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有拼音文字嗎?漢語離開漢字不行嗎?先有漢語還是先有漢字?

“拼音”是名詞嗎

小學生寫作文,碰到不會寫的字,老師告訴他們可以用拼音代替。那麼在老師的下意識裡,認為“拼音”這個詞當然是名詞。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在沒有查詞典之前,都認為“拼音”是名詞。我也一直這樣認為。

其實我們都錯了。“拼音”是動詞,翻開《現代漢語詞典》,在第996頁(第6版),或者第1003頁(第7版),就能看到詞典對這個動詞的解釋: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素結合起來成為一個複合的音,如b和iāo拼成biāo。

“用拼音代替不會寫的字”這種說法規範嗎

拼音,拼音,拼的是發音,漢語拼音,拼的是漢語的發音,準確說拼的是普通話的發音。

再有,“字”是名詞,“拼音”是動詞,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名稱”,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名詞只能用名詞代替,不能用動詞代替。

換一種說法就是,字屬於書面形式,拼音不屬於書面形式,書面形式只能用書面形式代替,字是不能用拼音代替的。

所以,老師說的“用拼音代替不會寫的字”,有語病。規範說法應該是:用拼音音節或拼音詞彙代替不會寫的字或詞。

好比說,小學生不會寫“葡萄”的“葡”或“萄”,寫成“pú萄”或“葡tao”,這屬於用拼音音節代替字;要是不會寫“葡萄”,寫成“pútao”,這屬於用拼音詞彙代替詞。

漢語有拼音文字嗎?漢語離開漢字不行嗎?先有漢語還是先有漢字?

用拼音詞彙拼寫的普通話是文字嗎

所謂詞彙,是指“一種語言裡所使用的詞和固定片語的總稱”;所謂文字,是指“語言的書面形式”。

那麼問題來了:用“pútao”這類拼音詞彙按照普通話語法拼寫出的普通話的書面形式,算不算是普通話的對應文字(之一種)?

比如說,“Chīshuíɡuǒ duì shēntǐ hǎo。Wǒ tèbié xǐhuɑn chīpútɑo。Lìnɡwài,pínɡɡuǒ、xiānɡjiāo、bōluó、mánɡɡuǒ,wǒ yěxǐhuɑn chī。”這是不是一段文字?

當然是。

之所以很多人只認定漢字是文字,而把《漢語拼音方案》只當成是漢字的注音工具,是因為他們不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

國家通用語言指的是普通話,國家通用文字指的是簡體字,也就是說,《漢語拼音方案》有兩種用途:可以拼寫普通話,可以給簡體字注音。

那麼,用拼音詞彙按照普通話語法拼寫出的普通話的書面形式,當然是普通話的對應文字(之一種)了。

這就是社會上很多語言學家倡導“一語雙文”的根據所在。“一語雙文”指的是普通話有兩種書面表述形式:漢字和漢語 拼音(文字)。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就是用漢語拼音詞彙拼寫普通話的規範標準。

“漢語拼音是什麼?”這個問題有毛病嗎

說到這裡,你可能就會悟出,“漢語拼音是什麼?”這句話有語病。

因為只有“人或事物”才涉及“是什麼?”的問題,而“漢語 拼音”不是名詞片語,它是“名詞+動詞”,是主謂片語。說“漢語拼音是怎麼回事?”沒毛病,說“漢語拼音是什麼?”,就有語病了。

其實,你知我知,所謂“漢語拼音是什麼?”,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漢語拼音(文字或詞彙)是什麼?”。

你有所不知,其實《漢語拼音方案》最早是叫《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注意:“拼音 文字”組成名詞片語。《漢語 拼音 文字 方案》的意思是,用拼音文字記錄漢語(普通話)的方案,或者說成,漢語(普通話)採用拼音文字書寫的方案。總之,這個方案最早是作為文字方案制訂的。

之所以去掉了“文字”一詞,出發點不是說這個方案擔當不起作為漢語(普通話)文字的重任,而是考慮到普通話還沒有普及,同時也為著避免引起某些方塊字忠實愛好者的異議和抗拒。

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語言、文字只是人們用來口頭或書面交流、溝通的工具,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比如我們現在嘴上說的某些話,紙上寫的某些詞,別說是古代人(假設穿越過來)不懂,甚至同時代的人都不見得都懂。

是工具,就總要朝著簡單、有效、好用的方向發展改進,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些人想當然地以為漢語跟漢字畫等號,以為中文就是漢字,漢字就是中文,以為漢語離開漢字就不行了,其實漢字出現之前,漢語早就存在了。

中文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指的是漢語(普通話),一個意思指的是漢語的書面形式。而漢語(普通話)已經有了兩種書面形式,不管我們嘴上承認不承認,事實就是這樣。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