聯合共鑑:南青、北白瓷器的稱呼由何而來

在中國的陶瓷歷史上,從商周以來,一直是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而邢窯的成功興起,宣告了這種單一格局的結束,並由此開創陶瓷青白兩大體系。素有“南青北白”之美譽的是,南方的越窯青瓷和北方的邢窯白瓷。

聯合共鑑:南青、北白瓷器的稱呼由何而來

越窯海棠式杯

東漢時,浙江的越窯的青瓷逐漸成熟起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直至魏晉南北朝,青瓷已經獨霸中國的瓷器市場。 此時,白瓷在北方悄然興起,並在青瓷的強大統治下頑強地生根發芽。經過歲月的洗禮,國力強盛的唐代陶瓷工藝蓬勃發展的時期,瓷器製作達到了成熟的境界。唐代陶瓷在隋代青、白瓷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並以此引領後世中國瓷器的基本風貌。和青瓷分庭抗禮,兩者各領風騷,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聯合共鑑:南青、北白瓷器的稱呼由何而來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窯青瓷。以慈溪市上林湖、上虞區窯寺前的產品最具代表性,商周戰國秦漢六朝等朝以來,這裡一直以燒製青瓷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礎和技術力量,至唐代技藝更加嫻熟,被稱為“諸窯之冠”。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裡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製了1000多年,於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窯系。

越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越窯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前期大體上延繼南朝作風, 胎質灰白而疏鬆,釉色青黃易剝落,器物種類不多,造型變化也少; 後期產品胎色雖灰白仍舊,但胎體細膩緻密,造型大多規範工整,器物大多通體施釉,釉面可以相當勻淨瑩潤,只是呈黃或綠,還不大穩定,器型種類增多。 五代時,越窯青瓷普遍胎質精細、胎體輕薄、造型秀美、器施滿釉、釉薄而勻, 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裝飾初期以素面為主,後期堆貼尤其是刻花大為盛行。

越窯的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後期產品胎色雖灰白仍舊,但胎體細膩緻密,造型大多規範工整,器物大多通體施釉,釉面可以相當勻淨瑩潤,只是呈黃或綠,還不大穩定。器形種類很多,幾乎應有盡有,並受外來文化顯著影響,以雙龍耳壺、扁壺、鳳頭壺等為其特色。器物已能夠做得十分輕薄,不少器形頗多變化,或仿花形,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綽約。此時的器物雖以素面為多,但也有劃花、印花、鏤空、捏塑、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裝飾。五代時,青瓷普遍胎質精細、胎體輕薄、造型秀美、器施滿釉、釉薄而勻,同時燒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不斷提高,為宋代青瓷迎來黃金時代打下了基礎。

越窯青瓷令人掁奮的發現得自法門寺地宮。一九八七年四月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6件越窯青瓷器,作為貢品,這批瓷器的確是越窯青瓷精品。這批被稱為“秘色瓷”的青瓷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器形規範周正,口沿常做五曲花瓣形,為使瓷釉儘可能多地覆蓋胎體,裝燒則每用支燒法。黃釉不及青釉美麗,故又用銀片包鑲口沿和底足,還有金銀平脫的花鳥團花出現在腹壁,是裝飾,也是遮蓋。

越窯青瓷的這些特色得到了詩人的許多讚美。陸龜蒙形容青瓷釉色的意境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顧況將青瓷形容成玉:“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徐夤則形容秘色瓷是“捩翠融青瑞色新, 陶成先得貢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軟旋薄水盛綠雲。” 孟郊的詩更令人想象無窮:“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茶品完後的青瓷如荷葉。

越窯的燒造地點,現已發現的有浙江餘姚上林湖木杓灣窯,鰲唇山窯,上沗湖窯,白洋湖窯等。紹興九巖窯和溫州西山窯,上虞百官鎮坳前山窯,都是越窯系統。唐代青瓷產地除越州外,還有浙江婺州金華窯、湖南嶽州窯頭山窯、江西景德鎮的湘湖、湖田窯,江西永和鎮吉安窯等等。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窯白瓷,以內丘城為中心發展起來。其歷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後期曾短期繁榮,經過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產極盛,晚唐開始衰落。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刑窯白瓷 ,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中國北方最早燒製白瓷的窯廠。其歷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後期曾短期繁榮,經過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產極盛,晚唐開始衰落。刑窯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窯瓷場,有邢窯白瓷“天下無貴賤而通之”的美譽。窯址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刑窯以素面白瓷馳名,釉白而微閃黃或淡青。胎質厚而細節,瓷質堅硬。 造型樸素大方,線條飽滿酣暢,製作規整精細、器體瑩薄,器內滿釉,外釉往往不到足,部分還帶有印花、刻花等裝飾。在胎與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作為護胎釉。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

邢窯以素面白瓷馳名,釉白而微閃黃或淡青。胎質厚而細節,瓷質堅硬。器內滿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表往往光素大方,不施紋飾。瓶多廣口短頸,壺為短嘴,此外也有白瓷燭臺、葵形盒等。器底多如璧形的寬環,被稱為“玉璧底”。

白瓷的種類並不很多,產品分粗、細兩種。粗白瓷均施護胎釉,即化妝土,釉色灰白或乳白,通常邢窯白瓷施釉不滿。細白瓷器形規整週正,胎質堅實細膩而透明,釉色純白光亮,器物每施滿釉,部分還帶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中國已知最早的薄胎瓷器就發現在邢窯遺址,其時代為隋後期,器物主要為碗和杯,雖底部較厚,但薄胎外僅0。7毫米,迎光透影,應是為隋煬帝燒製的精品。

邢窯白瓷的優點特別是造型規整、器體瑩薄很為詩家傾倒。元稹曾有詩說邢窯:“雕鐫荊玉盞,烘透內邱瓶。”杜甫也有詩讚白瓷“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除邢窯外,唐代燒造白瓷的,還有平定、平陽、霍州等地。河北曲陽的定窯、河南鞏義窯、四川成都青羊宮窯,江西景德鎮的石虎灣窯和勝梅亭窯,唐時都已燒造白瓷。

南青北白瓷質極佳,晚唐時代,擊甌作樂風靡,用一些越甌、邢甌注以多寡不同的水,擊以成樂,聲音極其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