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12: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我國古代的數目字,不僅僅是表達數字,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思想。

一,特殊指事字,屬於臆構的虛像造字,《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本義是最小的正整數,表示數字的開始。《玉篇·》:“一者,數之始也。”

引申為序數,指第一。《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引申為相同,一樣。《廣韻》:一者,同也。《禮·樂記》:禮樂刑政,其極一也。《孟子》: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如表裡不一,高矮不一。

引申為專一。成語有一心一意。《荀子》:用心一也。

引申為全部,都,完全。成語有一反常態、一如既往,長煙一空。

引申為一旦,如一敗塗地,《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引申為很少,如一本萬利。

引申為乃,竟然,做副詞。《史記·商君列傳》: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一何,副詞,相當於“多麼”。如一何喜,一何悲。李白詩《丁督護歌》:拖船一何苦。

說文解字12: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指事字。“一”代表渾沌太初;表示天地兩極。《道德經》:“道立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說文》:二,地之數也。

本義是數目字,引申為排行第二,杜甫《石壕吏》: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引申為次要的。

引申為兩樣的,如,不二價。

引申為不專一的,不忠誠的。如,三心二意,懷有二心。

在使用中,常用“兩”代替二。如,一刀兩斷,勢不兩立。

三,本義是數目字,記數之名。《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廣韻》:三,數名。《莊子》:二與一為三。《戰國策》: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引申為序數,第三。

引申表示多數,多次。如三思而行,三緘其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四,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氣之形。本義是數目字。《說文》:四,陰數也。四分之。《玉篇》:四者,陰數,次三也。《書·堯典》:光被四表。

“四”對於理解文化很重要,空間劃分離不開四。易有太極,生兩儀,生四象,變八卦,變六合。四、八、一十二、二十四、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是從“四”分出來的。

一年四分是春夏秋冬,十二分是十二月。一日四分是朝晝昏夕,十二分是十二時辰,對應四季與十二月。一年二十四分,對應二十四節氣,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對應一日之內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八宿、三十六禽、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我們很熟悉的,都跟“四”有關係。

五,本義為交錯、交午、交會,假借為數詞。《說文》:“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林義光《文源》:五,本義為交午,假借為數名。二象橫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見“X”之交也。

“五”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漢字,我們很熟悉,如五行、五穀、五帝、五官、五常等。

說文解字12: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六,甲骨文像一棟房子的側面之形,上面是由左右兩片屋簷覆蓋組成,底下則是撐起屋簷的兩根柱子,形式簡單,似乎為臨時搭建的處所。後來假借為數目字,另造“廬”字。

《易·本命》:六主律。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六”還是多音字,讀liù做數字講,讀 lù ,用於地名六安。

七,“切”的初文,本義是切割,假借為數目字。

八,指事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漢隸到楷書,筆畫變化很少,都是兩筆相背,像分別相背之形,《說文》:“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有人認為“八”像人之雙臂下垂外伸。後假借為數目字,表數量,也可表序數。也假借為很多,如八面玲瓏、八面威風等。

九,甲骨文像有柄和曲刃的鐮刀,本義是鐮刀,此義文獻不見應用,假借為數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古人造字以紀數,起於一,極於九,皆指事也。二三四為積畫,餘皆變化其體。

又引申為多數,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合諸侯。

引申為深,如九幽,九泉之下。

引申為高,如九天十地,九霄雲外。

十,甲骨文字形像結繩記事的繩子,金文有兩形:一為記事的繩子,二為已記事打結的繩子。《說文》:十,數之具也。—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本義是數字聚合,引申為數名。《左傳》:十是數之小成。

又引申為很多,《禮記》: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引申為圓滿、齊全、完整,如十全十美。

百,本義是十的十倍,引申為數量或品類很多,如百花齊放,百科全書,百家爭鳴,百姓,百貨。《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又引申為完全,所有,如百無禁忌。清·代侯方域《壯悔堂集》:社稷百官皆在。如百川歸海。

千,《說文》:十百也。從十從人。本義是數目名,指十的百倍,引申表示數量眾多,如千刀萬剮,千言萬語,千秋萬代,千變萬化,成千上萬。

萬,本義是蠍子,假借為數詞,表示十千。

引申為極多、眾多。《前漢·律曆志》: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易·乾象》:萬國咸寧。

又引申為絕對,如萬全之策。《韓非子》: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引申為古代大型舞蹈。《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幹舞稱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