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紅樓夢》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寫賈探春在大觀園中發起成立詩社,其時在秋季八九月間。第一次開社即由探春作東,限韻賦白海棠;第二次由史湘雲作東,預擬十二題作菊花詩。此後,詩社中斷。一直到第七十回,又寫林黛玉於暮春寫了一首《桃花行》,眾人看後商議重建“桃花社”,推黛玉作社主。讀者看到這裡,以為這次一定要寫桃花詩了,誰知後來不是賦桃花而是詠柳絮,不是作詩而是填詞。這一情節的變化,是因湘雲無聊之際見柳絮飄舞,偶成《如夢令》一闋,引起眾人填詞詠柳絮的雅興。而曹雪芹之如此安排,除了使筆墨變化莫測,收出人意表的藝術效果外,可能有兩層深意:一是借用謝道韞故事,讚美釵、黛諸人的詠絮之才;二是暗示諸人之命薄如絮以及後來群芳飄零的悲劇結局。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湘雲所寫詠柳絮的《如夢令》如下:

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這首詞被眾人評為“情致嫵媚”。詞詠柳絮,卻通篇不見“飛絮”、“楊花”等字樣,看來是緊守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提出的“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的主張。起調“豈是繡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兩句中,以吐絨、香霧指飄舞的柳絮,在修辭手法上是暗喻,只見喻體,不見本體。“捲起半簾”四字說明是捲簾所見之景。就觀景角度而言,這兩句一近一遠:近觀柳絮朵朵,疑是吐絨;遠望飛絮濛濛,如煙似霧:合起來寫出了柳絮的形態和動態。詞的中間兩句,承上啟下,由景入情:上句“纖手自拈來”,推出簾邊之人,並點明詞的抒情主人公為女性,所抒之情為閨思;下句以鵑、燕襯托人物,烘染暮春氛圍,並逆挽上句,說明柳絮雖能“拈來”,但春光難留,只是“空使鵑啼燕妒”而已。這就引出直抒閨中人惜春之情的後三句。“且住。且住”兩句,從辛棄疾《摸魚兒》詞中的“春且住”句化出,以複句形式加重語氣,並緊接著補以“莫使春光別去”一句,就強烈地表達出傷春的情懷和留春的願望。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當然,柳絮的飄落、春光的別去是挽留不住、無可奈何的。詞是寫飛絮,其所象徵的正是湘雲的淒涼身世,其所暗示的則是她終於遠別眾人、流落異鄉,如《紅樓夢》第五回中她的判詞所說的“湘江水逝楚雲飛”的結局。

以上湘雲的詞使黛玉一時興動,當即由她召集諸人起社填寫柳絮詞,並與湘雲擬定幾個詞調,“寫了綰在壁上”,以拈鬮方式各自拈得所填之調,以燒完一支“夢甜香”作為交卷的時限。黛玉本人拈得《唐多令》調,最先完稿如下: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詞的開頭兩句“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寫柳絮的飄落及其飄落之地。上句中的“粉”,喻柳絮之白,似章楶詠楊花的《水龍吟》詞“怪春衣、雪沾瓊綴”句之以“雪”、“瓊”為喻;下句中的“香”,作為柳絮的美稱,聯絡第三句“一團團、逐隊成球”,顯系從章詞“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幾句化出。這裡,為“粉墮”、“香殘”、“逐隊成球”安排的背景是“百花洲”、“燕子樓”。後者在徐州,是唐代張建封為其愛妓關盼盼所建之樓。張死後,盼盼念舊愛而不嫁,長期居此樓;前者似指在黛玉家鄉蘇州傳說吳王夫差曾與西施泛舟其間的百花洲。詞作之以這兩個地方為柳絮飄落的處所,意在透過這兩位薄命的歷史人物賦與這首詞以女性色彩和悲劇氣氛。後三句“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由景入情,由物及人。句首“飄泊”兩字承“粉墮”、“香殘”,句中的“命薄”、“繾綣”、“風流”,則既是寫物也是寫人。在此,物與人是合一的,而這位空自風流繾綣的命薄之人,既可以是泛指,包括西施、關盼盼等在內,也可以是自指,是黛玉的自我寫照。在此,人與我也是合一的。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過片“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兩句,以擬人化的寫法把本來無知的柳絮寫成深知人間愁苦,並進而把它寫成因多愁善感而“白了少年頭”,而“白頭”則從柳絮之白而生髮的聯想。下面“嘆今生、誰舍誰收”一句,是為遍地飄落的柳絮而嘆,也為普天下薄命之人而嘆,實則為作者自身而嘆。結末三句“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把柳絮的隨風飄泊說成是“嫁與東風”,出自李賀《南園》詩“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這三句深怨春之“不管”柳絮的愁苦,任其隨風逝去;而這個“春”何所喻指,是頗耐人尋思的。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這首詞被眾人評為“纏綿悲慼”,名次列在第二,居薛寶釵之下、史湘雲之上。詞筆不離柳絮,而亦物亦我,亦景亦情,既顯示了黛玉的心態及其孤苦伶仃的處境,也預示其終於無人管、無所依的未來命運。與後面寶釵的《臨江仙》詞對照,具見曹雪芹在人物刻畫、情節安排方面之煞費苦心。

薛寶琴拈得《西江月》調,繼黛玉之後寫成。詞如下: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詞的起調“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兩句,暗點楊柳。“漢苑”,指漢長楊宮,據《三輔黃圖》記述,“宮中有垂楊數畝,因為宮名”;“隋堤”,指隋煬帝開通的大運河堤岸,兩岸以廣植楊柳著稱,白居易《隋堤柳》詩中有“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的描寫。比較而言,漢苑柳少,隋堤柳多,所以一曰“有限”,一曰“無窮”。下兩句:“三春事業付東風”是惋惜春光已去;“明月梅花一夢”是追念春光之初來。梅花是報春的,而在詩詞中又往往與明月相伴,如林逋《山園小梅》詩“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暗香》詞“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都是梅、月合寫。在這柳絮隨風、春事已盡的季節,回憶早春的明月梅花之景,已經是恍若一夢了。這上半闋四句詞,扣題既不緊,且前兩句板直無味,後兩句又失之空泛,總的看來,實非詠柳絮的佳構,而“零星有限”一語更是敗筆。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過片“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兩句中,“香雪”喻柳絮,是主;“落紅”襯托柳絮,是賓。而寫柳絮之以“落紅”為陪襯,似來自蘇軾次韻章楶詠楊花詞《水龍吟》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兩句;其以“簾櫳”為飛絮飄落、粘附的處所,又似出自章楶詞中的“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詞社諸人評寶琴的詞時,稱這過片兩句“最妙”,可能妙在採取問句的形式,因而顯得語意比較空靈,有搖曳生姿之致。結拍“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兩句,從柳絮之落寫到離人之恨。可與上句參讀的有宋徵輿《憶秦娥·楊花》詞的上片:“黃金陌。茫茫十里春雲白。春雲白。迷離滿眼,江南江北。”可與下句參讀的有上面提到的蘇軾《水龍吟》詞的結拍三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寶琴從小隨父母走遍四山五嶽,到大觀園時已許配人家,其與園內諸人相聚的時間不會長久,“江南江北”、“離人恨重”云云是切合其人其事的。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一首詠物詞要求曲盡所詠之物的形態和情態,攝取物之神理,“貴有不粘不脫之妙”。寶琴的這首詞遠未達到這一要求,所以在這次起社填詞詠柳絮諸作中沒有評上名次,是一首落第之作。

寶釵拈得《臨江仙》調,寫了一首獨出新意的奪魁之作如下: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起調“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兩句,一開頭就與黛玉那首《唐多令》的立意相反。作為柳絮的飄揚之地,黛玉選中了帶有悲劇色彩的燕子樓,寶釵則選中了一派富貴氣象的“白玉堂”。黛玉以柳絮之飄墜、吹殘為恨,抱怨春之無情;寶釵則讚美東風之“卷得均勻”,頌揚春之“解舞”。這兩句已經把柳絮的飛舞寫成熙洽歡愉之景,也把柳絮的稱心如意之狀寫得浮現紙上。下面再襯托以“蜂團蝶陣亂紛紛”一句,更給人以春意盎然的喧鬧之感。前面湘雲《如夢令》詞中的“鵑啼燕妒”句與後面賈寶玉《南柯子》詞中的“鶯愁蝶倦”句,也是起襯托作用的,卻是為了把情景烘染得更為淒涼,其藝術效果正與此相反。歇拍“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兩句,是進而就蘇軾詠楊花的《水龍吟》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三句所作的翻案文章,也是引出下半闋結拍兩句的伏筆。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過片“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兩句中的“萬縷千絲”,可視作形容柳絮,也不妨視作描寫柳條或喻指情思。黛玉的《唐多令》詞中深深為柳絮一生之“誰舍誰收”而悲嘆,寶釵的這兩句詞卻對柳絮的“隨聚隨分”表示不足置念,無須掛懷。至於下面“韶華休笑本無根”一句,則正如寶釵在表述其寫作意圖時所說:“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說好了,才不落套。”最後則以“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兩句,充分表達了柳絮的也是作者的心願。句中的“送我”兩字是情見乎辭的。這結末兩句也遙承上半闋的歇拍兩句;飛絮既不“隨逝水”,又不“委芳塵”,那就當然只有“上青雲”了。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同樣是柳絮,黛玉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悲劇人物,抱著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心情來寫它,就在前面《唐多令》詞中把它的飄零命運寫得那樣哀苦伶仃;寶釵作為一個順從和迎合封建制度的典範,抱著與現實水乳交融的心情來寫它,就在這首《臨江仙》詞中把它寫得如此春風得意,終而藉助風力直上青雲。這兩首詞情、詞境完全相反的作品,正是《紅樓夢》中這兩位性格迥異的女主角各自的內心獨白、各自的自我寫照。

探春拈得《南柯子》調,但在那支“夢甜香”將燼時只寫成上半闋。寶玉拈得《蝶戀花》調,寫了幾句,嫌不好,想另作,香已燒完,而看到探春所作的半首詞卻“動了興,開了機”,為續寫下半闋,湊成了一闋。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探春寫的上半闋詞是: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詞的開頭兩句採用《詩經》、樂府民歌中常見的重迭表述的手法,“徒垂”即“空掛”,“絡絡絲”即“纖纖縷”。這兩句與前面寶釵詞中的“萬縷千絲”四字相同,可指柳絮,可指柳條,也可喻情思;而兩句分別領以一個“空”字、一個“徒”字,就為這兩句染上一層傷感的色彩,從而與寶釵詞的句意迥異其趣。在下面“也難綰系也難羈”一句中,上半句和下半句的意思也是重迭的。這些加深印象的重迭詞句,使柳絮的飄泊命運和作者的悼惜心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達。既然柳絮系不住、留不得,註定了要辭枝而去,那麼,只有隨風飄蕩,如末句所說,“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了。《紅樓夢》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詞後兩句“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預示她的結局將遠離家園,飄泊他鄉。這半首詞,既是寫柳絮的命運,也是寫作者的命運。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寶玉續寫的下半闋詞是: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詞的前兩句代柳絮立言:上句作為柳絮對惜春人的勸解;下句作為柳絮的自白。但“落去”終究是柳絮的不幸,勸“君休惜”,正說明其可惜。而“飛來”是何種況味,難以為他人道,只好說是“我自知”,這是留待讀者去尋繹、品味的。下面“鶯愁蝶倦晚芳時”一句,從章楶詠楊花的《水龍吟》詞“燕忙鶯懶花殘”句化出,以鶯之愁、蝶之倦顯示柳絮飛揚之時正是芳菲消歇、春事已空的季節。結句“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言外暗含劉希夷《白頭吟》所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悲慨。所悲慨的是:今春之人未必再見明春之景,而縱使再見,也相隔一年,深恐人事已非。從這一結句再看“君休惜”句,更可見那不過是故作曠達的排遣之詞。未免有情,誰能遣此?作為多情種子的寶玉,對於大觀園群芳之終必“東西南北各分離”,更是時時心懷隱憂而無從排遣的。

《紅樓夢》中詠柳絮詞五首,每首都有它的特別之處,甚好!

從整首詞看,寶玉所續下半闋與探春所寫上半闋,在立意、遣詞方面銜接得不很緊密,也許曹雪芹故意這樣寫,以說明其非出於一人之手。

在《紅樓夢》中,透過三次起社賦詩填詞的描述全面展示了釵、黛諸人的才情、意趣、性格。三次的寫法,各不相同。這次詠柳絮是最後一次,也是曹雪芹精心安排的一次。他既選柳絮為題,以柳絮的飄零來象喻和預示大觀園的好景不長、諸人分離四散的日子即將到來,又讓讀者從立意、造境各不相同的詞作看到心態、命運各不相同的人物。其中,代黛玉擬的《唐多令》、代寶釵擬的《臨江仙》更是這位藝術大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成功之作。

圖片來源於網路,本文是作者秀玲聊生活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