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張煜醫生「出淤泥而不染」鼓掌時,我忽然發現自己就是那塊淤泥

什麼叫淤泥

本文作者:手抖毛大夫

最近,大家都在關注張煜醫生4月18號的那份萬言書(姑且這麼稱呼吧)。詳情可回顧 實名質疑同行醫生再發長文:請求國家設立紅線,遏制腫瘤醫療不良行為

無論是評論區讀者們的留言,還是我身邊的醫生朋友們,對這件事情都有著豐富卻又截然不同的看法。

作為一名普通的臨床小醫生,我把張煜醫生這份萬言書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每一遍都不同的感受。本文並不評判任何人,只是

分享一個普通醫生的真實感受與心境轉折。

為張煜醫生「出淤泥而不染」鼓掌時,我忽然發現自己就是那塊淤泥

委屈

第一遍看完的時候,說實話,我內心的委屈多於敬佩。

為什麼會委屈?用我一位同學的話說,

就是「當看到有人表現得出淤泥而不染的時候,也許大家都會忍不住為他鼓掌。但你鼓著鼓著,卻發現自己就是他口中所說的淤泥。」

委屈嗎?當然委屈。

從業這麼些年,不敢說從沒吃過患者請吃的飯、沒喝過患者請喝的奶茶,但不該拿的錢確實是沒有拿過一分的,為了掙錢瞎幾把治療的事更是沒幹過。

當然,這不一定是我的人格多麼高尚、多麼出淤泥而不染,也可能是因為這些年一直還在醫療圈的新手村裡打轉,段位還沒混到能拿得到髒錢的時候。

如果非要說有一點主觀性的因素的話,就是我這個人多少內心有些軟弱,對別人的痛苦和困境不太能做到熟視無睹,所以往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讓患者滿意。

不是為別的,就當是給自己積積陰德,以求以後自己嗝屁的那天能走得舒服點,畢竟我們學醫的見過太多種難受的走法了。

恰好在張煜大夫的萬言書發出後不久,我就在某一個用於隨訪的病友俱樂部群裡,看到以前負責的一位患者 A 在轉發這篇文章。

雖然 A 在轉發完這篇文章並批評完現在的醫生群體後,專門補充了一句「還好毛大夫(也就是我)不是這樣的,他的服務我們很滿意」,但我的心裡並沒有多少安慰。

這幾年看過幾次熱點事件的來龍去脈後,我對大部分媒體和輿論情緒並沒有太大信心。

能理解、體諒我們這些底層「淤泥」的患者畢竟是少數,我在臨床上還是常常遇到雖然嘴上不說、內心裡還是會把我們這些「操著賣白粉的心、掙著賣白菜錢」的普通醫護人員自動和那些真正賣白粉的劃上等號的患者和家屬。

敬佩

後來,我又看了好幾遍張煜醫生的萬言書。

再看完幾遍後,我的想法有了一些改變。

用高情商的話說,能寫出這樣文字的張煜大夫是一個很純粹的人,用低情商的話說,在我眼中他是一個有些「虎」的人。

因為一個不夠純粹、不夠較真、不夠嫉惡如仇的人,是不會想到去寫這樣的東西、說這樣的話的。

我過去曾經說過,醫生這個群體其實自帶一些「槓精」屬性,這恰恰是由現代醫學體系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在一個科學性導向的行業裡,「槓精」的一些屬性:較真、嚴謹、求實,在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壞事,甚至可以武斷地說,絕大多數醫學進步都是在這種「槓精精神」的加持下實現的。

所以,有些業內人士在這次的事件中批評張煜大夫「在缺乏瞭解前因後果的情況下對其他同行的治療方案妄下定論、甚至引導患者攻擊醫生,行為欠妥」,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批評有些反應過度。

在我看來,醫生最不應該害怕的,就是來自同行的檢驗。

相比被厚厚的知識壁壘隔絕在外的公眾和患者,同行應該是最懂得同行的人。

如果一個治療方案的優劣利弊連同行都說不清楚、看不懂,那麼患者付出的代價、接受治療的獲益就很值得存疑了。

當然在現實中,同行之間的水平確實會存在差異。一位醫生不一定能夠完全領會另一位醫生治療方案的精髓之處和背後的利弊權衡,但這個方案至少得讓人看得到依據所在。

如果是遵從指南的標準一二三線治療方案,指南就是依據;如果是基於病情在標準方案上做出的變動調整,那麼患者的實際情況就是依據;如果病情已經到了不得不透過試驗性方案「搏一搏」的地步,也得看到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和知情同意。

如果說癌症的治療是一場患者與病魔之間的戰役的話,醫生可能就是那個制定作戰方案的「參謀長」。

有些參謀長可能循規蹈矩、四平八穩,有些參謀長可能善於出其不意、奇兵制勝,但不管是何種路數,都得讓人看到用兵(治療)方案的決策依據,不能是「我認為、我覺得、我感覺」,否則幾十年來無數人共同建立的循證醫學體系就成了一堆廢紙了。

有人說「跳出指南才能創造指南」,這話沒錯,但前提是醫生自身對指南的理解和把握到了一定程度,能夠識別出哪些是標準方案能夠給患者帶來顯著獲益的,哪些是需要真正「搏一搏」的。

如果總是隨心所欲,總是「搏搏搏」,那麼這樣的醫生面對的將不只是張煜醫生的批評,更可能是現實中的官司和糾紛。

可惜

正是因為有著上面的內心轉折,所以我又認真讀了幾遍張煜醫生的萬言書。

應該說,在看了最後幾遍後,我心裡最多的兩個字是:可惜。

可惜什麼?

可惜張煜大夫的一腔熱血——能夠站出來批評那些害群之馬、批評那些不正之風,是很需要幾分勇氣的。

與很多情緒化的語言所批評的不同,我認為現實中絕大多數醫生同行們都是極其有良知、有充分職業道德的。

但這些有良知、有職業道德的醫生,往往只能做到「自掃門前雪」,只能做到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做好醫生、看好病、盡心盡力為患者解決問題,而不會去多管別人的「閒事」。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行業太複雜,各種因素盤根錯節。

一個個的普通醫生,都只是這個體系下的一員螻蟻,是底層的工蜂,指望螻蟻們、工蜂們去撼動大樹,何其之難。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又是在北京這樣的頂級醫院發展,張煜大夫不可能是一個沒頭腦的、只有一腔熱血、不知道考慮後果代價的蠢人。

想必公開發聲背後可能的輿論影響、壓力指責,甚至來自同行、同事、上級的壓力,他可能都考慮到了(當然不一定考慮得到位)。

考慮到這些之後,還選擇發聲,所以我說張煜大夫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有一腔熱血的人、一個很純粹的人。

但可惜張煜大夫的純粹,到了這個時代的輿論裡,就不一定純粹了。

因為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一個需要眼球的時代,一個被簡化了的時代,公眾沒有時間去看你的萬言書,輿論只需要一個題目。

幾乎所有有關此事的報道中,張煜大夫的萬言書都被簡化成這樣一句話:「腫瘤治療人財兩空,很多源於醫生肆意妄為。」

再提煉一下,就是一個等式:人財兩空 = 醫生肆意妄為。

簡單、清晰、明瞭。

似乎只要疾病治療最後人財兩空,就是醫生肆意妄為,想必這個觀念將隨著張煜大夫的這件事,深入很多很多很多人的人心。

太複雜的故事,大部分人沒時間、也沒有興趣去懂,只需要一個結論。哪怕很多看到我這篇文字的朋友不會這麼覺得,但很多人的身邊都會有這樣的人。

與此同時,張煜大夫的很多真知灼見——比如下面這段我最喜歡的文字——就沒有見過幾個人提起過、幾個人討論過,雖然這段話裡說出了當下醫療圈很多亂象和問題的根源:

目前的醫療制度也存在問題:醫生與患者的根本利益存在不一致,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尤其在腫瘤治療領域,更是如此。

也就是說:如果醫生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一切都從患者利益出發,醫生會很苦且很窮。反過來:如果醫生完全不在乎患者,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醫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有時甚至超過普通人的想象。

雖然張煜醫生期望讀者能夠分清壞醫生和好醫生,分清部分的害群之馬和行業性問題,但更多人只會記住這個行業已經爛到不行,爛到自己人都已經看不下去。

至於張煜大夫提出的很多改革建議,同樣有人嗤之以鼻,覺得太幼稚、太不現實。實話實說,我個人也認為其中的很多建議不具備實現的現實基礎。

但這不代表他的聲音和意見不值得被大家聽見,不值得被討論分析。如果所有的問題一開始就能得到最完美的答案,那麼我們還要學習和討論什麼呢?

「被迫淤泥」

最後,我可惜的是我們自己——我這種「被迫淤泥」的淤泥。

應該說,我和我前後幾屆的醫學同行,既趕上了最「壞」的時代,也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之所以要說最「壞」,是因為我們趕上了整個行業的大變革、大轉型,無論是國家還是人民,都對這個行業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

如果我們早一些年頭入行,或許現在正好成了「前浪」,靠著裱糊裱糊還能遮風擋雨,如果我們晚一些年頭入行,變革和轉型已經完成,也無需經歷太多的陣痛和曲折。

可偏偏我們這前後幾波人,成了轉型期青黃不接的一茬。承擔了來自既有體系和公眾新要求兩方面的壓力,也揹負著被消耗、被輿論誤解的壓力。

反過來說,轉型和老齡化社會也意味著機遇,經歷過這個轉型的時代,經歷幾次刮骨療毒,我國的醫療行業和醫務人員就有可能以另一種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人民面前。

我們這個時代的醫務人員中,有多少能夠百鍊成鋼,又有多少被歷史的車輪碾碎?

說實話,我對中國醫生這個群體很有信心,因為這個群體裡有很多有良知的人、有很多在默默奉獻的人、有很多在砥礪奮進的人。

但我對我自己和身邊的很多人卻並沒有什麼信心,因為我們經歷了什麼、承擔了什麼,苦辣酸甜、冷暖自知。

最後的最後,對於張煜醫生,我還是想說一句:

我雖然不贊同他的一部分觀點,但我還是欣賞他的勇氣,並且衷心地希望在這些風波過後,張煜醫生能夠得到善待,能夠在今後的歲月裡有機會繼續靜心做一個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