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老子》甲本、乙本註釋、新譯(第一章)

此次註解完全以帛書《老子》甲本原文為主,以乙本作為補充,甲本中殘缺的字參照乙本來補齊,若乙本殘缺則以後世諸本擇優補之。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曒。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註釋:

(1)道:前一個“道”指宇宙的本質和本原,後一個“道”指解說。

(2)恆:普通的,一般的。這句話以往多解釋成:“道”如果可以說的出來,它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這種解釋明顯偏離了《老子》的本義。甲本、乙本“道可道”後均有一“也”字。據此,這句話可解釋成:“道”是可以表述的,它不是普通的“道”。

《老子》通篇說的就是“道”。如第二十一章對“道”做了一番描述,第四十章說“道”可“聞”,有聞“道”者,自然就有講“道”者(聞道者都分出了上士、中士、下士三種對“道”的境界和態度),第七十二章則說人們對“吾”描述“道”的“言語”不理解。顯然,如果說“道”不可言傳,那麼《老子》五千言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3)名:前一個“名”並不是名稱之名,而是形名之名,即形式、形態,這裡指“道”的一種形態。後一個“名”指描述、說明。

(4)無名:指無形,並不是指名稱。“無名,萬物之始也”,以往有人多斷為“無,名天地之始”。這種斷法顯然偏離了《老子》的本義。

《老子》所說的“名”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名稱之名,(“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指的是“道”的一種形態。

如,按第二十五章所說,“可以為天地母”的混成之物“道”應是“瀟(無聲)呵”“漻(無形)呵”、“未知其名”的,也就是“無名”的,而不是“無”。

所以,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七章均有“道恆無名”一語,第四十章則有“道褒無名”的話。

帛書《老子》甲本、乙本註釋、新譯(第一章)

(5)有名:有形。以往有在“有”字後斷句的。按第二十一章所說,“道”其名不去,第三十二章說“道恆無名……始制有名”。可見“有名”是“道”的另一種形態,不應將其從中斷開。

(6)恆:經常。

(7)眇(miao):通妙,精微,神妙。這句話以往多作:“故常無,欲以觀其妙”。甲本、乙本“欲”字後均有一“也”字。按此,可知上述句讀是有悖《老子》本義的。

(8)曒(jiao):巡行。這句話以往多作“常有,欲以觀其徼”。甲本、乙本“欲”字後均有一“也”字。按此,“有欲”應為一詞。帛書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一章分別有“有欲者弗居”一語,亦可為證。

(9)謂:指稱,意指。甲本、乙本作“胃”,系借字,此據傅本。

(10)玄:高深,奧妙。

譯文:

“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闡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無名(無形)”是萬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經常沒有慾望,以便認識“道”無形的微妙,經常有所慾望,以便觀察“道”有形所執行的軌跡。“無名”、“有名”都來源於“道”,它們共同構成“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實際指的是同一個東西。

深奧而又深奧,這是洞悉宇宙萬物奧妙的門徑。

帛書《老子》甲本、乙本註釋、新譯(第一章)

老子的思想是緊緊圍繞著“道”這一觀念而展開的。

老子所說的“道”,並非人們通常所講的道路、規律、天之道或人之道,而是既“無名”又“有名”的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

他所說的“名”也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名稱或名字,而是形名之名,即與實際內容相對應的形式和形態。

老子認為“道”這個客觀存在的實體,既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又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又向它迴歸。

這個渾然一體、不可割裂的東西,先於天地而生,它獨立存在,永遠也不會改變。它具有實體及其法則或規律這兩方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