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做人須從取捨上起(外一篇)||陳平民

做人須從取捨上起(外一篇)

——重溫晚清名臣王茂蔭一段話

文| 陳平民(安徽)

「散文隨筆」做人須從取捨上起(外一篇)||陳平民

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王茂蔭,是晚清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在《家訓和遺言》中曾告誡後人:做人須從取捨上起。他原話是這樣講的:

凡人壞品行損陰騭,都只在財利上,故做人須從取捨上起。富與貴是人之所頭章,所以從此說起也。此處利害得失利害關頭,人心安得無動?惟當審之以義,安之以命。我命中有時,即不取非義亦有;命裡無時,即取盡非義,終歸於無。看著當下取來雖見為有,不知非災橫禍出而消耗之,必且過於所取。須以當下之不取為消將來之橫禍,則此心自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隨之。當時時作此想,則自然不敢妄取。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

王茂蔭的這席話,是一個半多世紀前說的,至今仍然擲地有聲。金錢、美女、職位和物質利益,究竟誘惑人。人們在它們面前,畢竟脆弱。“凡人壞品行損陰騭,都只在財利上”,這說的似乎有點絕對。但細想來,卻是萬古不易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些大大小小的貪官,有誰不是如此?!他們貪下百萬、千萬、過億,甚而十數億,“取盡非義,終歸於無”,這是必然的。

王茂蔭將自己少年時代一直踐行、成人後一直奉為圭臬的兩句話——“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用來勉勵自己,告誡後人,實在發人深省,震撼人心。他說得真好,在利害得失關頭,要“審之以義,安之以命”,為人處事要真正懂得:命中有時,即不取非義也有;命裡無時,即使取盡非義,也終歸於無;不取不義之財,是為了消除將來的非災橫禍。

真正發憤苦讀,始於足下不遲

——從蘇老泉“年廿七始發憤”說起

韓愈說“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裙”,意思是說人不知道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就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為人不讀書,不通古今,不學無術,可悲可嘆。因此,認真讀點書是必要的。有人強調工作忙,沒時間讀書。其實,真正發奮苦讀,始於足下不遲。功夫不負苦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即蘇軾、蘇洵、蘇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中的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人稱蘇老泉,湄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在青少年時期,無心好好讀書,19歲完了婚,還是四處遊蕩,長女出生後,依然終日嬉遊。弱冠之年還沒發憤讀書,父親也“縱而不問”。24歲頭上死了母親,才意識到要讀點書。但真正下決心攻讀,還是27歲那年。當時,長子蘇軾已經兩歲。舊時《三字經》中說“年廿七,始發憤”,指的正是蘇老泉。

這個蘇老泉可真是了不得,苦讀五六年,學問初成。從38歲到47歲,居家“面壁十年”再苦讀,同時教授兒子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學問大進。48歲那年,他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趕考,第二年,兩個兒子雙雙高中進士,京城轟動。

蘇老泉發憤讀書,態度十分認真。有一年端午節,夫人程氏看他一直待在書房裡,連早餐也忘了,特地剝了幾隻粽子,連一碟白糖,一併送進書房,沒打擾他便悄悄離開了。近午時分,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糖碟原封未動,但硯臺四周卻殘留不少糯米粒,蘇洵的嘴邊也是黑白斑斑。原來他全神讀書,把硯臺當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而不是糖。

蘇老泉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學各地,廣交有學問的師友,以增加見聞和人生經驗。他的刻苦磨礪,深深地影響了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他自己也因為有學問被人推薦做了秘書省校書郎,還當過霸州文安縣主薄。

蘇老泉在世58年,後31年最光彩奪目。他擅長散文,語言既古樸凝鍊,又生動形象,妙語連篇,內涵豐富,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珍寶。他的散文因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而深得當世大家歐陽修、曾鞏等以及後人好評。蘇洵在譜學領域的貢獻也是巨大的,他創造的“蘇氏譜例”,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範例。蘇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諡法》三卷。

身為領導幹部,不可不學無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人擔憂。他們不妨學學蘇老泉,發憤讀點書,掌握真本領。只要真正下決心發憤苦讀,始於足下不遲。

[2019年12月22日(已亥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