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巖寺——出米石

曹巖寺——出米石

曹巖寺白蓮寶地有塊石頭,當地人叫它出米石,古時有人在石頭上刻寫了二個字,其中“石”字還清清楚楚,而另外一個字卻被塗掉,只留下下端幾點筆畫。到底是何字?是何原因?已沒有人有充分的理由說的清楚。那當地人又是為何把它叫出米石呢?經過詢問當地人才知道,原來叫出米石是因為和當地的四塊石頭有關。

文峰鎮文美村有塊叫“磨盤石”、閩南話叫“鞋人石”,專使於磨稻穀脫殼成米之用;三平山有塊叫“風車石”、閩南話叫“風跪石”,專使於分離掉稻穀中的雜草質之用;龍山村有塊叫“石雞母石”,專程等侯享吃從山上吹出來的穀子;而曹巖山那塊叫“出米石”,專門用於卷裝從山上流下來的穀子、穀子進入石頭經過內作加工而成為大米,待有人需要取米充飢時再流出來。這是一個非常美麗動聽的故事,正反映出人們嚮往美好生活、而賦予某些色彩、最終演變成一種助人為善的品行。

曹巖寺——出米石

但是,依本人揣測,此石不應叫“出米石”,原因有三。一是在曹巖寺前不可能有出米石,因為曹巖寺是廣慧禪師選中的佛法淨地,古代的僧人寧願做苦行僧,也不會做嗟來之食者;二是古代傳說中的出米石,都是處在遠離村莊或人煙罕跡、稀少的地方,而此處出米石卻在僧人聚集之地,甚是不合常理;三是凡取名為出米石的石頭,是專供行人在斷糧絕食之時、而又遠離村莊做為解燃眉之急的救急貨,而此處的出米石卻是在水溝旁,這也是不符合常規的傳說。從以上三點原因,我敢斷定,此石上寫的二個字不是“米石”,而可能是刻寫著“迷石”?

題寫“迷石”者,應是一位文化修養很高的文化人。文化人欣賞石頭,可以給石頭注入人的靈魂和情感,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頭,在文化人看來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是文化人人格的氣息,可以修具靜心養正、與天為徒、循章觀變、萬物得度的超然胸襟。那為什麼會把“迷”字塗掉呢?可能是因為有人認為題墨者把“米”寫錯為“迷”字,正把“走字旁”塗掉時,才恍然大悟知道題墨者的本意,可補又補不回原,那乾脆就把“米”也一併塗掉……後來當地的人們(或者民間杜撰出來的),根據附近有三塊跟出米石有關的石頭的傳說,正好和“出米石”連在一起,拼成一個完整的美麗傳說,而把此石叫做出米石。

故事,就是說唱人根據人、事、物發生過的或依理據杜撰出的事情;而傳奇,就是人們心中期望過上美滿的生活、而藉助道家玄學或佛家因果植入故事之中而產生的特殊色彩、從而勸戒人們行善為樂積德的品行。所以故事或者傳奇,本身就沒有什麼對與錯,只要是能夠起到懲惡揚善的目的,都可以留傳下來。人生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也許一個不經意間的錯失,也會成就一個富有情趣的事情。

原創作者;山人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