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有傣蹦 文山有彝迪

編者按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蘊含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底蘊造就了文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透過摸底調查、挖掘整理、傳承保護等工作,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全面保護傳承,目前,已形成國家、省、州、縣(市)四級名錄保護體系。“文山文旅”公眾號將系統、全面地展示出文山州11個世居民族共同創造的這些無價之寶。

彝族葫蘆笙舞,2006年5月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版納有傣蹦 文山有彝迪

男人吹奏著葫蘆笙,姑娘們攜手圍圈,隨音樂節奏踏地頓足,她們腰後墜著的串串紅色絨線球和彩珠隨著婆娑舞姿擺動,一顛一簸,極盡妖嬈、柔美。這就是被世界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女士譽為“東方迪斯科”的彝族葫蘆笙舞,主要流傳於文山州西疇縣雞街曼奄村。

版納有傣蹦 文山有彝迪

曼奄村是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5。7%。花倮人的葫蘆笙舞展現出古樸的民風民俗和生產勞作場面,如種棉、收棉、紡棉、織布等過程。舞蹈時,男性吹笙女性跳舞,葫蘆笙一響,女性便隨葫蘆笙吹出的節拍律動。該舞以“S”形前後曲動的典型舞姿而獨樹一幟,展現了古代滇人葫蘆笙舞的遺韻。

每到一年一度的傳統“蕎菜節”,全村男女老幼歡聚場院,在葫蘆笙的伴奏下,身著盛裝的女子圍成圓圈翩翩起舞,通宵達旦盡情歡樂。

版納有傣蹦 文山有彝迪

以前花倮人長期居住於高山之巔,與外界近乎隔絕,具備了保留原始舞蹈遺風的客觀條件。但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生產生活的變化及外來文化的衝擊,彝族葫蘆笙舞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正逐漸減弱,表現形式日趨單一,傳統舞蹈習俗的完整性面臨威脅,當地部門正透過各種舉措對其實施保護和搶救。

整理 繆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