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寫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諷刺了那些判斷事物僅憑外表的人

劉伯溫寫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諷刺了那些判斷事物僅憑外表的人

原文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註釋

1、工之僑

:作者虛構的人名。

2、斫

(zhuó):用刀斧砍削,此指製作。

3、太常

:官名,掌管祭祀禮樂。

4、諸

:兼詞,相當於“之於”。

5、窾

(kuǎn):同“款”。

6、期

(jī)

:一年。

7、適

:往、到。

8、莫不然

:無不如此。

譯文

工之僑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把它製作成一張琴,裝上琴絃彈奏,發出金、玉般悅耳的聲音。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給太常。太常讓國內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不是古琴。”就把琴退還給了工之僑。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做出斷裂的紋路。又跟刻字工匠商量,在琴身上刻出古代的款識,然後用匣子把琴裝起來埋在土裡。一年後挖出來,工之僑抱著琴到集市上。有個顯貴的人路過時看到了這張琴,就用百金買下,把琴獻給朝廷。樂官們互相傳看,都說:“這琴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僑聽說後,感嘆道:“這個世道真可悲啊!難道只是一張琴的遭遇是這樣嗎?沒有一件事不是這樣啊!”工之僑於是離去,進入了宕冥山,人們都不知他最後的去向。

劉伯溫寫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諷刺了那些判斷事物僅憑外表的人

文言知識

劉伯溫寫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諷刺了那些判斷事物僅憑外表的人

說“適”:

“適”的

本義是“往、到”

,如上文中的“期年出之,抱以適市。”又如,“無所適從”。

“適”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1、指“舒服,滿足”。

如“安適如常”,意思是“安靜而舒適,像往常一樣”。

2、指“正好,恰好”。

如“適逢其會”,意思是“恰巧碰上那個機會”。

3、指“相合,符合”。

如“削足適履”。

4、指“剛才,方才”。

如“適才”。

5、指“女子出嫁”。

如《孔雀東南飛》:“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文化常識:古琴

古琴

,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有三千年以上歷史。

古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

“士無故不撤琴瑟”

“左琴右書”

之說。

劉伯溫寫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諷刺了那些判斷事物僅憑外表的人

古琴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一直是文人的必修科目。

早在《詩經》中就有了關於古琴的記載,如《詩經·關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

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

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雖然已成為歷史,但關於它們的故事仍然在後世流傳。

下面介紹一則關於“綠綺”的典故

:司馬相如琴挑文君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司馬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

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

“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桐梓合精”,即桐木和梓木結合的精華。

司馬相如的精湛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得“綠綺”琴名噪一時。

劉伯溫寫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諷刺了那些判斷事物僅憑外表的人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

酒興正濃時,眾人對司馬相如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們一飽耳福。”

司馬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而且對自己極為仰慕。於是司馬相如就彈起《鳳求凰》向她求愛。

文君聽到琴音後,理解了琴曲的含義,不由得臉紅耳熱,心馳神往。

文君傾心司馬相如的才學,更因“知音之遇”,便在夜晚來到司馬相如的住所,締結良緣。

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出處

明·劉基《郁離子》

啟發與借鑑

劉伯溫寫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諷刺了那些判斷事物僅憑外表的人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因“弗古”這樣可笑的理由被退回。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將琴進行了精心的包裝,而且經過“貴人”之手,結果就成了“稀世之珍”。然而工之僑並沒有欣慰,反而為此感到悲哀,最後“悲哉世也!”的感嘆,發人深省。

當今社會,萬事萬物乃至於人,皆可包裝。一些人透過浮華的外表,外加大肆吹捧,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大師”、“明星”,招搖過市,好不威風。然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沒有真才實學,就如同吹起的肥皂泡,一觸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