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師馬連良為何將戲班取名為“扶風社”

京劇大師馬連良為何將戲班取名為“扶風社”

京劇大師馬連良,位列“四大鬚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他開創的馬派藝術影響深遠,甚至超越了京劇的界限,是我國京劇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1930年,馬連良創立了“扶風社”,不僅吸引大量名角加入,就連普通的龍套演員也願意接納。馬連良對於藝術的追求近乎苛刻,正因如此,扶風社的大旗不僅風靡一時,且紅火了幾十載。

1936年9月19日,有“華北第一劇場”之稱的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典禮,馬連良代表中國大戲院致謝詞。開幕首期,馬連良的“扶風社”連演18天,場場爆滿,戲院淨得利潤兩萬元。

1937年張君秋加入扶風社,此後,馬連良、張君秋、劉連榮(後為袁世海)、葉盛蘭、馬富祿這五位大角兒,被譽為扶風社“五虎上將”。加上“胡琴聖手”楊寶忠,“鼓界三傑”之一的喬玉泉,這樣的演出陣容,可稱得上空前絕後,首屈一指。戲班所到之處,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為何取名“扶風社”

馬良連生於北京,原籍陝西扶風,將自己的戲班取名“扶風社”,這就與舊時的郡望息息相關。

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在《百家姓》刻本中,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註明了“郡望”,如:趙〔天水〕錢〔彭城〕孫〔樂安〕李〔隴西〕。

馬氏一族的發祥地為陝西扶風,因此,稱馬氏一族的郡望為扶風。加之馬連良的祖籍為陝西扶風,因此,他將自己的戲班取名為“扶風社”。

這主要是歸因於人們的尋根念祖的觀念意識。人們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特別是現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

京劇大師馬連良為何將戲班取名為“扶風社”

馬連良與五大道

馬連良自1922年與梅蘭芳在位於當時英租界的馬場道民國總理潘復家演出《游龍戲鳳》後,便與天津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裡留下了他諸多的難忘時刻。1941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買下了位於睦南道與河北路交口的疙瘩樓中其中兩套,一套來津時小住,一套出租。從此,疙瘩樓便身價倍增,為人們所熟知。如今,疙瘩樓上的一個單間仍陳列著一些馬連良的珍貴照片和演出行頭,它們見證著這幢樓昔日的輝煌,講述著曾在這裡發生的故事。

戲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