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世界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至今有的國家還稱我們為唐人。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促使了文化的高度發展。唐詩在藝術上的成就,蜚聲中外,至今魅力不減。在書法上,使楷書達到成熟的階段。歐陽詢、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楷書各自開宗立派,他們在書法藝術上所達到高峰,使後人無法逾越。草聖張旭和懷素的草書藝術,後人 也只能望其項背。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臨摹唐太宗李世民所書“福”字

唐朝共二十一代皇帝,到907年後梁太祖朱溫篡唐為止,唐朝存在289年,中國又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半個多世紀的混亂,不可能使文化得到發展。

公元960年,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的皇位,稱宋太祖,定都開封。宋朝分南北宋,歷十八帝,享國319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科學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

宋朝文化的發展又形成了一個高峰。宋詞是宋朝特有的文學形式,宋詞的成就堪與唐詩媲美。散文方面的成就突出,唐宋八大家宋朝就有六個。宋朝成立皇家畫院,這裡面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書畫家,在進行研究和創作。書法方面,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獨具一格,蘇東坡、蔡襄、米芾、黃庭堅的行書使這個字型達到高峰。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臨摹宋徽宗趙佶所書“福”字

元992年公(宋淳化三年),宋太宗命大臣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名為《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程序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至宋朝,漢字的各種字型,基本上已發展完備。“福”字,也演變成百姓喜聞樂見的這種方正端莊的面貌。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臨摹唐朝歐陽詢所書“福”字

元代時間不長,共存在97年。元代的異族統治對漢族知識分子實行打壓政策,時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之說,科舉制度廢除87年,傳統文化被弱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元曲卻得到了發展。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元代的知識分子利用元曲這種文藝形式鞭撻社會黑暗,伸張正義。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有一部分作品也表達了知識分子彷徨、苦悶、無奈的心情。例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臨摹元代趙孟頫所書“福”字

趙孟頫的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元代書法家另有鮮于樞、康裡巎巎、柯九思、楊維楨等。他們在書法上多數是以行草為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歷史上,明朝是一個強盛的時代,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遷都北京,鄭和七下西洋這些國家大事,只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完成。明朝的大興土木波及全國,萊州城的重建就是在明萬曆年間。

明朝調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從多方面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永樂大典》的編簒,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工程。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臨摹明成祖朱棣所書“福”字

明朝時期,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出現平民化與世俗化趨勢,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宋明理學也在明朝達到完善。 文學方面,比較有特色的,表現在詩文、小說、戲曲三方面。

文學方面,小說的創作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就是出於明朝。還有《金瓶梅》、《封神榜》、《東周列國志》以及“三言兩拍”等。

明朝重視書法,幾代皇帝都愛好書法。有的時期甚至以書法取仕。由於遷都及地方上府縣官衙的重修,立牌匾需要大字,所以推崇榜書。善書者可入仕。地方發現兒童書法優秀者,可推薦入國子監,名為國子生,從小培養。

明朝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明代書法的代表書家有: 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沈周等。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臨摹清朝咸豐帝所書“福”字

清代歷二百六十七年,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清朝書法早期崇尚帖學,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如乾隆、嘉慶年間的劉墉。

清初著名的書法家王鐸的行草書,達到了一個極其高超的水平。現代書法家啟功讚揚他:“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鄧石如開創了碑學之宗,阮元和包世臣總結了書壇創作的經驗和理論。咸豐後至清末,碑學尤為昌盛。前後有康有為、伊秉綬、何紹基、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中華民族進入了偉大復興時期,文化復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文化領域對福文化的研究正方興未艾,從文字學上對“福”字的研究也屬於福文化的範疇。

不同流派“福”文字,出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書法家

我們可以看到,從原始的甲骨文到現在的字型變化是非常大的。文字的變化對映著社會的滄桑之變,這種演變發展的過程記錄著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

圖&文/ 林善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