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究竟在說什麼

"愛你是我唯一重要的事,萊斯特小姐。

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如何將愛說出口,如夏夜月色般曼妙婉轉,作家總能有辦法。而上文所引這段關於愛的表白,在網路時代各個平臺數見不鮮。它源自塞林格早期的短篇小說《破碎故事之心》。這個小說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篇愛情小說的寫法,它講的是一個一見鍾情卻無疾而終的故事,或者說是塞林格構思一個男孩與女孩遇見的美好故事,但這個故事在構思中不幸流產。

初看這篇小說,很迷人,很心動,關於愛情來臨時,種種纏綿心思似已說盡。但有幾處讓我始終難以理解、耿耿於懷的地方。

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究竟在說什麼

一 、"the boy meet the girl"是"男孩總該主動出擊"的意思嗎?

小說以正常的愛情小說套路入手,先簡單介紹男女主各自的情況,以及一見鍾情的場景。緊接著,意外事件發生,作家的敘事聲音跑出來,他說,“最大的麻煩是他不知道如何讓男主Horgenschlag和女主Shirley合理地在一起。”

為此,作家為我們推演了各種小劇場:過分直白或過分世故的開場白,作家第一個搖頭不予贊成。緊接著,作者給出了最真實的開場白,乾澀、侷促還帶幾分尷尬,最為致命的是,男主Horgenschlag一沒長相,二沒個性,更別提身上連件體面衣服都沒有,在這樣的場景下,如何能吸引到美如畫的女主Shirley呢?所以,作家感嘆了一句,“to write a really good boy-meets-girl story it‘s wise to have the boy meet the girl。”(像我之前說過的,要寫一個絕妙的“當男孩遇上女孩”的故事,最好是讓男孩主動出擊。)

這些都不夠刺激。假如男主暈倒時抓住女主腳踝,由此刮破她的絲襪,二人是否能夠由此成功搭訕呢?作家予以否定,不合邏輯,一個西雅圖男孩是不會在第三大公路的公交上去抓住一個女人的腳踝來傳達心意。另一個不顧一切的搭訕場景是,男主搶奪女主的包,由此進入監獄,在法庭上終於聽到了心動女生的住址。女主依舊動人,即便在法庭,也無意識地下唇輕咬,只可惜男主未能看見。

在與男主簡單的一次通訊後,女主便不再回信,因為他的信無趣單調,似乎沒完沒了,即便作為義務,一封已足夠。隨著故事的發展,最後溫柔動人的愛情故事男主不幸中彈而亡,對,你沒看錯,作家把自己的男主寫死了。

既是甜甜的愛情小說,怎麼能夠沒有浪漫的表白?在男主死後,作家出手,分別以男女主的身份為對方寫不可能寄出去的信。我們看到的名句,便出自於以男主身份寫出的信件裡,這是一封任一個女人看了都難以拒絕的表白信,那麼,為何作家不在男主進監獄的第一時間,便將這封告白信件抖落出來呢?

這還得源自男主的性格。開篇介紹男女主各自情況的時候,對男主只有簡短几個詞語概括,“週薪三十美元”“印刷小工”,對於女主則是長長的一段介紹,甚至包括她的母親。男主的性格則是在作家種種預設裡,慢慢立體豐富。他平庸、隨處而安且不思進取。這樣的他,如何能寫出那般浪漫溫柔的文字呢?

所以,小說結尾處,作家再次感嘆,“And that’s why I never wrote a boy-meets-girl story for Collier‘s。 In a boy-meets-girl story the boy should always meet the girl。”網上流傳的版本翻譯是“

這就是為什麼我從沒給科利爾週刊寫一個"當男孩遇上女孩"的故事。

在一個"當男孩遇上女孩"的故事裡,總是該男孩主動出擊的。

我反覆看了許多遍故事,始終認為“the boy meet the girl”譯為“男孩總該主動出擊”是不恰當的。根據柯林斯字典,meet作為及物動詞,可翻譯為“遇見”“結識”“ 對抗”“應付”等含義,故事中男女主已然相見,碰見類的含義顯然不對,據我的理解,

這裡應該譯為"男孩始終要與女孩相稱",假如太過平庸的你,想要擁有不凡的另一半,這一點不僅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即便在塞林格先生的小說裡也無法如願,除非你有過人的文筆,能寫出動人的告白語句。

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究竟在說什麼

二、關於題目:

故事為何是破碎的?它的心是什麼?

這篇關於男主Horgenschlag和女主Shirley的愛情小說,

之所以是破碎的,一是它的形式,

它並沒有正常意義上的起承轉合,他們有相遇,即為開始,最後無疾而終,Horgenschlag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見鍾情的她,但最終什麼也沒做,平靜下車,捲入平庸生活的人流。此為結果。中間過程則是因為各個預設小劇場,作家費心設計,自己卻又一次次推翻,形式上支離破碎;

二是它的結果

,這不算一個happy ending,兩人相遇一場,心動已成,卻是一個破碎的夢,往後再也不被男女主各自憶起。最破碎的故事不是相愛一場再分離,比這更難過更碎裂的是,有些故事還未開始便已經結束。故事裡的男主,一如生活中庸凡的你我,我們碰到自己喜歡的,裝作不喜歡。不會表白、不會衝動得剋制不住自己,畢竟我們是“連受歡迎都談不上。甚至沒有人討厭的”那一類。即便真表白,最後也會被自己弄得一團糟。往後生活的機械與重複,讓我們近於麻木,疲乏應對。我們隨波逐流、安安靜靜地度過自己的一生,甚至在臨終片刻,都想不起自己曾對一個那樣如畫般美好的人心動過。

而它的心,便是那一句,"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飽含對愛這個字眼的珍重。

這是一個關於及時收手的愛情故事,文學作品裡類似這種的也有許多,比如張愛玲的《封鎖》裡,呂宗楨下車後,最終並沒有打電話給吳翠遠,他們的愛情只存在於封鎖的電車上。

比如顧城的詩《避免》: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

"我不願看見它

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

您避免了一切開始"

現實生活中,記得有過類似的事件,但因記憶久遠,有些模糊。早年間,微博才興起不久,一個男孩在北京一趟地鐵上遇到了一個手拿某本書的女孩,一見鍾情。他認定能夠閱讀該書的女子定是不凡之人,但由於自己一時膽怯,沒能與女生說上一句話。事後非常後悔,便召喚所有人脈,發動了一個微博尋找女生的故事,大家也積極幫忙轉發。最後奇蹟誕生,他還真的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了那個女生,但大家期待的夢幻愛情並未出現,當事人只發了一條微博予以迴應,大意是“謝謝關注,自己已有男友,當天也在地鐵上。”最後男生作罷,但在網上這次活動裡,邂逅了另一位女生。

愛情故事完整自有圓滿的美好,但破碎的愛情裡,也一樣地心有悸動、令人魂牽夢縈,也許這只是單方向的,最終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收手。

擁有固然妙不可言,但恰當放手,也自有一份憐惜的美好。

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究竟在說什麼

三、塞林格為何寫這篇小說?

至於塞林格為何寫作這樣一個短篇小說,且特地提及克利爾雜誌呢?因他早期作品多在小雜誌上發表,《紐約客》上發表文章,對他而言是夢想。

塞林格傳記的作者,便認為《破》這篇小說本意是就為了諷刺克利爾這類雜誌的商業化。

畢竟克利爾雜誌當年廣告叢生,短篇只是點綴,塞林格總為自己的作品被擠在角落很氣憤,遂構思了這樣一個非商業化雜誌氣息的言情故事。多年來,因為它的破碎、創新,引得無數人著迷。

最後,以英文版作結,呼應開頭。

"Loving you is the important thing, Miss Lester.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think love is sex and marriage and six o'clock-kisses and children, and perhaps it is, Miss Lester. But do you know what I think? I think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願我們勇敢愛,真誠愛,邂逅愛,感受愛。

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究竟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