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明清時期,由於手工業、商業的大力發展,商人巨賈、市民階級、官員等階層都逐漸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附庸風雅成為當時的一大潮流。不僅出現了藝術經紀人,還出現了獨立的古字畫商號紙、墨、筆、硯等與藝術相關的商業也發展起來。明代的文人畫家,如仇英、戴進、沈周、唐寅、董其昌等都成為繪畫作品流通中的一份子。賣畫收取的銀兩稱為“潤筆費”。到了清代,以畫換錢更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商業模式。

附庸風雅成主流,風俗畫產生

商人雖然在經濟發展中獲利,但由於傳統思想的影響,他們的地位依然很低,因此為了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們憑藉手中的金錢開始向士大夫階層靠攏,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便是向士大夫的“雅”靠攏,方法之一便是開拓藝術市場。他們不僅購買畫家的繪畫作品,還積極以贊助文人、投資文化藝術產業、投資藝術教育,舉辦藝術典藏活動等方式向士大夫階層的雅緻靠攏,他們雄厚的經濟實力帶動了明清時代繪畫市場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繪畫向商品化發展的程序。為了迎合這些商人巨賈的喜好,畫家們畫出的作品也更偏向世俗商業化。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一批優秀的畫家,這些畫家開始聚集在一起,並互相學習影響,形成了一個個地方性的畫派。諸如:以仇英、唐寅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以董其昌、陳繼儒為代表的華亭派;以漸江、汪之瑞、孫逸、查士標為代表人物的新安畫派;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興起於趙之謙,盛於任頤、吳昌碩的海上畫派。從體現宮廷趣味的“院體”和有民間氣質的“浙派”,到在野文人與市民結合的“吳門派”,再到縉紳士大夫的“松江派”,正好勾畫出一條宮廷繪畫中衰、文人畫興起並取得正統地位的線索。

《姑蘇繁華圖》紀實性再現蘇州明清市井建築、風俗

這些畫家在市井風俗畫中也多有不俗表現,其中如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又名《盛世滋生圖》)、王翬的《康熙南巡圖》 等都是當時極為宏大的作品,同時也為後世的借鑑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其中尤以徐揚的《姑蘇繁華圖》讓人震撼,它是完全以紀實性的手法繪錄了當時蘇州實際存在的260餘家店鋪的招子,將蘇州這一當時全國最為著名的都會之地、工商中心的繁盛市容全方位、直觀式地展示了出來,為後人留下了極為難得的文獻以外的實景式的形象記錄。蘇州是清前期全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城市,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盛極一時的情景,同時這幅作品還涉及到了多種建築型別,諸如:宮廷府第建築、防禦守衛建築、紀念性建築、園囿建築、祭祀性建築、橋樑及水利建築、民居建築、宗教建築、娛樂性建築等。我們可以從此幅作品中對明清時期的江南城市建築的建築特徵和美學特徵管窺一斑。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

《盛世滋生圖》俗稱《姑蘇繁華圖》,乾隆二十四年由著名院畫家徐揚創作。此時正是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之後。此幅作品描繪的地段,其中胥門到山塘街一帶,正是文獻中記載最多、本地人最願稱道、外地人最為留戀的蘇州最為繁華的商業文化地段。

此幅作品全長共1241釐米,畫心高39釐米,紙本,設色。描繪範圍,“自靈巖山起,由木瀆鎮東行,過橫山,渡石湖,歷上方山,從太湖北岸,介獅、和(何)兩山間,入姑蘇郡城。自葑、盤、胥三門出閶門外,轉山塘橋,至虎丘山止。其間城池之峻險、廨署之森羅、山川之秀麗,以及漁樵上下、耕織紛紜、商賈雲屯、市廛鱗列,……至若春樽獻壽,尚齒為先;嫁娶朱陳,及時成禮。三條燭焰,或掄才於童子之場;萬卷書香,或受業於先生之席。耕者歌於野,行者詠於塗,熙曍之風”等,在圖卷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據粗略統計,圖中人物接肩摩踵熙來攘往者多達12000餘人;河中船帆如雲,官船、貨船、客船、雜貨船、畫舫、木簰竹筏等,約近400條;街道上商店林立,市招高揚,可以辨認的各類市招約有260餘家,包括:絲綢店鋪共14家;棉花棉布業共23家:布行(重複者4家);染料染業共4家:染坊(重複者3家);蠟燭業共5家;酒業共4家;涼蓆業共6家;油漆、漆器業共5家;銅、鐵、錫器業共5家;金銀首飾珠寶玉器業共8家;衣服鞋帽手巾業共14家;圖書字畫文化用品業共10家;燈籠業共5家;竹器業共4家:竹器(重複者3家);窯器瓷器業共7家:窯瓷器(重複者2家);糧食業共16家:米行(重複者5家);錢莊典當業14家:當(兩層樓,五間門面);錢莊(重複者9家);兌莊。兌換錢莊。兌換銀錢(重複者2家);酒店飯館小吃等飲食副食業共31家:名酒(重複者6家);醬菜業共5家;柴炭行3家;皮貨行1家;麻行1家;豬行1家;果品業2家;樂器店1家;扇子鋪2家;雅扇(重複者2家);船行共3家:船行(重複者2家);茶室共6家:茶室(重複者4家);澡堂1家:香水浴堂;花木業共2家;客棧業共3家:客寓(重複者2家);其它行業共11家。各式橋樑50餘座;文化戲曲場景十餘處,充分展示了盛清時期蘇州高度文明的盛況。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

從《姑蘇繁華圖》看明清建築的繁盛與俗雅之美

從《姑蘇繁華圖》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的建築形體簡練但細節繁瑣。在單體建築的造型和技術上已經日臻完善,建築群體組合、建築結構、材料、技術、裝飾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建築型別也可謂百花齊放,我們從畫卷中分別可以看到宮廷府第建築、防禦守衛建築、紀念性建築、園囿建築、祭祀性建築、橋樑及水利建築、民居建築、宗教建築、娛樂性建築等。 這些建築鱗次櫛比,好不莊嚴氣派,卻又煙火味十足。

我國古代建築向來以單體建築圍繞成組群進行展開。明清時期,在單體建築的技術和造型上日趨定型,在群體組合上卻達到了一個高峰。從下圖《姑蘇繁華圖》(區域性)我們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組合並沒有什麼規律性,而是多選用自由組合的形式,形成了豐富的層次之美,而擯棄了單體建築的小家碧玉之感,增添了建築整體的大氣之美。而官式建築斗拱的比例也明顯縮小,柱比例細長,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相對比較嚴謹拘束,但比較精煉。這與後面的公共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之組合建築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之官式建築

《姑蘇繁華圖》中出現最多的便是諸如當鋪、錢莊、戲院、商場等公共建築,此時的很多公共建築的樣式與前代已大有不同,這是因為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以及貿易的往來,西方建築的理念也漸漸傳入進來,這些公共建築開始借鑑西方建築,一方面用傳統的技術建造出新的建築形式,另一方面則在傳統建築型別中運用新的技術,從下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以磚牆承重,承託木製三角屋架”的新式建築構架技術。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之公共建築

如果說上文提到的公共建築、官式建築的特點代表了那個時代江南地區的一些建築風貌,那麼畫中的民居建築無疑更應是那個時代某一大建築類群的經典代表了。從《姑蘇繁華圖》(區域性)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已經有新的建築理念和技術開始在明清江南城市民居中運用,諸如三角屋架的普及和新建築材料的應用。此時,三角屋架已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立貼木構架。同時水泥沙漿、瓦片等也逐漸被大量使用。在結構上多使用穿鬥式,房屋組合比較靈活,很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同時多用粉牆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之民居建築

說到蘇州的建築,自然少不了園林建築,蘇州自明中後期興起園林砌造之風后,清前期再掀高潮。徐揚所見,正是蘇州園林全盛時期。因而《姑蘇繁華圖》中繪錄了蘇州的不少園亭勝景。最早進入圖卷的是座落在古鎮木瀆的遂初園。木瀆在蘇州西南30裡,是南宋以來有名的古鎮。江南園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經營的,因此與北方的皇家園林相比更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築的玲瓏精緻。它將山水、建築、花木融為一體,它既再現自然山水美,又高於自然,卻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可以說明清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意境達到了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和文學藝術的有機統一。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之園林建築

至於其它諸如宗教建築、防禦建築等在畫中也多有體現。江南地區的宗教建築,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簷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磚產量的增加,使得很多佛寺建築出現了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大量的宗教建築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現存的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而防禦建築諸如城牆在設計時,既有方形或矩形的舊樣式,又有依據山脈水系的走向而築的新樣式,從而形成由內向外“南鬥北斗”聚合,環套格局的特點。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之宗教建築

從古代風俗畫看明清時期江南建築的“俗雅”

《姑蘇繁華圖》(區域性)之防禦建築

林林總總的這些建築散佚在《姑蘇繁華圖》之中,既體現出了明清時期建築佈局規劃的協調之美,群體組合的大氣之美,設計模式的裝飾之美,又形成了一種超然於物外的自然之美,對於明清江南景觀風貌和歷史文脈特徵的把握,對城市建築遺產保護及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都有著參考意義和價值的同時,讓我們這些“風俗”之人也難免心生嚮往,有了與古人同樂哉的心念與體驗,快哉!

參考文獻:

顧祿:《清嘉錄》卷七《青龍戲》。

徐揚《盛世滋生圖》自跋。

有關《盛世滋生圖》中的店鋪市招,李華先生最先作了統計,指出有230餘家,後來王宏鈞先生等均持此說。筆者利用李先生的研究成果,惟重新計算,或增加,或調整,更作新的解釋,知有260餘家。李文見其《從徐揚“盛世滋生圖”看清代前期蘇州工商業的繁榮》,《文物》1960年第1期。

範金民 江海學刊(J) 。 , 2003(5):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