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趙懿簡公神道碑也是北山摩崖的一件重要的石碑碑刻。《趙懿簡公神道碑》位於四川大足縣北山103號窟內壁正中,由範祖禹(1041年-1098年,四川省成都市華陽人,北宋史學家)撰寫,蔡京(1047年-1126年,福建莆田仙遊人)書寫並篆額。俗稱蔡京碑。碑高3。7米,寬1。37米。趙懿簡公為趙瞻,諡懿簡(1019-1090年,陝西省周至縣二曲鎮辛頭寺人)。

蔡京為四大書法家(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京)之一。宣和書譜(宋徽宗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書法作品的著錄著作。全書20卷,著錄宣和時御府所藏曆代法書墨跡)說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臣,議於廊廟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絕古今,鮮有儔匹。”。

蔡京為新黨(支援王安石新政一派),在位時曾下令毀掉元佑黨人(宋元佑年間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309人為元佑黨人)的書籍字畫等,所以當他失勢之後,元佑黨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毀掉了他在全國的所有碑刻和字跡。蔡京書寫的神道碑(神道碑是立於趙瞻墓前的碑)也被毀掉,到了南宋孝宗的時候,黨爭平息,可能是有趙瞻的後人在昌州(大足屬於昌州)為官,就把趙瞻的神道碑拓本和古文孝經一起刻在北山之上,因此蔡京的書法得以保留下來,填補了中國書法史的一個空白。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在趙懿簡公神道碑的兩邊,就是古文孝經碑。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孔子曾說:“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倫之行在《孝經》。”1945 年,楊家駱先生率團考察大足石刻時,就在北山石窟發現了一塊極其重要的南宋石碑——二十二章之《古文孝經碑》。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自漢代始,《孝經》即有今文、古文兩個版本,唐玄宗時頒行《石臺孝經》後,今文盛行,古文闇寂。至宋時,秘閣中藏有“鄭氏” “玄宗”“古文”三本《孝經》,但“古文”有經無傳。為此,北宋司馬光特作《古文孝經指南》,範祖禹作《古文孝經說》,南宋朱熹又刪定《古文孝經》,為“經”一章、“傳”十四章,即所謂《孝經定本》,亦稱《章廬孝經》。而宋以後,《古文孝經》遂又不傳。因此,北山之《古文孝經碑》被馬衡先生稱為“寰宇間僅此一刻”。而此碑躋身於有“唐宋石雕藝術陳列館”之稱的北山佛教造像的龕窟之間,說明儒家孝道思想與佛教義理的宣揚在當時是並行不悖的。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有些佛龕還有雙層佛像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個窟的主佛像基本上都損壞了。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佛經中,觀音為拯救不同苦難的眾生,可以隨機應變出三十三種化身。在大足石刻中,就有近三十種不同體態和裝飾的觀音造像。包括千手千眼觀音、不空羂索觀音、如意輪觀音、數珠手觀音、寶籃手觀音、日月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寶印觀音、魚籃觀音、淨瓶觀音、柳枝觀音、玉露觀音、寶珠觀音等等,其中水月觀音造像就有22個龕窟。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113號龕 水月觀音龕 北宋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水月觀音為佛教傳入我國與後世人物畫結合之獨創。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觀水中月之觀音像為唐代著名畫家周昉首創,其後迅速流行於世。

此像頭戴寶冠,上著荷葉短披衫,裙裾飄揚,披髮散垂於雙肩,袒胸露臂,瓔珞蔽體,披帛飄展,極富動態飄逸之感。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數珠手觀音龕

此窟中的數珠手觀音以其秀麗嫵媚,典雅精美被視為北山觀音精品之精品。觀音儼然一位妙齡少女,立身斜依石壁,赤足站於蓮臺之上,頭戴精美花冠,目光下視,嘴角上翹,雙唇微收,流露出一種含顰欲笑天真靦腆的少女情態。她身段窈窕,三道彎的輕盈體態,顯得落落大方;肌膚柔和,上體微露;肘懸飄帶,腰繫長裙,側面迎風,那裙紗衣帶在微風中輕揚,頗有一種靜中寓動,“吳帶當風”之妙。同時,觀音右手持珠,左手輕輕地握住右手腕,雙手自然下垂交叉於腹前,給人以豁達大度,悠閒自若的感覺。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整個身軀籠罩於橢圓背光之中,營造了和諧統一的完美感和圖案形式之美。古代雕刻家們以爐火純青的高超技藝對觀音面部進行細膩刻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使觀音全然失去菩薩的威嚴,而是一位動人心魂充滿活力,可親可敬的飄飄仙子,這樣處理,縮短了人和神之間距離。從雕刻技巧看,人體比例正確,動態自然,人體轉折部位處理恰到好處,試加一分則長,試減一分則短,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欣賞都不失為一個形神兼備的佳作。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此為南宋時期的一窟水月觀音。龕壁兩側為天王護法像。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不空羂索觀音,為密教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此尊手持不空羂索,勾取人天之魚於菩提之岸,其羂索必有所獲,故稱為“不空”。此處的不空羂索觀音多以六臂示現,上舉的兩手分託日、月精摩尼,中間的兩手分持寶劍與羂索,下面的兩手於胸前託缽與執楊柳。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從大足地區佛教石刻可以看出當時密教已經非常流行,地藏、明王、千手觀音、不空羂索觀音比比皆是。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訶利諦母龕

在佛教故事裡,說訶利諦母為了撫養這些孩子偷竊人類的孩子殺死作為食物。佛祖將500個孩子中最小的那個藏了起來,於是她發狂般地到處尋找。佛祖對她說:“你有500個孩子,失去一個都這麼悲痛,那些失去了唯一孩子的母親們,又會如何感受呢。”因此而將她感化,此後作為子安觀音成為安產和小孩子的守護神。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摩利支天女龕摩利支天女是佛教的護法神。龕中摩利支天女三頭六臂,手執劍、戟、弓、盾等兵器,腳踏戰車,俊面秀容,張嘴嬌唱發號令,颯爽英姿。前面二象奮力挽轅,兩旁侍立八個金剛力士,皆作武士裝束,形體誇張,肌肉強健有力,粗獷剽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大有掃除魔障澄清寰宇之氣概。

佛教護持天神共有二十個,據說摩利支天女是具有大神通之法的光明女神,最大特點是隱身,與惡魔交戰,一貫所向披靡,在二十位大神中,是一位常勝將軍。全龕內容豐富,構思細膩,筆觸豪放。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品味。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

此窟為上佛下觀音的複式龕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在摩崖造像群窟中,有一個特殊的石窟——轉輪經藏窟。轉輪經藏窟,鑿於北山佛灣中部,編為第136號,是一個平頂長方形大窟。石窟的中間有一座立體的盤龍石雕柱。據窟內現存的五則紀年題記知道,此窟開鑿於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至十六年(1146年),作者為河南潁川(今禹縣)人胥安。

“轉輪經藏”系佛教法器,為蕭梁時傅弘首創。其形制是在大窟中心建一柱,作八面形。巨柱如小屋,中有軸可旋轉,內建經典,謂之“轉輪藏”。後又在八面柱上各刻一龍,以示天龍八部中的龍眾護法之意。

“轉輪經藏窟”內的“轉輪經藏”由地及頂,立於窟之中央,雖有軸但不能轉動,形似八面中心柱,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八面實心露盤,其上淺浮雕天宮樓閣,舍利寶塔,繚繞祥雲,氤氳瑞氣。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下部高1。78米,柱基為須彌山,山上刻一蟠龍,鱗甲森然,繞山一週後首尾覆于山之正面,作戲珠狀。柱上刻有龍或祥雲,龍頭向下,祥雲中現女像雙手拱揖或持物,八龍柱間被接空,有利窟內採光。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龍上方為八面形露盤,每面露盤上浮雕頑童眾多,或互相嬉戲,或扶欄跨越,姿態各異,天真可愛。整個“轉輪經藏”即是佛法的象徵,又起到了支撐、採光、裝飾的作用。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最具代表性的觀音造像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儲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個石窟內雕刻了兩個爺們,沒看到介紹,也不知是什麼人。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兩個洞窟只有“痕跡”而不見了造像。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座造像已經被風化的模糊不清。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個窟的兩個佛首也不見了,身上的雕刻還基本完整,實在是太可惜了。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個石窟左邊的造像頭部像是用什麼液體給破壞掉了。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個大型石刻的四個字我認出了三個“烽煙 靖”,第三個字我猜是“火”或是“川”,我查了下資料,有個詞“烽煙已靖”,不知是不是這個詞的意思。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

這是另一處碑刻,暫時沒能找到相應的介紹。

巴望已久渝味無窮(24)——重慶大足石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