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赤壁賦》有感

讀《赤壁賦》有感

讀《赤壁賦》有感

文/李曉江

過去也讀記一些文章,以作風雅。閒下來後,愈發經常的對一些口說能詳的文章抄寫、背誦。

如同蘭亭序裡所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看到文章感慨,是因為,思接千古,遐思飛揚;汪洋肆虐,奇思妙想;文采飛揚,歎為觀止。感天地之奇偉,世態之悲涼,經天之偉略,緯地之奇才,報國之雄志,濟世之胸懷。

可是我最喜歡蘇軾的《赤壁賦》,誨人於荒誕虛無之際,淡然於狂浪逐利之中。

死裡逃生後,蘇軾從狂熱之中,自負之餘,認真思考人生意義,沉思自己個性。生活條件急轉直下,生活環境侷促窘迫,置田、造屋、種地、做飯,滿腹詩書,成了一肚子不合時宜。詩酒花茶,變成柴米油鹽;詩詞歌賦,變成養家餬口。

然而,他並不為此消極、悲憤、厭世,而是愈發通達、通透,對生活有了更多理解寬容。

自在的處事,與自己和解,從自我解脫出來,從生死解放出來,思接天地,情通千古,超然曠世,不悲不欣,不徐不厲,通泰自然,瞭然天地。

在七月十六仲夏的夜晚,蘇軾與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寧靜自然。

明月初升在東山之上,徘徊在斗牛之間,水霧讓景色顯得越發空靈,猶如仙境,憑虛御風,羽化登仙。於是扣船舷歌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平時的超群卓然玩趣,自然流露。表達對現實的愜意,對可求不可得的悵然若失。

有客人吹簫伴唱,其聲悲切蒼涼,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蘇軾不禁為之所動,問客是什麼原因?

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嗎?曹操在赤壁的雄功偉略,彰耀千古,而終究做古。我們呢,如同漁翁和樵夫一樣,與魚蝦為陪伴,以麋鹿為朋友,在浩蕩的長江上,駕一葉小舟,飲酒為樂。如同一隻飛蛾在天地之間,如同一顆沙礫在滄海之中,只能羨慕長江無窮無盡,哀嘆此生的短暫虛無。把心寄託在浩渺無際之涯,知道不可能得到,只能讓希望在風中起落翻轉。

蘇軾說,你看這水和月,月無常形,水無常勢,陰晴圓缺,逝者如斯,這是事物變化的規律。如果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天地變化,斗轉星移;如果用不變的眼光來看,萬物存在,皆為不朽。況且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如果不是我應該所有的,哪怕一絲一毫我也不攝取,唯有這山間的清風,水中的明月,耳朵聽到成為聲音,眼睛看到成為顏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人人可得。

客人終於舒展了眉頭。於是把酒杯洗淨,做好菜餚,在推杯換盞中,把菜吃光,把酒喝盡,枕船而睡,不知天光漸亮,日欲東昇。

在一唱一答中,蘇軾輕鬆自然的將取捨得失的態度,表達的酣暢淋漓,毫髮畢現。精神、志趣,自然流露,寧靜超脫的情感,躍然紙上。

我們常將得失關聯於自我,悲喜流漣與往生,心生悲怨,自多憂鬱。何時能得失於天地之外,遨遊於千古之間?

RECOMMEND

END

編輯:熊莉

稽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