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傳統喪葬習俗接三有什麼講究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喪葬作為人生最後一次生活儀禮,最為隆重、肅穆,但是也相當繁瑣。

從落坑、衣殮,到接三、首七,再到伴宿、發引,老北京的喪葬習俗與全國各地可謂大同小異,都不同程度地受儒、道、佛三種宗教的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這些喪葬習俗都不是很瞭解了,比如什麼是“接三”,接三需要做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來,下面萬壽菊墓地網就為大家詳細地介紹一下“接三”這個傳統的喪葬習俗。

人死後三朝,稱“初祭”。傳統習俗認為,人死後三日會在望鄉臺上瞻望家中,所以人們會在第三日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饗,所以稱“接三”。又因為“接三”時必送冥器,所以“接三”也被老北京人稱為“送三”。

“接三”當日,大戶人家會在門外設對鑼、對鼓或單鑼、單鼓的“門吹”,還要在大門設梆子(即古代的“雲板”),二門設月臺,並站立回事人員,謂之全份。同時還要在月臺旁設定“清音”,以助哀傷。中等人家只有門吹、清音;中等以下的人家就只設置門吹了。中上等人家的門吹大都一早就來,謂之“早上鼓”。

老北京傳統喪葬習俗接三有什麼講究

接三當日前來弔唁的客人、至親好友都在上午,稍遠些的親友多在下午。喪主照例準備“炒菜面”款待弔客。早些年極富裕的人家,不在接三當日預備全席,因為人生的三面(初生時的洗三面、生日的壽麵和死後的接三面)禮不能少。

客人入席時茶房必高聲喊:“諸位老爺避屈啦您吶,改日造府道謝啦,請諸位大駕送三啦您吶!”講得非常清脆可聽,在沒有一句命令式的話中,透出命令式的意思,所以茶房可謂北京一絕。

老北京傳統喪葬習俗接三有什麼講究

當來賓到門,門吹必然打鼓,外場人多半喊一聲:“響響鼓您吶!”於是男客三聲鼓加吹大號,女客兩聲鼓加嗩吶,大門梆子聽見即連響四下(四下為哀音),二門的也跟著敲四下。客到內門,回事的人在頭前飛跑,高喊:“某老爺到”,“某太太到”,門吹大鑼隨在客後敲響。客至拜墊需要奠酒的,由本家奴僕執壺斟滿遞給來客(其實壺內是涼水)。客人雙手舉過頭後,以左手端爵盤,右手執爵耳,灑入奠池中少許,遞還執壺的家奴,隨著叩首。奠酒全在“率勁”,叩首也要下深起而腰直,絕對冠冕體統。

老北京傳統喪葬習俗接三有什麼講究

當來客下跪後,門吹響鑼一聲,門外吹打,月臺旁清音隨著吹打,清音只是吹那《哭皇天》一個曲牌子,聲音細細,堂鼓鼕鼕,真有個悽慘味兒。清音是連續吹,大鑼是每叩一頭打一鑼,直到叩畢起立,大鑼再打一聲,清音和門吹一齊停止。漢禮雖不奠酒而捻香,門吹和清音也是同樣吹打。

世家府第多在靈前靈後各設奠池,男客在靈前叩祭,孝家男丁在靈後左側陪祭,女客在靈後叩祭,孝家婦女在靈後右方陪祭。滿族婦女叩首禮,跪的時候不似男子腰板直立,而是坐在腳上,由女僕執壺,叩“韃兒頭”,即頭向右前傾,以右手指尖摸兩把頭右翅。

老北京傳統喪葬習俗接三有什麼講究

來賓叩祭起立後,即向孝家跪首位的見禮,來賓作揖或請安,喪家叩首(陪祭諸人同叩首),來客交“折祭”封套,慰問幾句退出。

接三之日,來客除應交贈代替楮箔的折祭外,還有送禮的,除近年才有的花圈花籃以外,以禮幛為大宗,輓聯也沒有近日的多。至親還有送“靈人”、“松枝鶴鹿”、“鬆獅”、“松亭”的。滿蒙八旗世家多以送“餑餑桌子”為最隆重。所謂餑餑就是滿漢餑餑鋪所定製的“七星餅”。七星餅色白,上有小孔,只七成熟(但喪家事後贈送親友,烤焦味美異常),放在買來的矮桌子上,五個一層,每層幾十份,上架紅油木板,共計七層九層不等,最上層放假花花盆、面鮮等物。餑餑桌子贈送既多,排列也要以關係遠近來區分。

老北京傳統喪葬習俗接三有什麼講究

接三以前照例不供飯,在接三供早飯以前,必須先“開煙火”,由亡人親女出資置備“什錦盒子”一個,經三行吹打後,上供、叩首、舉哀,謂之開煙火,就是《禮記》所謂“飯生苴熟”的“苴熟”。開煙火後,亡人方能享受食物,於是開始供飯,來賓的開席用飯,必須在開煙火以後。

老北京傳統喪葬習俗接三有什麼講究

在用晚餐前後,蒸鍋鋪送來“斛食”供於靈前。斛食是用木製的一座方塔形狀,高三五級,底層正面畫刻成摳釘獸環的門樣,每級圍繞插著“江米人”,最上級立一旗杆,竿前置多層荷葉蒸餅。送三之際,江米人為親友分有,名為“搶江米人”,荷葉餅留作晚間“放焰口”時施食的“法食”。同時經綢局大講座,大族人多用“托子”“蓮花座”,中等人家用“鬼臉座”。有托子的,多半伴宿有經。“鬼臉座”系用油桌砌成,上搭經綢,這種經座多半沒有伴宿或伴宿沒經。貧家就沒有經座,而用“地攤”了。

以上,就是接三當日的習俗啦!如今,喪葬形式早已化繁為簡,很多傳統習俗已不多見,也沒有多少人講究了,但是那些老傳統、老文化,我們還是可以瞭解一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故去的親人體面地告別這個世界!

更多喪葬知識、陵園介紹,歡迎關注【萬壽菊墓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