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故事:莊稼遇蝗災,樹神捨身來相助

歡迎閣下來到詩詞歌賦匯!(聊齋故事第015期)

本期文章中我們來說一說蒲松齡老先生著作《聊齋志異》中的一則小故事。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曾有一千古名句,叫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詩句的寓意是在歌頌春蠶、蠟炬那“捨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對於“捨己為人”這個高尚品德,幾乎已經深入每個華夏子孫的內心。這句名言出自於孔子的《論語·先進》,原句如下:“吾與點也。朱熹集註:初無捨己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捨己為人”這句成語原意是說:放棄自己的見解,隨聲附和別人。

而到了現在,這句成語的寓意也發生了改變。意思是指:捨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這種正能量的道德觀念從古至今都在傳承,如今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繼承和發揚。

關於“捨己為人”的寓言故事古今有很多。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短篇小說著作《聊齋志異》中就記載著這樣的一則小故事:某地莊稼遭遇了蝗災,柳樹神給縣官託夢,最後捨身相助讓莊稼逃過了蝗災。

聊齋故事:莊稼遇蝗災,樹神捨身來相助

閒話不多說,大家這就跟隨筆者的思緒來看看蒲松齡老先生筆下的這篇小說吧!

話說在明朝末年期間,在青州地區發生了大面積的蝗災。那蟲群就如同黑雲一般,籠罩著青州,所過之處,片葉不剩。眼看著蝗蟲向著青州不遠處的沂州飛來。

這莊稼可是老百姓的命啊!如果莊稼沒有收成,老百姓吃啥喝啥?沂州的縣令為此煩惱不已。

這位縣令一連幾天未眠,把自己關在書房中冥想。幾天未閤眼,誰受得了這個啊!想來想去,那縣令也是無計可施,在妻子無休止的勸說之下,那縣令才熄滅了蠟燭,躺到床上睡覺去了。

實在是太累了,那縣令剛躺下便進入了夢鄉。

剛進入夢境不久,那夢中便出現了一位頭戴高帽,身披綠衣的男子。那男子面容俊朗,身材矯健,手中持一把摺扇,一幅秀才模樣的打扮。

只見那秀才慢慢地向縣令床邊走來。

聊齋故事:莊稼遇蝗災,樹神捨身來相助

縣令看得真切,忙問道:“敢問公子是哪位?闖進我的睡房所為何事?”

那秀才開口便說:“大人所管轄的沂州即將被蝗災所害,我見大人日夜為此苦惱,但也是無計可施。不過,小生倒有一計可施,不知大人是否贊同。”

縣令一聽,忙說道:“為了黎民百姓的安康,我義不容辭,公子但說無妨!”

那秀才微微一笑,邊搖著摺扇,邊說道:“明天在西南方的路上,會有一位打扮華貴的女子騎驢經過這裡,那便是蝗神。你若能屈身相求,便可逃過此次蝗災。”

縣令忙下床作揖表示感謝,回道:“多謝公子!在下明日便去迎接那蝗神。”說完,那秀才便消失不見了。

縣令醒來,覺得這個夢境很是奇怪。但他目前實在是沒有辦法,不妨前去看看究竟。於是天一亮縣令便朝著西南方的小路走去。

縣令等了很久很久,一直過了午時,才見到不遠處來了一位女子。那女子身披黃色大衣,眉心之間有一紅色印記,一看便不是凡人。而她身下坐著的正是一隻驢!縣令斷定,此女子便是蝗神了。

他點燃手中的香,捧著禮酒,弓著身子迎了上去。

聊齋故事:莊稼遇蝗災,樹神捨身來相助

那女子見狀先是一愣,隨後不緊不慢地問道:“你我不曾相識,莫要擋了我的去路。”

縣令連忙作揖,哀求道:“我是沂州的縣令,蝗蟲即將壓境,這莊稼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啊,還望蝗神高抬貴手,免了這場蝗災吧!”

女子又是一愣,心想:他怎知我是蝗神?莫非是那柳秀才多嘴透露的?肯定是他了。

女子微微一笑,說道:“好吧,你回去吧,我這就免了這場蝗災。既然他透露了機密,那就要他一個人來承受著這場災難吧!”

縣令拜謝過蝗神後,便回家了。

兩日後,蝗蟲來到。只見那蟲群如黑雲一般從天邊快速飛了過來。百姓見狀都跪在地上乞求,縣令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

但奇怪的是,那蝗蟲不沾莊稼片葉,卻朝著柳樹飛去,所過之處,片葉不剩!

縣令這才想起夢境中的那個秀才,他身著綠衣,又想起蝗神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他才明白,原來那秀才其實就是柳樹神。

聊齋故事:莊稼遇蝗災,樹神捨身來相助

故事到這就講完了,文中的柳樹神為了黎民百姓的安康,託夢給了縣令,告訴他破解蝗災的方法,最終樹神因為捨身救助百姓而說破機密,受到了蝗神的懲罰!

樹神尚且懂得“捨己助人”,如今的我們又有何道理做不到呢?

文中故事取材於《聊齋志異》中的《柳秀才》,以筆者的敘述方式進行改編。開頭和結尾同是作者原創心得,目的是藉故事來明事理!切莫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感謝大家的支援!

文/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