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不出十五不出年

元宵節作為春節的收尾,絕對是一折舉足輕重的大戲。

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豫園內的生肖虎燈組 孫中欽 攝

在豫園的藝術燈綵映照下,不少人在豫園度過了一個“沉浸式”的浪漫夜晚。

在華寶樓牆面,一幅“千里江山圖”徐徐展開,復興號高鐵穿梭其中,光伏、5G、超級計算機……寫就“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圖卷,呼應巍峨的虎燈;九曲橋下,江南的四個節氣習俗——立春吃春捲、雨水走三橋、驚蟄賞桃花、春分釀春酒被一一鋪陳。

立春吃春捲主題花燈

而長三角地區,元宵節賞燈也是擁有悠久的歷史,燈綵文化也是江南相親相融的文化基因。

元夕張燈 蘇燈為最

農曆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張燈是上元節重要活動之一,所以上元節也稱燈節。又因為張燈活動都在晚上,所以現在一般都將上元節稱為元宵節。

江南地區製作元宵燈有悠久的傳統,其中蘇州享名最早。周密《乾淳歲時記》有這樣的記載:“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直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面也。” 清人顧祿《清嘉錄》載,蘇州燈市在“吳趨坊、申衙裡、皋橋、中市一帶”,由“貨郎出售”。

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上海楓涇古鎮喜迎元宵 陶磊 金頌軍 攝

上海的元宵賞燈習俗在明弘治、嘉靖年史料有記載:正月十三上燈,十五賞燈高潮,十八落燈。不僅如此,端午和中秋節慶,申城鬧市商街,燈市紅火,賞燈風尚促進了上海燈綵的發展。

上海群眾文化藝術館館長吳鵬宏說,上海有豫園燈會,江蘇南京有秦淮燈會,浙江有硤石燈綵賽會、錢江燈會,安徽有黟縣宏潭燈會,還有各地舉辦的一些小型燈會,元宵燈會非常普遍。

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安徽黟縣宏潭燈會鬧元宵

長三角地區的燈綵製作歷史上就很有名——安徽新安琉璃燈,江蘇南京夾紗燈、常州料絲燈、蘇州羅錦燈,浙江杭州羊皮燈、仙居燈綵、硤石萬眼羅燈,上海的何克明燈綵、羅店彩燈等——這些專案也依託著燈綵文化,一直存續發展至今。

據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執行主任章莉莉介紹,國家級燈綵專案一共有17項,長三角地區有6項,北方以北京和河南為主,佔4項,廣東地區4項,所以從資料上來看,長三角的國家級燈綵專案在全國佔比最多,在燈綵這塊是很有影響力的。

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浙江仙居燈綵

不同於北方燈綵的古典質樸,和廣東燈綵的熱烈張揚,長三角燈綵整體偏江南氣質。章莉莉表示,上海的海派燈綵走精緻路線,先做骨架,再貼紙。江蘇南京的秦淮燈綵,設定在秦淮河兩岸,類似於上海豫園燈會,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展現燈綵之美。江蘇蘇州的燈綵造型以宮燈為主,配色柔和雅緻。浙江仙居燈綵採用唐代造型,用硬板紙拼接起來,再在板面上戳出紋樣。浙江溫州樂清的燈綵叫首飾龍,依照漁船結構設計,是一個可以活動的大型機械裝置。

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第五屆南京溧水秦淮源頭燈會

能工巧匠 創新傳承

上海燈綵以花紋圖案細膩,色彩鮮豔著稱,在上海燈綵歷史上曾是名燈迭出。明代以寶山、嘉定、南匯、川沙、松江等地能工巧匠扎制的燈綵最為出眾。20世紀30年代中期,上海燈綵業共有20多家作坊,其中“同德泰”規模最大,月產宮燈百餘隻,其中的七寶蓋燈和書畫燈唯上海獨有是上海燈綵的驕傲。

上海近代燈綵繼承了古代燈綵的優秀技藝,不僅材質不斷更新,有麻、紗、絲綢、玻璃等,而且品種更為豐富,有撐棚燈、走馬燈、官燈、立體動物燈四大類。申城燈綵藝術大師何克明曾在城隍廟設攤,他製作的仙鶴燈、鳳凰燈等作品聞名天下,人稱“江南燈王”“燈綵何”,集觀賞性、藝術性、裝飾性於一體,是上海燈綵藝術中最精粹的部分。

申城燈綵藝術大師何克明

何克明創作的立體動物燈是上海燈綵藝術的招牌特色。而國家級非遺專案——上海燈綵的傳承人工作室目前就設在五里橋社群文化中心,這也帶動了許多來自社群的居民關注這一非遺品種。

龔智瑜的老師呂協莊為“何式燈綵”第二代傳人。在龔智瑜看來,長三角各地燈綵的製作方式和工藝技巧,在某些地方是可以互通的。龔智瑜表示,不同於上海的立體動物燈綵,浙江海寧硤石燈綵設計以建築物為主。“他們的燈綵,在光源設計上就有巧思。舉個例子,寶塔燈僅靠中央光源其實很難覆蓋到所有角落,硤石燈綵會在寶塔燈四個翹起的角上單獨安裝LED燈泡。受此啟發,後來我們在設計自己的燈綵時,如果有光源照射不到的邊邊角角,也會單獨拉根線做一個小光源。” 龔智瑜說。

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浙江海寧硤石燈會

以燈為“媒” 跨域一體

不僅是在上海,在長三角的很多地方,對於非遺燈綵的傳承創新,不僅讓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更是勾畫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美麗“風景線”。

章莉莉表示,在2019年進博會上有個“江南民居”非遺老字號展館。展館在策劃之初,為了原汁原味地還原上海美麗鄉村的風貌,請揚州燈綵大師借鑑金山農民畫上的元素,設計製作了以水果、蔬菜、魚蝦等為造型的燈綵,密密麻麻地掛滿了館內,最後的呈現效果非常好。

進博會期間非遺館中的燈綵

燈會本身就是一個個典型文化空間,承載著、滋養著非常豐富的民俗活動,比如戲劇、曲藝、雜耍、舞龍、舞獅、滾燈,還有商販出售小的工藝品、美食等。今年,豫園迎新春系列主打“上海老味道、非遺新體驗”,推出完整的新春非遺線路及攻略地圖。

正在楓涇古鎮舉行的“古鎮記憶·非遺傳承”上海藝術影像展上,也匯聚了不少的燈綵佳作。市文聯副主席、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主席金江波表示,是古鎮燈會與展呈設計相融合,讓傳統的燈綵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也讓人們對於江南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你以為元宵節看的就是燈?那是江南人心底的浪漫啊

“古鎮記憶·非遺傳承”上海藝術影像展 陶磊 金頌軍 攝

“今年我們在古鎮做燈綵節,同時引入了很多的非遺專案,古鎮、燈綵和非遺專案,都是沉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本身的氣質上就很契合。”吳鵬宏表示,在清冷的春日之夜,踏著青石板,一邊是小橋流水,一邊是白牆烘托的各色燈籠,是非常美麗的意境,所以把這三者結合,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江南文化,作為一個符號,為江南地區塑造了人文地理意義上的形象。以燈為“媒”,深入挖掘江南文化資源,這也將進一步夯實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