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又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人的形成是大自然的傑作,這早已是個不爭的結論。而自然創造了人類,又賦予了人類“創造”的靈性,這不能不說是自然對人類的一種厚愛了。正是憑藉著這種非凡的創造力,人類才成為地球的統治者,我們也才有了後來的人類文明。

可以這樣認為,人類是在有了文字以後,才逐漸步入文明社會的。那麼,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它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這也是人們在探索社會文明的同時,不斷探索和爭論的另一個主題,並將結果用文字本身記錄和表達出來。

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又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最流行的是“倉頡造字”的傳說,這一說法在古史中以近乎神話的形式流傳著。相傳,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稱史皇氏。據有關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有一天,他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

另傳倉頡創造了文字後不小心洩露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又傳倉頡觀察了鳥獸在泥土上留下的腳印,啟發他發明文字的靈感,文字便由此產生了。

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又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還有一個傳說,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並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的人一樣,只是分工有所不同罷了。黃帝分派倉頡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和屯裡食物的多少。

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他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便都有了譜,就很難出差錯了。可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和變化,光憑腦袋就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那怎麼辦呢?倉頡於是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他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等,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是,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在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理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又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便叫他管理的事情愈來愈多了,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理。這下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有一天,倉頡參加集體的狩獵活動,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而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理的東西呢?於是,他高興地拔腿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他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就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便推廣開了。就這樣便形成了文字。

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又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這些傳說在許多史書中都有記載,可見,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晚期已經廣為流傳了。但大多人們認為,倉頡造字可能確有其事,但史書中所說的造字過程並不可信,那只是基於古人“神造萬物”的解釋罷了。

至於倉頡,根據古書記載分析,他可能是黃帝時期的一個人物,因其整理文字或為黃帝記史而被後人所知。另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根據推論得來的,“倉頡”的發音和“契”“刻”等字有關,我國古代的文字不是用筆寫,而是用刀刻的,倉頡是指那些契刻文字的人。

根據考古學家對半坡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均帶有“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一說,我國文字的起源時間那麼就可以推測至距今4200年到6500年之間。從這些刻畫符號的簡繁程度上看,如果說半坡文化反映出的刻畫符號“具有文字性質”的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畫符號則具有“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早期象形文字的特徵。及至發現甲骨文的殷商時期,那已是我國文字發展的較成熟階段了。

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又是什麼時候才有的?

我國文字真正的起源時間,很有可能會隨著考古學的新發現而有所突破。但是,文字的形成絕不可能是由某人獨自創造的,而是人類智慧的集大成者,但是,前者比後者更具有集體創造性,因為文字作為文化延續的載體,是人類在幾千年的勞動生活中不斷積累和完善的結晶。相同的是,文字的發明創造者對於人類社會的意義同樣重要,一個是使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另一個是使人類社會的文明不被摧毀,直至向更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