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本文作者黃強

中國歷史上的秦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夠吞併多個諸侯國,建立秦朝,與政治上變革,軍事上強兵有很大關係。“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之地,威震四海。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1,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

秦國的強大依託于軍隊的強大。秦軍中有駕馭戰車,衝鋒陷陣的重灌部隊,他們驍勇善戰,攻堅克敵,戰無不勝。重灌部隊之重指的是甲士身著厚厚、重重,防護嚴實的鎧甲。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甲兵眾多,訓練嚴酷,力量強大,《史記·張儀列傳》說:秦國帶甲的戰士百餘萬人,戰車千乘,戰騎萬匹,虎賁勇士,英勇殺敵,奮力爭先。從西安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秦代軍隊有很強大的軍陣,有分工細緻的崗位,有將軍俑、軍吏俑、騎士俑、射手俑、步兵俑、馭手俑等。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2,秦始皇陵軍吏俑】

武士俑分為指揮俑(軍吏俑)和士兵俑,前者還分為高、中、低三級,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將軍、校官、尉官。武士俑的軍服分為戰袍和擐套鎧甲兩類,俗稱戰袍俑和鎧甲俑。戰袍是以布、棉,並加入皮為之,對於利器抗擊的保護性差,如果輔以厚牛皮,有一定的保護性。鎧甲以青銅或鐵為之。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3,秦代鐵甲】

戰袍與鎧甲都屬於軍隊戎裝,差別在於輕裝與重灌。輕裝是指戰衣輕便簡捷之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褲褶即是。在秦始皇兵馬俑中戰袍俑可以劃歸為輕裝武士俑,他們身著長僅及膝的交領右衽戰袍,腰束革帶。雙股著膝縛,脛部纏有邪幅式的行縢,足登方口履。脛衣上口接膝,下口扼腕。輕裝兵馬俑不戴‘胄’(又稱‘兜鍪’,即所謂頭盔),不壓冠,只是把頭髮梳挽稱椎髻,多綰在頭頂的右側。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4,秦代兵士鎧甲展示圖】

秦代的鎧甲按形制分為四型六種。第一型僅能保護胸腹,與普渡村出土的西周銅甲接近。第二型分為兩種,一種是前身下緣呈三角形,長度至小腹部,有的有披膊,有的無披膊;還有一種前身下緣平直,長及胯下。將軍俑穿第二型第一種鎧甲,軍吏俑穿第二型第二種鎧甲。第三型鎧甲甲片較大,甲片厚,主要用於騎馬俑和步兵俑。第四型甲片更小,甲身卻長,頸部、手背都有甲片,用於馭手俑。這是按照軍士的作用分出的鎧甲,有四種形制。秦代的鐵鎧技術漸趨成熟,鎧甲結構精密、完善。甲在製作工藝上從形制上分方形、縱長方形、橫長方形,方形與縱長方形甲片較大,用於身甲,尺寸高8×寬5。7釐米,高7×寬6釐米,高9×寬6。5釐米;橫長方形用於護手臂甲,高4×長4-7。5釐米。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5,秦始皇陵將軍俑】

秦代將軍鎧甲,身甲狹長,下襬呈尖角狀,胸部以下嵌綴細甲。甲邊飾有花紋甲片細密。

在實際戰鬥中,尤其是執行特殊戰鬥任務的突擊隊,軟甲仍然不如戰袍輕便,近身搏鬥不如不穿軟甲方便,有計程車兵也不一定穿著軟甲。不過軟甲的誕生,確實給戰鬥中的將士們帶來了福音。這是戰爭催生了鎧甲的誕生,也是戰鬥的需要,促進了軟甲的研製開發。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6,秦代弩機】

秦國軍隊由京師兵、地方兵和邊防兵三種組成。邊防兵即戍邊部隊,秦代稱“戍卒”。秦代有一種徭役叫“徭戍”,即由農民承擔戍邊任務,《史記·陳涉世家》所云:“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即是徭戍。戍卒的任務戰時作戰,抵禦外來軍隊的侵入;平時修築城防要塞等工事,建議作戰與勞作雙重任務。地方兵指郡縣兵,負責地方的安全。有戰爭時也會轉入作戰。

京師兵就是衛戍部隊,也分為三部分:皇帝衛隊,即禁衛軍,歸郎中令掌管;宮門屯衛兵,負責宮門警衛,由衛尉統領;京師屯衛兵,京城守衛,由中尉管理。京師兵是秦國的主力部隊,精銳之師。軍戎服飾上也有區別,邊防兵沒有固定的軍服,各種人員來源不一,服飾雜陳;地方兵屬於郡縣所屬的編制部隊,穿戰袍,執弓弩,組成射兵,或執長兵器加入格鬥;京師兵是中央軍,穿戰袍,擐鎧甲,組成戰車兵、騎兵、步兵。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7,秦始皇陵一號銅車上的箭】

秦國的京師兵衛戍咸陽,成為咸陽衛戍軍(也稱宿衛軍),並不侷限於衛戍京師,它是秦國的主力軍團,人數頗為龐大,其戰鬥也是驚人的,號稱中國古代八大精銳部隊之一。《史記·秦本紀》記錄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

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斬首8萬。

三十三年,交戰芒卯華陽,斬首15萬。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交戰於長平,秦朝將軍白起,大破長平,斬首40萬。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8,秦代將士鎧甲展示圖】

秦軍屬於虎狼之師,勇猛頑強,戰鬥力超強。軍容整潔,武器精良,訓練有素,軍陣強大。據說,為了識別和約束隊伍,秦國的咸陽衛戍軍各部隊的旗幟和羽飾別有不同顏色,秦朝尚黑,各部以旗上綬帶的顏色為標識,以青、赤、黃、白、黑為標識,所屬分部計程車兵也配有對應顏色的羽飾。通常左軍用青色旗幟,士卒用青色羽毛;右軍用白色旗幟,士卒用白色羽;中軍用黃色旗幟,士卒用黃色羽毛。此外士卒還要佩戴各色徽章:前列佩戴青色徽章,第二列佩戴紅色徽章,第三列佩戴黃色徽章,第四列佩戴白色徽章,第五列佩戴黑色徽章。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9,秦始皇陵彩色跪射俑】

從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考古的情況看,秦代軍隊鎧甲色彩非常豐富,兵馬俑的面部、手足以及服飾(戰袍)、鎧甲都經過彩繪,有硃紅、粉綠、粉紫、天藍、粉藍、粉紅、棗紅、白、赭石、紫、黃等十多種色彩。兵馬俑赭黑色頭髮,面部、耳朵、手部施以粉紅色,口唇施以紅色,是出於人物造型、神態的需要,生動鮮活。服飾多為紅色、粉綠、粉紫、天藍,鎧甲著硃紅色,乃是現實中秦軍軍團將士服飾的寫照。秦兵馬俑出土時還有粉綠、天藍等色彩,由於出土後的氧化、脫落,今天的兵馬俑已經看不到絢麗的色彩,只保留了赭石、黑色,因此去過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的很多讀者,也誤認為秦朝尚黑,兵馬俑的服飾、鎧甲也都是紅黑兩色。

秦國倚仗精兵強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旌旗所到之處,所向披靡,“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正是依靠強大的武力,秦人擊敗了戰國七雄中的六雄,囊括九州,威震四海。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圖10,秦代石胄復原】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的疆域廣闊,東至海,南至五嶺(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自西北臨洮(甘肅岷縣)起,大體循秦、趙、燕舊長城至東北遼東止,建築長城萬餘里,防範匈奴等遊牧民族內侵。秦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秦朝以後的中國版圖就在這個基礎逐漸向外擴充套件。

關於秦代軍戎服飾,中國古代軍戎服飾的詳情,請看將於2019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黃強新著《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代軍戎服飾》一書。

建軍節時說歷史上的強軍 秦軍強大鎧甲堅固威震四海

黃強黃不息2016年、2017年兩次年度文化頭條號。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文藝評論家。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中國服飾畫史》《服飾禮儀》《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15本。

服飾史新著《古代服飾與時尚》《古代軍戎服飾》《六朝人的衣櫃》,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