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文學”是什麼?為什麼火了?

“廢話文學”是什麼?為什麼火了?

廢話文學能迅速發酵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它是新晉的社交催化劑。雖然無厘頭甚至很無聊,但它構築了一個“共通意義空間”。

01

廢話文學是什麼?

最近,一種名為“廢話文學”的梗逐步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發酵。

在微博,網友展開了#廢話文學大賽#,話題總閱讀量上億,登上熱搜;在B站,題為《廢話連篇》的影片播放量達464。9萬,彈幕留下“再來億遍”的打卡記錄。

那到底什麼是“廢話文學”呢?

顧名思義,就是說廢話。

廢話文學並不是最近才興起的哦,《西遊記》裡面的一段對話,就完美詮釋了“廢話文學”。

“廢話文學”是什麼?為什麼火了?

“廢話文學”是什麼?為什麼火了?

曾經2G衝過浪的朋友,或許看過下面這個新聞段子:

“震驚!14歲花季少女在10年前竟然只有4歲!”

乍一看挺震驚的,仔細一想更震驚了。

這種看似說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的文學形式,讓人不明所以,細細想來,卻又回味無窮。

用最經典的一句“廢話文學”來形容便是: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往嚴肅了說,“廢話文學”正因為其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反而適合對抗那些空洞的大道理,或者嘲諷那些文不對題、模稜兩可、雞同鴨講、不知所云的媒介資訊。當人們百無聊賴的在地鐵上認真閱讀完一篇報道卻發現沒有任何實質上的資訊輸入時,就會發出“說得挺好的,下次別說了”這樣的揶揄。

02

高質量廢話大賞

作為在對話中“所向披靡”的存在,學會了廢話文學,就可以用廢話輕鬆解決日常對話的大部分對話。

重複流

你瘦下來一定很瘦吧。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具體什麼情況,還得看情況。

子曰,三人行,必有三人。

上次見到你的時候還是上次。

在令人失望這件事情上從來不讓人失望。

如果你這句話沒錯的話,那應該是對的。

眾所周知,蟬的翅膀非常薄,到底有多薄呢?薄如蟬翼。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

算術流

一日不見如隔一天。

誰能想到,一名16歲少女,4年前只是一位12歲少女。

臺上一分鐘,臺下60秒。

每浪費60秒就過去了一分鐘。

十步殺一人,百步殺十人。

十年磨一劍,五年磨半劍。

矛盾流

我長話短說,但是說來話長。

把這個土豆切成厚厚的薄片。

好是好,就是有點爛。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應該會出意外。

在我忘記之前,我會一直記住的。

事實流

明天的事情,我們後天就知道了。

我前腳剛走,後腳就跟上了。

我睡之前,還是醒的。

剝開香蕉後,你會發現一個剝了皮的香蕉。

這手和巴掌一樣大。

這西紅柿有一股子番茄味兒。

“廢話文學”句式用得好,也可以妙到巔峰就像“廢話文學”的鼻祖——魯迅先生寫道: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廢話文學”是什麼?為什麼火了?

03

廢話文學為什麼火了?

和此前流行的“明學”“凡爾賽文學”一樣,“廢話文學”也屬於一種網路“梗“。在社交媒體時代,玩梗已成為年輕網友的快樂源泉。

當然,能火到出圈的”梗”,都具有娛樂性、趣味性、批判性、時代性、時尚性、可複製等特徵,它既要滿足人們追求潮流、獲得快感的需求,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一套簡單固定的框架和模板,從而降低二次創作者的門檻,使網友透過模仿類推,迅速參與其中。

比如廢話文學就可以加工創造後被沿用到各種對話場景中。逢年過節不少朋友都面臨被親戚催婚的情況,這時候,廢話文學或許能派上點用場:

當親戚問到你:今年多大了,該找個物件了。

這時可以回答:是啊,確實不小了,等要談戀愛的時候就可以找個物件了。

親戚問你:找男朋友/女朋友了嗎?

回答:對,男朋友/女朋友這個東西想找就得去找。

親戚:那啥時候結婚啊?

回答:快了,該結的時候就結了。

另外,廢話文學能迅速發酵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它是新晉的社交催化劑。雖然無厘頭甚至很無聊,但它構築了一個“共通意義空間”。

成長於網路空間的年輕人是分眾時代的孤獨患者,充滿著對建立連線與歸屬感的渴望。

梗文化無疑是一種“最大公約數”和“社交貨幣”,讓年輕人迅速以“廢”交友,以期達到“確認過眼神,我們是一路人”的社交默契。梗文化還是尷尬社交場合的潤滑劑,化腐朽為神奇。流暢拋梗接梗的年輕人們,在笑聲中享受著被連線、被理解的愉悅與舒暢。

當然,“廢話文學”的流行還離不開商業資本的助推。當下整個媒介環境正經歷“影片轉向”,直播類、短影片類社交媒體為亞文化的大眾呈現提供了平臺,這種“酷樣”的亞文化資本因其獨特的風格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成為吸引眼球和流量的利器,從而將亞文化資本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資本。換句話說,只要你“玩梗”足夠“專業”,也能變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社交媒體平臺關於“廢話文學”的內容,大部分來自於商業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