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臨近,俗語“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啥意思?有何道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臨近,又到了給祭祀祖先,緬懷先輩的時候了。在看重禮法的古代,清明掃墓也有很多的講究,比如“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這句俗語,就蘊含著一定的道理。

清明臨近,俗語“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啥意思?有何道理

何為清明

上古時代,人們已經開始進行各種祭祀祖先的活動。不過時間並不固定,有的是春季,有的則在秋季。

春季祭祀祖先好理解,畢竟春回大地之時,是生機盎然,萬物復甦,陰盛陽衰之際。古人堅信這一時節是萬物吐故納新的時候,人們既可以郊外踏春,欣賞春天帶來的生機以及景色,也可以透過祭祀祖先達到家族凝聚的目的。

至於秋季祭祀,許多人認為秋季萬物凋零,是一個傷感的時節。尤其是秋風落葉的悲涼場景,容易喚醒人們對親人的思念。

所以最初以秋季這個時間祭祀祖先為主。

清明臨近,俗語“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啥意思?有何道理

不過隨著儒家文化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天地人”的和諧,講究順天應時,遵循自然的思想。

春季萬物復甦,野草生長旺盛,各種動物的巢穴也日漸增多,而春季祭祀祖先,就可以給祖先的墳墓剷除雜草,新增新土,也就是所謂地上墳。

說得直白一點,中國文化以積極向上為主,這就和秋季祭祀時的消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畢竟古人祭祀祖先,除了緬懷,更多的是尋求祖先的庇佑。

所以日子久了以後,清明掃墓的習俗就定了下來。

當然了,秋祭的習俗也有所保留,正所謂“思時之敬”,春秋二祭,也是自古有之。

至於“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這句俗語,上一句的字面意思大概是,掃墓上墳時,只要祭祀父親、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這四代即可。

而下一句,則規定了時間,不能在未時之後掃墓祭祖。

清明臨近,俗語“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啥意思?有何道理

掃墓不過四代,何意?

上半句有兩層含義。

第一乃迴圈的意思。

正所謂“窮富不過三代”,祖先的庇佑並非無窮無盡,一位祖先只能庇佑四代以內的子孫,若是超過了四代,祖先也無能為力。

要明白,俗語一般流傳於窮苦百姓之家,對於富貴人家的祖墳,別說四代,上追十數代都有可能。

可窮苦人家在天災人禍等現實問題之下,甚至過著四處飄蕩的日子,能上追四代已經不易。

第二,古代埋葬逝者,並非隨便找一個地方挖個坑埋掉就好,需要埋在有名之地。

還記得朱元璋父親去世時,他苦苦哀求地主可以賜予他一塊土地來埋葬父親嗎?遭到拒絕之後,他只能拿一張草蓆將父親隨意埋葬。

換句話說,他的父親成為了孤魂野鬼,悽慘非常。

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習俗呢。

清明臨近,俗語“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啥意思?有何道理

這一點非常好理解,古代雖然地廣人稀,但被開墾出來的土地都是有主之地,也就是私產。這些土地可以變換主人,也被官府登記,所以尋找起來非常方便。

若是將逝者埋葬在這些土地之中,不僅可以獨享土地的使用權,不會出現和別人共用土地的局面,也便於祭祀,能夠受到後世之人的香火供奉。

可若是埋葬在無主之地就很難尋找,尤其是附近有多個其他人墳包的時候,甚至無法分辨自己祖先的墳墓位置。

這種情況別說是古代,就是近代也時有發生。

就拿自貢公墓來說,管理人員每年清明都會遇到找不到自己祖先墳墓的求助之人。因為公墓中埋葬的人太多,這些人又不是經常掃墓,因此只記得大概的位置,具體的位置已經記不清了。

最要命的是,他們手中的安葬證也因為各種原因弄丟了,所以每年清明節,工作人員都非常忙碌,要漫山遍野地幫助這些求助者尋找墓地的位置。

這還是在有墓碑和照片的情況下都很難找,更何況是古代,窮苦之人連墓碑都豎不起。

所以,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來安葬祖先,顯得格外重要。

不過窮苦之人即便擁有自己的土地,面積也是少得可憐,因此四代人基本就是極限。

清明臨近,俗語“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啥意思?有何道理

上墳不過未時,何意?

未時,按照古代的時辰來計算,是午後陽氣逐漸衰落的時候。

眾所周知,古人相信陰陽之說,“死為陰,活為陽”。午後陰氣開始反噬,因此古人覺得這個時候上墳,會對運勢和身體造成傷害。

其實這是表面的意思,更多的則是人們對於孝心的重視程度。

正所謂“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個孝子若清明時節都躲懶,要到未時以後才去祭祖,這不符合當時禮教,也是對祖先的不敬。

為了提醒後輩,這才總結出了這句俗語,目的是要提醒世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記祖先的生養之恩,在每年一次的清明節,一定要第一時間前去祭拜上墳,不僅體現了孝心,也可以幫助自己積累福澤。

清明臨近,俗語“掃墓不過四代,上墳不過未時”啥意思?有何道理

科學與迷信

對於清明上墳的習俗以及相關的俗語,許多人認為這都是迷信。

如果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

祭祖並非是承認神鬼地存在的一種迷信活動,相反,祭祖是一種莊重且神聖的儀式,是對祖先努力的肯定,是對祖先親情的緬懷,是人性使然。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宣告: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其實祭祖先是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寄託和懷念。

就好比這句俗語,只不過是一種對清明祭祖時“禮”的方式方法,即便是現代人,也應該從中學到古人在祭祖活動中,喚起家族凝聚力的效果,以及認同感的促進。

參考資料:《俗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