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是一個技術活

本文轉自:瞭望東方

每件文物都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在某個時間節點上的交會與融合,它背後關聯的是鮮活的人和具體的事,是綿延的時間和宏闊的空間。

文|羅米 編輯覃柳笛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博物館日,湖北考古博物館將首次向公眾開放,以“千年文脈——長江文明展·湖北”展覽,講述荊楚大地上的先民們曾經走過怎樣的路,他們如何創造出奇絕浪漫的楚文化,如何與中原文化交融匯聚,構成中華文明龍飛鳳舞的絢爛華章,這個彷彿探秘般的過程格外讓人期待。

參觀博物館是一個技術活

圖源/人民文博

今年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隨著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公眾願意走進博物館,探索歷史、感受文明、體驗文化。博物館的力量到底何在?我們為何愛上博物館?

文物離我們很近

雖然大部分公眾並非文博專業人士,但每每問及逛博物館的感受,許多人都會表示“感到幸福、陶醉”。

每件文物都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在某個時間節點上的交會與融合,它背後關聯的是鮮活的人和具體的事,是綿延的時間和宏闊的空間。我們可以還原文物背後的歷史場景,理解祖先的喜怒哀樂,明白他們一路走來的選擇與艱辛,以及他們憧憬要去的地方。

我們瞭解得越多,越能明白我們是誰;我們瞭解得越多,越能感受到來自文化深處的神秘力量,它讓我們內心強大,無所畏懼。這便是博物館的力量所在。

幾乎在所有的博物館裡,都可以看到原始人類製作的陶器,我們會發現7000年前的杯盤碗盞無論來自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其樣式竟然那麼相像,並且和我們今天的也相差無幾,連功能也大體相同;3000年前刻鑄著主人名字的青銅禮器,與我們今天的“高階定製”又何其相似;宋元以後書法和繪畫紛至沓來,這或許更讓我們覺得親切,畢竟我們幾乎都參加過相關的興趣班,感受過一番筆墨塗抹的樂趣,面對它們,我們有時甚至會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在空氣裡點點畫畫。

如果我們願意繼續尋找,可以發現更多活潑有趣的東西:良渚文化發現的史前陶壺把上刻著兩個點和一條上翹的弧線,這不正是今天電腦上的笑臉符號嗎?青銅大鉞上齜牙的人面圖案、漢代聳肩吐舌的陶俑、唐代慵懶倦怠的三彩仕女……許多文物甚至被我們做成了搞怪又生動的表情包。

參觀博物館是一個技術活

圖源/河南博物館

為什麼歷史會有這樣跨越時空的驚人“復現”?為什麼我們現代人接受它們毫不費力?因為人同此心。

雖然我們與創造它們的祖先隔著千百年的光陰,但血脈相連,思想相通,文明薪火相傳。在某一瞬間,我們會因為讀懂了古人的心思而莞爾一笑;在某一瞬間,似乎我們體內沉澱的古老記憶被突然喚醒,以至於心跳加速、熱血奔湧。個人的情感體驗,就在博物館中不知不覺得到了豐富和昇華,像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吸引著我們去探索自己的內心,讓我們變得豐富而有趣,堅定而有力。

感受國之重器

隨著看展次數的增多,越來越多博物館愛好者變成了“達人”。他們對博物館的基本設定瞭如指掌,以便更為敏捷地徜徉於自己喜愛的展覽之中。

博物館的展覽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長期陳列展,一類是臨時展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特展。

長期陳列展展出的都是本館藏品,它們是博物館展覽的基礎。所謂的鎮館之寶一般都會長期陳列在常設展中。博物館達人往往對這些明星級展品如數家珍,在他們看來,這些展品是體現博物館江湖地位的重要保證,也是逛展時不容錯過的亮點。

全國各大博物館的長期陳列各有其精彩之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是國家博物館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這裡的展品構成了一部濃縮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發展史: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紅山玉龍、後母戊鼎、四羊方尊、說唱俑、三彩駱駝載樂俑……如果願意,完全可以拿著中學歷史課本前來打卡,當一件件國寶在眼前呈現的時候,曾經抽象遙遠的歷史瞬間就變得具體、鮮活。

參觀博物館是一個技術活

圖源/國家博物館(餘冠辰/攝)

當然,重要的並不是打卡。當我們親眼看到那些文物到底有多高、多大、多精美,才真正理解了它們對於我們文明的分量。比如,根據書面資料介紹,大眾對四羊方尊的印象大多是它造型精美、巧奪天工,以至於常常誤以為它是件小巧器物——唯有真正站到它面前,才發現它原來是一件高近60釐米的龐然大物。許多觀眾在看到四羊方尊的第一眼時,脫口而出的都是“哇”的一聲驚呼,因為此刻觀眾感受到的不是精緻華美,是莊嚴肅穆、氣勢磅礴,是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

參觀博物館是一個技術活

圖源/國家博物館

在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面前,這樣的驚呼往往此起彼伏,正是在這一個個屏氣凝神的瞬間裡,我們懂得了國之重器的真正內涵。

特展有魅力

比起長期陳設展,特展對本館資源的依賴要小得多,即便是沒有一件藏品的博物館,同樣可以做出優秀的特展。比如中華世紀壇曾舉辦轟動一時的“秦漢·羅馬文明展”,400多件展品沒有一件是自己的館藏,卻吸引了大批遊客,收穫眾多好評。特展體現的是一個博物館的活躍程度,當然這背後反映的是博物館的學術水平、策劃能力、博物館在同行中的號召力、經濟實力等等。特展的存在,是博物館愛好者們反覆在某一家博物館流連忘返的一大理由。

故宮博物院剛剛結束的“何以中國”就是一場備受稱道的特展,來自國內30家博物館的100多件套的展品從中華文明的源頭出發,歷經各朝各代、彙集各地各民族甚至域外文明,展現出中華文明一路奔流融匯,最終形成浩蕩洪流的輝煌歷程。這樣分量十足的特展,其影響往往超出博物館,最終成為社會上令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文化盛事。

參觀博物館是一個技術活

圖源/故宮博物院

近日,福建博物院開幕了特展“共飲一江水——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展覽集聚了長江沿線多個省市博物館的青銅文物,展現了一條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青銅文明線路,像這樣跨越時代、地域的特展別具精彩之處。

圖源/福建博物院

有時候,一場有影響力的大展光是策展時間就長達三五年,前期需要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展覽方案也需要翻來覆去地打磨,此後是展覽的實施,包括展廳裝修、展品運輸、布展,每一項都得花費相當精力,至於開展前後要跟進的宣教、展覽紀念品開發等等,也必不可少,如果遇到這樣的特展,實在沒有理由錯過。

可惜的是,特展展期多為三個月,這就意味著想要一飽眼福有時候需要排長隊,不過,當我們感受到博物館的特別匠心,面對燦爛的文明華光時,便會覺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當然,參觀博物館是一件格外耗費體力的事,所以千萬要輕裝上陣,把體力用在最值得的地方。

隨便進入國內的一家博物館,幾乎都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它們由一件件文物串連起來,展現出本地區文化的演進發展歷史。即便我們並不完全瞭解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只要站到它們面前,仍然能輕易感受到中華民族想象力的廣度、創造力的高度、思維的深度。

國寶、文物、藝術品……它們總是令人震撼又令人敬畏!當然,如果我們願意與它們對話,會發現它們除了讓人敬畏,也讓人親近。這就是我們愛上博物館的理由。

小貼士

參觀博物館是一件特別耗費體力的事,所以還有幾個小建議。

第一是千萬要輕裝上陣,不要背大包,帶不必要的東西。

第二是一定要穿舒服的鞋子,夏天可以考慮多帶一件外套,因為博物館的空調通常很涼。

第三是並不建議拼命拍照,多用眼睛看,多用心看,少用鏡頭看,畢竟隔著鏡頭,注意力會被它分散,參觀體驗因此大打折扣。萬水千山奔赴,還要排幾個鐘頭的長隊,實在不應該讓冷冰冰的鏡頭阻擋我們與寶物赤誠相見。即使鏡頭的解析度大大高過我們近視的眼睛,它也仍然捕捉不到只有肉眼和心靈才能感受到的微妙光輝,我們強調來博物館看原作,用意正在於此。其實,就算你不厭其煩拍了無數照片,回家之後誰還會有耐心把這些照片都拿出來一一過目?所以,要發朋友圈,九張就夠了。朋友們能懂的!

第四,國內的博物館一般都是週一閉館,如果外地奔赴,時間上需要規劃好。另外,現在博物館都需要預約,有些館是不能約當天的門票的,如果遇到旺季,搶票也是一項大工程。

(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藝術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