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化成語千句文 第十七篇:寓言篇

寓言篇

齊國寓言,生動有趣。 細細品味,發人深思。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濫竽充數,取巧投機。

狡兔三窟,馮諼買義。 呆若木雞,大智若愚。

狗攆兔子,農夫得利。 土偶成泥,迴歸故里。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學無專長,梧鼠五技。

以假亂真,駁象虎疑。 肉食者鄙,愚不可及。

弓人之妻,言之有理。 蒙鳩築巢,錯在根基。

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宋人學盜,望文生義。

蛤蟆夜哭,心有餘悸 桎狗逮鼠,徒有才藝。

以鳧為鶻,粗心大意。 犬惡酒酸,奸佞遮蔽。

鼠憑社貴,結黨營私。 老馬識途,遠見卓識.。

無師自通,齊國學語。 鬼怕惡人,勇者無懼。

軍若率然,防如鐵壁。 牛不生馬,強詞奪理。

黃公好謙,嗟悔無及。 割肉相啖,好勇不值。

躡跡縱緤,出其不意。 曲突徙薪,事預則立。

註釋:

寓言篇

齊國寓言,生動有趣。 細細品味,發人深思。

【譯文】齊國的寓言很生動有趣,仔細的去品評其中的含義,能啟發人去深入的思考。,

【註釋】品:品評。味:味道。這裡指含義。發:啟發。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濫竽充數,取巧投機。

【譯文】“畫蛇添足”告訴了我們一個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道理。“濫竽充數”告誡人們沒有有真才實學,靠投機取巧不行。

【寓言】畫蛇添足:《戰國策·齊策二》載,楚國大將昭陽率兵打敗魏國後又來攻打齊國。

齊國的使臣陳軫去面見昭陽說:“按照楚國的制度,我知道你打敗了魏國就能提拔為柱國官職,比柱國大的官職還有什麼呢?”昭陽說:“只有令尹(宰相)。”

陳軫說:“可是現在楚國已有令尹,不能再提拔一個。打個比方:楚國有個人祭祖,先把一壺酒送給門客。門客們商量說:‘一壺酒大家喝不夠,一人喝合適,大家就地畫蛇,先畫成的喝酒。’其中一個門客率先畫成,左手拿起酒壺,右手仍在地上畫,並說:“我還可以給蛇畫上足。”蛇足還沒畫完,酒壺卻被另一個畫完的門客奪去了,說:‘蛇本沒足,你怎麼能硬添上足呢?’便喝了酒。畫蛇添足的卻沒有喝到酒。將軍你現在已經揚名,就是打敗齊國也不可能再升官。但是如果敗在齊國手中,你就前功盡棄,連原來的名聲也保不住了,就如同畫蛇添足的一樣。”

昭陽聽了就撤兵回國了。

濫竽充數:《韓非子·內儲說上》載: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很多人給他吹竽聽。所以到處蒐羅會吹竽的人,並給其優厚的待遇。

有一個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也混入了樂隊裡。每當給齊宣王吹奏時,他就學著別人的樣子,搖頭晃腦,裝模作樣地在那兒“吹奏”。就這樣,南郭先生混了好幾年,沒露出一絲破綻。宣王死後,他兒子閔王同樣愛聽吹竽。但不喜歡合奏,而喜歡單獨吹給他聽。於是,南郭先生趕忙遛走了。

狡兔三窟,馮諼買義。 呆若木雞,大智若愚。

【譯文】“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也指人有多種謀略,以便躲避災禍。

“呆若木雞”不但形容因恐懼、驚訝而發呆的樣子。而且還說明虛張聲勢,傲氣十足的人往往沒有真才實學;才智很高的人不露鋒芒,看起來倒像很愚蠢。

【寓言】狡兔三窟:《戰國策》載,齊國宰相孟嘗君的家裡有個門客叫馮諼,一次他為孟嘗君到薛地去收債,臨行時問孟嘗君收完債需要買什麼回來。孟嘗君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馮諼到了薛地就假借孟嘗君的命令,讓欠債的人把借條都燒了,免去了他們的債務。欠債的人們感動不已。馮諼回來對孟嘗君彙報說,我看你傢什麼也不缺,就是缺“義”,因此我以您的名義讓欠債的人把借條燒了,把“義”買回來了。孟嘗君心裡不高興,但也不好說什麼。

過了不久,孟嘗君被罷免了官職,只好回薛地居住。當他還離薛地一百多里的時候,薛地的人就成群結隊的來迎接他。孟嘗君看到了馮諼給他買的“義”。馮諼又對他說:“狡兔三窟,,才能確保安全。現在你才有一個窟,請你允許我再給你鑿兩個窟。”得到孟嘗君的允許後,馮諼先是到了魏國,說服魏王派人帶著重禮到薛地請孟嘗君出任魏相。馮諼又馬上回到齊國,向齊王彙報魏國請孟嘗君出任魏相的訊息,並闡明其中的利害。齊王擔心魏國得到孟嘗君,於是馬上恢復了孟嘗君的相職。之後,孟嘗君又向齊王提出,為了使薛地不受到外國的侵犯,在薛地建造先王宗廟的請求。宗廟建好後,馮諼說:“三窟已成,從此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呆如木雞:《莊子·達生》載,齊國的馴雞能手紀

子為國王訓練鬥雞。訓練了十天,國王問:“訓練好了嗎?”紀

子回答:“沒有,雞還虛張聲勢,趾高氣揚。”又過了十天,國王又問。紀消子回答:“還不行,它一見到別的雞馬上就去爭鬥。”又過了十天,國王又問。紀

子回答:“還不行,它還顧盼疾速,還有盛氣凌人的樣子。”再過了十天,國王又派人來問。紀

子說:“訓練好了。雖然有別的雞在它周圍鳴叫,它的神色絲毫不變,看上去就像木雞了,作為鬥雞的品質已經具備,別的雞沒有敢和它決鬥的,看到它就會調頭逃跑了。”

狗攆兔子,農夫得利。 土偶成泥,迴歸故里。

【譯文】“狗攆兔子”追逐不已,結果兩敗俱傷,結果讓獵人不勞而獲。

“ 土偶成泥”告訴人們永遠熱愛自己的國家,不能離棄自己賴依生存的故國熱土。

【寓言】狗攆兔子:《戰國策·齊策》載,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東郭逡是天下最機靈的兔子。一天,韓子盧追趕東郭逡,繞著山追了三圈,翻過山又追了五趟。兔子在前面累得要命,狗在後面累得抬不動腳,都筋疲力盡的躺下死了。一個農夫路過,就把狗和兔子撿回了家。

土偶成泥:《戰國策·齊策三》載,淄河岸邊,有一個泥偶和一個木偶在談話。木偶說:“你是西岸的泥土,被人揉和成人的模樣,到了八月大雨時節,淄水一漲,你就被毀壞了。”土偶說:“不是這樣!我是西岸的泥土,泡散了再回到西岸罷了。你是齊國土地上的桃梗,被刻成人的形狀,大雨一來,淄水一漲,把你沖走,那你不知將要漂到哪裡去呢?”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學無專長,梧鼠五技。

【譯文】“螳臂擋車”告誡人們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自量力,往往失敗。

“梧鼠五技”告訴我們,掌握的技能再多,如果都不精通,技術再多沒什麼用處。

【寓言】螳臂當車:《韓詩外傳》載,齊莊公外出打獵,看到車前的路上有隻螳螂,只見螳螂昂首挺胸,伸出兩個前肢站在馬路中間,大有想擋住車輛,與其搏鬥的架勢。便問車伕:“它這是為什麼?”車伕回答說:“這種動物身體雖小,可只知前進,不知後退,不自量力,不顧後果,所以這樣。”莊公看著這隻比車輪不知小多少倍的螳螂,感慨的說:“它如果是人,必定是天下最勇猛的武士。”然後讓車子後退,繞了過去。

梧鼠五技:《荀子·勸學》載, 從前,有種動物叫梧鼠,它有五種技能:會飛但飛不上屋簷,會爬樹但爬不到樹頂,會游泳但遊不過河溝,能挖洞但藏不住身體,能走但不如人走的快。它卻自覺的五項全能,傲慢的看不起其它動物。

以假亂真,駁象虎疑。

【譯文】“駁象虎疑”提示人們,不要被生活中一些以假亂真的現象所迷惑。

【寓言】駁象虎疑:《管子·小問》載,齊桓公騎馬出遊,一隻老虎看到他就趴在了地上。事後,桓公問管仲,老虎為什麼見了他嚇得不敢動?管仲回答說:“你一定是騎著駁馬迎著太陽見到的老虎吧。”桓公說是。管仲說:“這是因為駁馬很像駁。駁能吃老虎,所以老虎害怕了。”

弓人之妻,言之有理。 蒙鳩築巢,錯在根基。

【譯文】“弓人之妻”告訴人們,對不瞭解的東西,在沒弄清楚之前,不可亂下結論。“蒙鳩築巢”失敗的原因就是基礎不牢。告誡我們幹什麼事情首先要做好基礎工作。

【寓言】弓人之妻:《韓詩外傳》載,齊景公叫人做弓,三年才做成。景公拿著弓射箭,射不穿鎧甲的三層鐵片,大怒,要殺做弓的人。

弓人的妻子去見景公說:“這張弓,用的是泰山向陽坡上的桑拓木,騂牛的角,楚國麋的筋,黃河裡的魚皮熬製的膠做成的。這些材料都是從天下精選出來的,用這種材料不可能只射穿三層鎧甲片。我聽說再好的車子不會自己跑,再好的劍不能自個兒砍斷東西,必須會有人使用它。比如射箭的方法,手要像攀著樹枝,手掌要像握著雞蛋,四根指頭像短棍,右手射出,左手毫無感覺。這就是射箭的方法。”景公用這些方法又去射箭,結果射穿了七層鎧甲片。

蒙鳩築巢:《荀子·勸學》載,有一種鳥叫蒙鳩。它用羽毛做窩,用毛髮把窩編織起來,然後把它系在蘆葦杆上。一陣風吹來,蘆葦斷了,鳥蛋摔破了,雛鳥跌死了。蒙鳩的窩做的並不是不完美,而是它系的地方使得它這樣。

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宋人學盜,望文生義。

【譯文】“杯水車薪”告訴我們,幹事情要量力而行,力量太小了,就會無濟於事。“宋人學盜”,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習要深刻領會其含義,抓住本質。不可從表面和文字上作牽強附會的解釋。

【寓言】杯水車薪:《孟子·旨子上》載,一個農夫的車上裝滿了柴草,不小心柴草著火了。慌忙中,農夫把車子拉到河塘邊,然後手忙腳亂地從車上拿起一個碗,從池塘裡一碗一碗地舀水往車上潑。結果不但柴草沒保住,車子也被燒壞了。

宋人學盜:《列子·天瑞》載,齊國一戶姓國地人家,他家的富裕是遠近聞名地。宋國一個窮人到齊國向他討教致富的辦法。

姓國的告訴他:“我們是靠盜竊致富的。第一年自足,第二年富裕,第三年就非常富有了。”這個窮人聽了恍然大悟。回到家的當晚就跳進鄰居的院子,凡值錢的東西都拿,結果被鄰居抓住了。他不但沒有發財,還被官府打了一頓並沒收了家裡的財產。

這個宋國人認為被騙了,又來到齊國找姓國的算帳,並把偷盜的經過告訴了他。姓國的說:“我的話你理解錯了。我所說的盜,是盜竊天時地利,用上天的雨水滋養莊稼,並不是讓你盜竊別人的東西。你呀,只聽到了盜竊的語音,而沒有明白我說的盜竊的本質。”

蛤蟆夜哭,心有餘悸 桎狗逮鼠,徒有才藝。

【譯文】“蛤蟆夜哭”告訴人們,在封建專制統治下,橫加罪名,株連無辜,怎麼能不使人們人人自危,心有餘悸呢?

“桎狗逮鼠”說明,任你有滿腹才華,如果不給你施展的場所,也無用武之地。

【寓言】蛤蟆夜哭:《艾子雜說》載,夜晚,海里一隻鱉在哭泣。一隻蛤蟆問他為什麼哭。

鱉哭泣著說:“昨天龍王下了命令,水中的動物,凡是長尾巴的都必須斬首,我有尾巴,怕殺頭,所以哭。”蛤蟆一聽也哭起來了。

鱉問蛤蟆說:“你是蛤蟆,沒有尾巴,為什麼哭?”蛤蟆回答說:“我現在是沒有尾巴,但我害怕會追究到我的蝌蚪時代,因為那時我是有尾巴的。”

桎狗逮鼠:《呂氏春秋·士容》載,齊國有個會相狗的人,他的鄰居託他買了一條狗。一年後買到了,對鄰居說:“這是一條好狗。”

鄰居把狗養了好幾年,又來找這個善於相狗的人,說:“我買狗是因為我家裡老鼠很多,想讓它捉老鼠,結果一條老鼠也沒有見它逮過。”相狗的人說:“這的確是條好狗,它善於捕到麋鹿這類的野獸,而不是小小的老鼠;你要它捉老鼠,就得把它的腳捆起來。”於是,鄰居把狗的後腿捆了起來,這條狗只好在家裡捉老鼠了。

以鳧為鶻,粗心大意。 犬惡酒酸,奸佞遮蔽。

【譯文】“以鳧為鶻”諷刺了那些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地蠻幹家。 “犬惡酒酸”揭示了一個道理:酒好卻沒人敢去買,是因為“惡狗”擋道。一個國家再好,如果不剷除少數腐敗分子,也會壞了國家的名聲。

【寓言】以鳧為鶻:《艾子雜說》載,一個獵人想買一隻獵鷹,但他不認識獵鷹,結果買了一隻野鴨。

他來到荒野,看到一隻兔子從草叢裡跑出來,就立即丟擲野鴨,讓它去追兔子。鴨子不會飛,一頭栽倒地上。他又把鴨子拋向空中,鴨子又跌到地上。

鴨子被折騰了好幾次,忽然搖搖擺擺的走到獵人面前說起話來:“先生,我是鴨子,殺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為什麼這樣折騰我,讓我受苦呢?”獵人驚訝地問:“我以為你是獵鷹,能抓兔子,怎麼會是鴨子呢?”鴨子舉起腳蹼,笑著說:“你看看我的手腳,能抓兔子嗎?”

犬惡酒酸:《晏子春秋》載,從前有個賣酒的人,他的酒店在鬧市中, 酒也很好,但就是酒酸了也賣不出去。賣酒的人找不出什麼原因,就去問他的鄰居。鄰居說,是你酒店養的狗太兇了,人家都想買你的酒,但怕被狗咬不敢來。這就是你的酒賣不出去的原因。

鼠憑社貴,結黨營私。 老馬識途,遠見卓識。。

【譯文】“鼠憑社貴”結黨營私,這才是國家最大的禍患。“老馬識途”說明,富有學問和經驗的人,有著遠見卓識。他們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寓言】“鼠憑社貴”《呂氏春秋··內篇上》載,春秋時候,齊景公曾問晏嬰說:“治理國家最讓人憂患的是什麼?”晏嬰回答說:“最讓人憂患的是土地廟裡的老鼠。”

景公又問:“為什麼廟裡的老鼠最讓人憂患?”晏嬰回答說:“社廟使用木料和土牆建的,外面是用泥塗的,老鼠喜歡在裡面寄居。想消滅老鼠,用火燻,怕燒了木料,用水灌,怕毀壞了牆。因此,老鼠憑這在裡面,為所欲為,卻沒有辦法根除它們。”晏嬰接著說:“其實真正的老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鼠’。就是君主身邊那些在外面依仗權勢收刮百姓,在內就結黨營私矇蔽君王,相互勾結,結黨營私的人。這些人,如果不清除他們就會擾亂國家;清除了他們,君王就因為聽不到他們的阿諛奉承,甜言蜜語,就不舒服。因此,對他們無可奈何。這些國家中的社鼠才是最難根除的。

老馬識途:《韓非子·說林》載,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侵犯燕國。

燕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桓公和宰相管仲率大軍援救燕國。齊軍追趕山戎追到一個荒谷中,天也黑了,齊軍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走出荒谷的道路,桓公急得團團轉。管仲忽然想到,狗離開家很遠也能回家,馬肯定也有這個本領。就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們領路,大軍跟在老馬後面,果然走出了山谷。

無師自通,齊國學語。 鬼怕惡人,勇者不懼。

【譯文】“齊國學語”告訴人們,學習環境對學習的效果非常重要,尤其學習外語更是如此。

“鬼怕惡人”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些不怕鬼,不信邪,為正義事業奮鬥的人是沒有什麼東西能使他畏懼的。

【寓言】齊國學語:《孟子·騰文公下》載,有個楚國人覺得齊國話很好聽,決定讓孩子學習齊國話。於是請了個齊國的老師來楚國教他。

齊國的老師天天教楚國孩子說齊國話,但是,除了老師和楚國孩子說齊國話以外,孩子的家人和鄰居說的都是楚國話。這樣學了三年,孩子也沒學會齊國話。孩子家長很生氣,覺得孩子太笨,就把孩子送給在齊國的親戚家了。

一年後,這個孩子回到楚國,講的都是流利的齊國話。

鬼怕惡人:《艾子雜談》載,齊國有個人為了方便行人過河,就把閻王殿裡的閻王塑像搭在河溝上,讓行人踩著過河。後來又一個人覺得這樣對神鬼太不尊重,又把塑像搬回閻王殿裡,重新放在神位上。

小鬼請求閻王給那個糟蹋塑像的人點災禍,以示懲戒。閻王說:“要降禍只能降給那個尊重我的人。那個糟蹋我塑像的人本來就不相信神鬼,我怎麼能降禍給他呢?”

軍若率然,防如鐵壁。 牛不生馬,強辭奪理。

【譯文】“軍若率然”是說善於用兵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胸有全域性,首尾救應,出擊攻無不克,防守如鐵壁,堅不可摧。“牛不生馬”的寓言實際上是對蒙受不白之冤的人鳴不平。本來屬於老人的馬,青年卻以“牛不生馬”的強詞奪理,牽走了老頭的馬。老頭蒙受了冤屈,還被冠以“愚公” 之名現實中並不缺少這樣的事例。

【寓言】軍若率然:《孫子·九地篇》載,常山地方有一種蛇,名叫率然。打它的頭,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巴,頭就來救應;打它身子的中間,頭和尾巴都來救應。

牛不生馬:《說苑·政理》載,齊桓公外出打獵,追趕一隻鹿,走進了一個不知名的山谷。遇見一位老人就問:“這叫什麼谷?”老人回答說:“愚公谷。”

桓公問:“為什麼叫這個名字?”老人說:“是因我命名。”

桓公說:“你的言談舉止都不像個愚蠢的人,怎麼因你命名呢?”老人說:“事情是這樣的:我家原來有一頭母牛,生下的牛犢長大後,我把它賣了又買了一匹馬駒。一個年輕人說:‘牛不生馬’,於是,就牽走了我的馬駒。鄰居都認為我愚蠢,所以稱這個山谷叫愚公谷。”

黃公好謙,嗟悔無及。 割肉相啖,好勇不值。

【譯文】“黃公好謙”告訴我們謙虛是美德,但是過分的謙虛也會引起不好的後果。“割肉相啖”告訴我們有勇無謀的死是毫無價值的。

【寓言】黃公好謙:《尹文子·大道上》載,齊國有個姓黃的老漢,生有兩個女兒。這老漢為人和善,過分的謙虛。他的兩個女兒長得非常漂亮,但是鄰居問起女兒的長相來,老漢總是說,我的女兒長得很醜,見不得人。當鄰居問起女兒幹活怎麼樣時,老漢總是說,女兒懶惰,見笑,見笑。久而久之,鄰居都知道他的女兒醜陋又懶惰,以致倆女兒都到了婚嫁的年齡,仍沒有人來做媒說親的。老漢看著倆女兒嫁不出去,嘆息後悔也來不及了。

割肉相啖:《呂氏春秋》載,齊國有兩個自詡為“勇敢”的人, 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一天,倆人在路上相遇,就一塊到酒店喝酒,喝了兩杯以後,一個說:“買點肉來吃好嗎?”另一個說:“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還要買肉乾什麼呢?”於是,兩個人準備好了調味的醬油醋,拔出腰刀來,你割我的肉吃,我割你的肉吃,直到死了才罷休。

躡跡縱緤,出其不意。 曲突徙薪,事預則立。

【譯文】躡跡縱緤說明對待強敵,必須講究戰略戰術,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才能戰而勝之。曲突徙薪要人們注意,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事先做好周密的打算,防患於未然,才會不出問題。

【寓言】躡跡縱緤:據《新說》載,從前,齊國有一種良兔叫東郭逡,一天就能跑五百里。還有一種好狗叫韓子盧,一天也能跑五百里。假如向狗指示遠去的蹤跡,令狗去追趕,即使是韓子盧也望塵莫及。要是狗預先潛伏起來,再突然跳出來捕捉,即使是東郭逡也逃脫不掉。

躡跡:跟蹤潛伏。縱緤:發起攻擊。

曲突徙薪:據《漢書》載,齊國的稷下先生淳于髡去探望朋友,看到朋友家裡爐灶的煙筒太直,旁邊又堆滿柴草,就對主人說:“應該把煙筒改造成彎曲的形式,並把柴草移的離開煙筒遠點。不然要引起火災。”主人沒有把這話放在心上。不久家裡的房子果然著火了。

曲突:彎曲。徙:移動。薪:柴草。

齊文化成語千句文 第十七篇:寓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