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如果你和我們一樣,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鐵粉。

並且對於最近上映的那部《尼羅河上的慘案》,實在不太滿意的話……

下面這部英劇,也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慰藉。

是的,今天我們要給大家推薦一部小眾好劇。

它的關鍵詞就是:推理,懸疑,古典探案,優雅的英倫敘事。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本劇的編劇是安東尼·霍洛維茨 Anthony Horowitz,熱愛看英劇的人,想必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

此前他曾為ITV經典版本《大偵探波洛》系列中的多集擔任編劇。而他本人也是一位成功的推理小說家,其作品“少年007系列”在二十個國家暢銷。

當然,霍洛維茨本人還有一個相當特殊的成就:他是《絲之屋》的作者。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絲之屋》是另一部華生與福爾摩斯的探案故事,也是由柯南·道爾產權會唯一認證福爾摩斯新故事。

換而言之,這是唯一一部經過官方認證的“同人”作品。

是不是,他可以說是做了一件讓世界上所有福爾摩斯迷,都超級羨慕嫉妒恨的事!!

而假如說《絲之屋》證明了霍洛維茨對福爾摩斯的愛,那麼這部《喜鵲謀殺案》則絕對是他獻給阿婆的至高敬禮。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這個故事的背景,被設定在一個馬普爾小姐故事式的英國鄉村裡:陽光燦爛,風景如畫,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罪惡。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主角則是一個英國版本的赫爾克里·波洛:他看起來秉性溫和,體面,紳士。

但沉默寡言的外表下,是一雙好奇的眼睛。作為一個大偵探,他永遠在興致勃勃地觀察著身邊的一切,對於任何哪怕最微小的罪行,都有著最敏銳的嗅覺。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案件發生在一棟豪華而古老的男爵府邸裡。

第一名死者,是男爵府上的女管家。她從高高的臺階上摔下來,摔斷了自己的脖子。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但鎮上的人都謠言是她的兒子害死了她:案發前一天,母子還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幾天後,男爵也死在自己的府邸裡。

死狀更為悽慘,他直接被人砍下了頭。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這一次,嫌疑人就更多了:他的妻子、他的妹妹、府上的園丁……似乎所有跟他認識的人,都有非常充足的殺人動機。男爵性格孤僻冷酷,樹敵無數。

兩宗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的案件。在看似平靜的村莊裡,人人各懷鬼胎。

每一張看似無辜的面容背後,都藏著謊言。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首先宣告,本文不涉及結尾的劇透,家人們可以放心閱讀。

另一個好訊息是——

以上這些鄉村謀殺案的內容。

幾乎。都沒有。出現在《喜鵲謀殺案》的第一集。

是的。

實際上,這才是這部劇最有意思的地方。

單看第一集的話,前十分鐘甚至會以為自己走錯片場:這真的是一部偵探劇嗎?!

開場背景,現代倫敦。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女主角,一位功成名就的編輯,優雅,幹練,時尚得能做倫敦穿搭博主。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和所有的職場女性一樣,她面臨著事業和感情的矛盾:她是野心勃勃的女性,伴侶卻毫無事業心。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老闆即將提升她進管理層,但她的男朋友,一名平平無奇的私立學校古希臘語老師,竟然想要勸她和自己一起回希臘,開旅館養老。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等等。

這和謀殺有任何關係?

一直到第一集末尾,故事核心的懸念,才終於揭開面紗:

編輯所負責的暢銷作家,最新作就是這部《喜鵲謀殺案》。整個出版社,所有人都靠這本書吃飯。

但作家寄來的樣稿裡,並沒有案件的大結局。

而作家,死了。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寫謀殺小說的作家被謀殺。

看完第一集,你會讚歎這個故事的典雅與精巧。

但問題是,多少人會堅持到這裡呢?

某種意義上,《喜鵲謀殺案》是一個不符合現代創作邏輯的電視劇。

首先,這部劇裡沒有明星。

兩位男女主角,平均年齡超過60歲;如果你常看英劇,會覺得他們是很親切的熟面孔,黃金配角。但,僅此而已。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可能唯一的八卦是,女主角萊絲利·曼維爾的前夫是加里·奧德曼。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這部劇的節奏當然也不快。

溫吞,娓娓道來。一直到40多分鐘後,觀眾才終於見證了第一宗死亡。

對於習慣了倍速和短影片的現代觀眾,這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但,另一方面,假如你和我們一樣,是偵探小說的忠實讀者,看到這裡反而會會心一笑。

在一部古典作品裡,死亡從來不是立即發生。前奏也是重要的一環,我們享受那種案件發生之前,暗流湧動的氣氛;正如我們享受案件本身。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而這就不得不提到,這部作品的最後一個特點:濃郁的懷舊感。

無論是偵探小說本身,還是女主角所在的出版業,都在走向夕陽。

從第二集開始,故事開始採用雙線並行的結構。

小說《喜鵲謀殺案》裡,偵探在尋找兇手。

而在現實裡,編輯也在尋找《喜鵲謀殺案》的最後一章。

但請注意,編輯並不在乎作家的死是謀殺還是自殺,也不想查探真相。她只是想找到遺失的手稿,從而挽救自己的事業。

這同樣也是一個懷舊的隱喻:在現代,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偵探。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雙線並行是本劇最大的看點之一。

兩宗案件,雙重懸念,現代和小說的互文,讓這部劇的結構變得更精巧、更有新意,也更引人入勝。

尤其迷人的是,虛構和現實,始終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雙重人物甚至於多重人物,也構建出了一種迷人的映象關係。

在故事的最開始,我們不難發現,編輯和死去的作家之間,其實有著諸多的共同點。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他們都是性格冷酷的事業型人格。他們都和兄弟姐妹關係疏遠,在家族裡是眾叛親離的一人;甚至於對待親密關係,也如出一轍的冷淡。

作家找了個年輕的小男妓做情人,而編輯的男友則是一名性格溫和的古希臘語老師。他們都只希望自己的伴侶能提供情緒價值,並且召之即來,揮之即起。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而這亦是偵探小說的迷人之處:在死者身上,扮演“偵探”的人,總能看到某一部分的自己。

罪惡是一面鏡子。我們所有人都無法逃離。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但這還只是個開始。

接下來,編輯同樣也發現了:作家身患癌症,這可能會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本書。

因此,他將所有自己認識的人都寫進了書裡。

作家觀察、聆聽、探尋身邊每個人的人生故事,悲慘的、不幸的、獵奇的……他像一個沉默的、蟄伏的「偵探」。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但這麼做,卻並不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他將它們原原本本地寫進了《喜鵲謀殺案》裡。

他榨取了、偷竊了所有人的生活,將他們變成了自己的創作靈感。

這是作家玩的一個惡劣的遊戲。他讓身邊的所有人,他的姐姐、他的妻子、他的情人……都因自己的書,而陷入了痛苦。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於是,在此層面上,死去的作家,和小說中被謀殺的男爵一樣,變成了最“完美”的「受害者」。

他冷酷,卑鄙,不近人情,眾叛親離。

所有人都要為他的死拍案叫絕。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這也讓整個故事的懸念變得更為豐富。

為什麼小說的最後一章會消失?是被誰拿走了?

毫無疑問,只能是殺死作家的人。

小說的謎底裡,也藏著現實的真相。女主角苦苦尋找的小說最後一章,是最重要的證據,所以兇手才急於毀掉它。

兩宗謀殺,過去與現在,虛構與現實,互相滲透,互為表裡。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作家、偵探、死者……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想問,這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主角,是否還能扮演另一重身份。

答案是,yes。

作家的最後一層身份,是「兇手」。

而他謀殺的人,正是自己筆下的那位大偵探。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現實裡的作家患有癌症,不久於人世。

所以他決定讓書中的偵探,同樣也患上絕症,身體日漸衰弱。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這麼做,只是出於感傷嗎?

並不是,這是他蓄謀已久的報復。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實際上,這位富有的暢銷作家,一直都很討厭自己的偵探。

因此他的野心從來都是成為一名嚴肅文學作家,而並非只是“偵探小說作家”。他更關注戰爭、哲學、人性……而不只是案件的謎底。

但很遺憾,每一位讀者都熱愛他筆下的大偵探。他靠著這一整套偵探小說,功成名就。然而這些錢和名,對他而言,都不值得驕傲,反而是種恥辱。

這也是隱喻:作家並不一定會愛自己筆下的人物,偵探小說家尤其如此。

柯南·道爾試圖殺死福爾摩斯。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波洛、雷恩……每一位舉世聞名的大偵探,都有拉下帷幕,退出舞臺的一天。

作家創造他們,最終也要「殺死」他們。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在此層面上,《喜鵲謀殺案》,既是偵探型別,也是反偵探型別的。

這個時代還需要偵探小說嗎?

或許,創作這個故事的人,也和我們一樣深陷困惑。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無論謎底設計得多麼精巧,作為觀眾的你,很難還有真正被震驚的時刻。

現實比小說更荒謬。開啟新聞,編劇都寫不出的劇情,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輪番上演,能重新整理你的認知下限,令你瞠目結舌。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時代暢銷的推理小說,幾乎都是日本的社會派小說。

既然一個案件,不能再令觀眾震驚,那就令他們產生共鳴。

在社會派小說裡,詭計不再重要,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時代,是我們自身。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可是,本格推理的魅力,就這樣被時代所遺忘了嗎?

我仍然迷戀《喜鵲謀殺案》裡,某種只屬於舊時代、懷舊的氛圍。

那是另一個世界:古典,文雅,井然有序。

破案就像日升月落那麼確定。

而偵探永遠能帶給我們安全感。

不滿意《尼羅河上的慘案》?就看這部高分劇啊!

最後一集裡,編輯和偵探,解決了各自的謎題。

他們在虛構的空間裡,向彼此告別。我們都知道,她並不僅是在向一個書中的角色告別,也是在向一本書,甚至於一個時代告別。

那一刻是如此感傷,也如此熟悉。

很久以前,挑燈讀完一本書的時候,我們也曾有過同樣的感受:興奮,激動,卻也悵然若失。

開啟一本書,就是跨入一次冒險,一次逃離。

合上書頁,又要回到苦悶的現實世界。

但,那樣的體驗,也已是很久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