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折騰了一輩子,驀然回首,孔子感覺自己似乎一無是處。自己的主張不被接受,當權者漠視,老百姓蔑視。是自己的主張不對?還是自己不夠努力?那麼究竟是為什麼?人事已盡,難道是天命難違?於是,孔子決定研究《周易》,試圖從天命中找到答案。那一年,孔子七十一歲。其實,孔子對《周易》一直感興趣,但是真正坐下來研究是七十一歲。

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後來孔子對《周易》的研究極有心得,應用起來似乎也很準確。於是孔子感慨:“要是再早一點,五十歲的時候就研究《周易》,那我後來就不會犯什麼大過錯了。”(《論語》: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痴迷於天命了,因此開始津津樂道。什麼仁啊德啊都已經跑去九天雲外,專注於論道了。到了這個時候,孔子開始崇拜老子,自己也成為了道家。

孔子論道,都在晚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從十五到七十的心路歷程,可是總結是在七十之後作出的。所以,這是孔子在七十之後的想法。孔子的思想,一向是不講天命的。到了晚年,孔子開始講道,講天命。這裡說到五十而知天命,其實不然,最多是孔子過了五十歲而不得不正視現實而已。

為什麼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為這個時候孔子已經不關心眼前的事情了,已經對人間沒有欲求了。

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孔子老之將至,回首過去,也是充滿了無奈。無奈之餘,也只好說說天命。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指儒家的那套東西,還是指道家的道?當然是道家的道。儒家的東西是學來考公務員的,學了這些東西怎麼能去死?道家的道是講天地執行的規律,人是超然物外的,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存在都一個樣,所以死就死了,沒什麼所謂。

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到了晚年,孔子越來越嚮往老子、彭祖等人的境界,對於世事不再關心,信而好古了。就是個道家。

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一生在講禮樂仁德,但是到了最後,發現要以道為志向,仁德都不過是輔助工具,周禮什麼都不是了。

不知道這是孔子的昇華還是絕望。顏回要是活著,恐怕要驚呼:“哇塞,那我不是白學了嗎?”

孔子研究《周易》,從天命中找到答案

譯文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從儒家轉行做起了道家,就因為一本週易,70多歲都能幹出點動靜,更何況你我三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