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今年“三月三”

我們的口號是

“不一樣的三月三,

網聚也精彩!”

“三月三”是廣西

壯、漢、瑤、苗、侗等

民族傳統節日。

今年就不回村對歌了,

跟文旅君漲知識!

集齊廣西古籍、舊方誌裡

十種“三月三”習俗的起源和歷史,

明年就是村裡最有文化的仔!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穿越

時空

西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三月上巳祓褉”。

——[道光]廉州府志·卷四

(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注:清代廉州府治所在今合浦)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晉上巳曲水流觴圖

(出自王弘力繪《古代風俗百圖》)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周代鄭國踏青圖

(出自王弘力繪《古代風俗百圖》)

祓禊是一種古老的習俗。《韓詩章句》說:“鄭俗,上巳,溱洧兩水之上,秉蘭祓除。”這一天,是利用天時、地利和地球上的潔水、春水,對我們的身體進行洗濁,盪滌塵垢,驅除疾病。《周禮·春官·女巫》有“掌歲時祓除釁俗”。魏晉以後又派生出臨水宴飲、郊外遊春、曲水流觴、泛舟競渡等活動。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gǎn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峒女於春秋時,布花果苼蕭於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隊。餘則三三五五,採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赤雅·卷一(清道光五年刻本)

(注:《赤雅》是明末中書舍人鄺露遊歷廣西時,記錄廣西各族風情、山川地貌、古蹟名勝、趣聞軼事的著作)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隆林壯族三月三歌圩(梁漢昌攝)

壯語“歌圩”的意思是“野外水邊和坡地上的集會”。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歌圩,其中以“三月三歌圩”最為隆重,一般持續兩三天,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兩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此外侗、苗等少數民族也有唱山歌的傳統。山歌現已成為廣西傳統文化娛樂活動的代表,2006年壯族歌圩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qiǎng

huā

pào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上巳民間有放花炮之會”“其競賽時以沖天鐵炮(即舊時之地炮)內裝小鐵環,若實彈然,燃炮後,鐵環直衝霄漢,觀眾聞炮聲,即以鐵環為目標,蜂擁爭取”。

——[民國]三江縣誌·卷二

(民國三十五年鉛印本)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不僅三江,[康熙]潯州府志、[光緒]歸順直隸州志、[民國]同正縣誌、[民國]邕寧縣誌等都有搶“花爆”或“大爆”的記載,搶到花炮者寓意吉祥。至今廣西壯、侗和仫佬等民族依然保留著這一習俗,而歷經千百年的搶花炮,也演變成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並列入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zān

cài

huā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三月三日男女簪薺菜花”

——[嘉慶]全州縣誌·卷一

(清嘉慶四年刻本)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薺菜花煮雞蛋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薺菜花

據說三月三是“薺菜花生日”。這天,人們在外出踏青時都會採摘薺菜花,男子佩於胸,婦女戴於發,以為裝飾。民族學家田曙嵐1933-1934年間在廣西考察,當時興安縣也保留有這一風俗。薺菜的營養成份很豐富,在廣西又被稱欖鼓菜。陽春三月萬物復甦,報春的薺菜花在廣西隨處可見,烹調後它清香飄逸,色澤碧嫩,自古就是美味佳餚,民間有“三月三,薺菜作靈丹”之說。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chī

nuò

fàn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三月初三日上巳日,祓除不祥,鄉人取楓葉、紅蘭染米炊飯,曰烏米飯。”

——[道光]欽州志·卷一

(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五色糯米飯,又稱“烏米飯”,是廣西流傳至今的“三月三”習俗。三月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紅蘭草、黃飯花(或黃姜)、楓葉、紫蕃藤等植物泡出紅、黃、黑、紫4種顏色,與糯米本色一起做成五色,寓意生活如百花燦爛,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吉祥如意、五穀豐登。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五色糯米飯既是傳統美食,也是廣西各民族傳統祭祀供品。2010年,壯族五色糯米飯製作技藝還入選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chā

liǔ

/

fēng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三月初三日為上巳節,各家均以柳枝或楓葉插於門口,並蒸五色糯飯以供家先”。

——[民國]同正縣誌·卷七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注:民國同正縣今屬扶綏)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柳枝在中國古代就已用於“祛病消災”,扁鵲用它熬膏治療疔瘡腫痛,華佗用它治療骨折,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的記載。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到宋元以後,插柳的習俗逐漸盛行,人們去踏青往往頭戴柳環或繫於身上,還要帶回來插在家門口。廣西同正、邕寧等地也有插楓葉或在房屋四周散佈楓葉的做法,既有緬懷親人之意,又有驅蟲之效,至今羅城、天等、東蘭等地仍盛行這一習俗。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zhēng

gāo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三月三日,戶多插青,搗楓木葉漬糯米,越日,去其葉而米色黑,煮烏米飯拜墓,否則舂柔(木旁)成粉,和糖炊之,為發意(米旁)以祭。”

——[民國]靈山縣誌·卷二十二

(民國三年鉛印本)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發糕用米舂成粉狀(也有用麵粉、玉米粉等)和糖水一起攪拌均勻後,用碗或盤裝盛再蒸制而成。發糕取其“發”意,象徵發財、發達,因此發糕蒸得是否夠發夠高特別重要,在祭拜之後自己也要食用,因口感鬆軟香甜,老少皆宜,至今仍是廣西各地傳統的拜祖祭祀供品。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sǎo

/

bài

shān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三月三日染五色飯、割牲烹酒,男婦鹹出拜墓,以石灰塗塚,以紙掛樹,飲食而歸。”

——[光緒]鎮安府志·卷八

(清光緒十八年刻本)

(注:清代鎮安府治所在今德保縣)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清代掃墓圖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祭 品

不同於中原地區在清明節祭拜,廣西不少地區多在“三月三”期間掃墓、拜山。廣西人的宗族觀念比較重,掃墓、拜山是家族大事,祭祀用品如同準備春節年貨一樣慎重,多為三牲,還有五色糯米飯、發糕、酒水等,有修整、清掃祖墳,燃香,擺放祭品,掛紙,燒紙禱告,燃放鞭炮等流程。祭拜結束後在墳旁(有些拿回家)分享祭品,意為“祖先享用祭品後的賜福”,子孫吃後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福。至今,桂西、桂南等地依然保留著“三月三”掃墓拜山的傳統。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zhēn

dàn

chén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初三日,又系玄天上帝誕期,若遇三年大醮會,亦於是日出遊各街致祭,然往往遇雨。”

——[民國]同正縣誌·卷七

(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玉林州佩真武誕(北帝誕)活動

真武,古稱玄武,水神名,道教所信奉的神祗之一,民間又叫玄帝、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北帝等。據《楚辭·遠遊》洪興祖補註,玄武,指的就是龜蛇。明代推崇真武崇拜,不僅在皇室流行,民間的崇拜也十分盛行,比較著名的如朝山進香習俗、真武誕廟會習俗等。廣西多以“三月三”為真武誕期,這天要舉行各種祭祀儀式,鄉間有的還進行巡遊、演土戲、歌舞表演等,上林等地稱之為“三三勝會”。被譽為“天南傑構”的容縣真武閣就得名於祭祀真武大帝。

尋找廣西“三月三”的古老記憶

十里不同風,

百里不同俗,

各時期、各地區的

“三月三”活動各具特色。

在中原地區失落的“上巳節”,

卻在廣西以

“三月三”

的形式

廣泛傳於民間並沿習至今。

祭祀迎祥、踏青春遊、

歡樂競技、歌圩美食……

今天的“三月三”已成為

廣西標誌性文化節日和文化品牌,

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了

廣西各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深情禮讚,

對美好未來的熱切向往。

資訊來源:廣西文化和旅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