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擁有一萬士兵的趙構,為什麼始終不救汴梁?

在第二次汴梁保衛戰開始前,康王趙構接受了一項任務:北上與金人和談。

但是,當趙構渡過黃河後,宋金已經打得難解難分了。基於這個原因,沿途軍民紛紛勸說趙構,不要與金人和談。

在這種背景下,陪同康王一塊去和談的王雲,被憤怒的人民群眾給打死了。

這樣一折騰,康王自然無法繼續北上和談了,所以便在河北地區駐紮下來,等待進一步的指示。

這對趙構而言,實在是一件幸運的事,如果趙構北上與金人和談,估計也只能被打包帶到長城以北了。

在河北擁有一萬士兵的趙構,為什麼始終不救汴梁?

在汴梁淪陷前,宋欽宗給趙構下詔,希望他在河北成立元帥府,調集四方軍隊勤王。

趙構收到詔書時,汴梁已經淪陷了,可趙構當時並不知道,所以他在河北相州成立了康王帥府,招收了一萬士兵,軍事最高指揮官是都統制陳淬。

三年之後,金軍第一次渡過長江時,陳淬聯合王燮的部隊,共同防守馬家渡。結果軍隊潰散,陳淬戰死。如果陳淬不死,以他早期的地位,後來應該會有比較高的地位。

趙構在相州建立帥府之後,刑州(信德府)梁揚祖率領軍隊前來報道。

知道梁揚祖的人估計不多,但在這支隊伍裡,照樣是牛人、名人一大群:張俊、楊沂中、田師中和苗傅都在這支隊伍裡。

在這些人當中,張俊是南宋開國五位大帥之一,另外四位分別是劉光世、韓世忠、岳飛和吳玠。排在五位大帥後面的,通常說法就是楊沂中。因為,楊沂中後來一直是禁軍最高指揮官。

田師中雖然一直沒有獨當一面,但他是張俊手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

後來,趙構希望張俊主動辭職時,言官就指責張俊,說他的頭號親信楊沂中在中央政府掌管兵權,二號親信田師中在外面掌管兵權,張俊又擔當樞密使,隨時有可能失控。

邈言:“俊據清河坊以應讖兆,佔承天寺以為宅基,大男楊存中握兵於行在,小男田師中擁兵於上流,他日變生,禍不可測。”

從這裡我們大約可以看出,田師中在南宋初的軍界地位。

在此前後,還有一位軍界大佬進入了康王帥府,他的名字叫王淵。

如果順路往下走,王淵的軍隊地位非同小可,因為王淵在軍界的資歷,遠遠高於此時的韓世忠和張俊等人。

王淵之相對於韓世忠,就如張所之相對於岳飛。說得具體點,韓世忠跑龍套時,是王淵一再給他機會,讓他漸漸展露頭角的。

始,王淵識韓世忠於微時,待之絕等,至是世忠為請地厚葬,經紀其家。

在南宋開國初期,王淵在一段時間內,儼然就是軍界第一人。

問題是,王淵前期的地位太高、又升得太快,所以惹惱了苗傅和劉正彥,於是這兩人直接殺了王淵,然後率軍把皇帝給控制起來。

如果王淵活下來,軍界地位自然是非常小可,就是苗傅和劉正彥,如果能活下來,軍界地位也是非同小可的,即使不能進入南宋開國大帥行列,混個大將應該一點問題也沒有。

問題是,苗傅、劉正彥一個想不開,非要玩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直接就消失了在歷史舞臺上。

隨後,進入康王帥府的還有幾個牛人。一個是韓世忠、一個是劉光世。這人都是標準的牛人,稍微瞭解點宋史的人,對這二位基本都不陌生。

而此時的康王帥府中,還有一個日後的超級巨星,他的名字叫岳飛。只是現在的岳飛太年輕,只有二十四歲,所以也沒有太高的身份。而且就在不久之後,岳飛就因為越級言事被開除。

這樣一盤點,當時的康王帥府完全算得上群星薈萃。要說明的是:上面所羅列的這些人,都是日後正果非凡的、或幹過驚天動地大事業的軍界大佬。

在當時,比上述諸人更牛的大將,其實還有不少,只不過很多人的名字,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趙構稱帝前,康王帥府屬下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十萬。

從最簡單的編制看,軍級、師級、團級軍官肯定多得去了。如果再加上附近前來報道的省級、市級、縣級官員,數量就更多了。

在河北擁有一萬士兵的趙構,為什麼始終不救汴梁?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這些人為什麼會紛紛向康王帥府集結呢?

傳統史書的說法是:因為大家都渴望在趙構的率領下,前往汴梁勤王救駕。實際上,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發起什麼勤王的實際行動。

公元1127年十二月初一,康王帥府正式成立,直到第二年四月,金軍才陸陸續續地撤離汴梁,在這四個多月的時間裡,康王帥府的兵馬根本就沒有向汴梁方向集結過。

對此,人們常常把它歸咎於趙構不願意這樣做,問題是,如果大家都支援向汴梁方向集結,趙構拿什麼阻攔呢?

如果趙構這兩個字就有如此魔力,那麼汴梁城內徽欽二帝的招牌豈非更牛?大家怎麼可能因為趙構的命令,而罔顧徽欽二帝的命令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康王帥府諸將之所以不救汴梁,純粹是從戰略角度在思考問題。大家普遍認為,當時的汴梁城已經無法解救了,與其思考如何解救徽欽二帝,還不如好好思考,如何解決未來的問題。

所以,大部分集結過來的官員,都在積極思考,是不是應該重新立一個新皇帝,然後大家一塊分配帝國的殘餘權力。

當然了,沒人敢把這種事端到桌面上說。只是從當時的表現來看,康王帥府諸將應該是這樣想的,至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的。

這個事情沒有經過太多爭論,大家一致認為,趙構可以成為我們的新皇帝,帶領我們重造河山。

在河北擁有一萬士兵的趙構,為什麼始終不救汴梁?

趙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北宋的滅亡過於突然,趙氏並沒有呈現出“氣數已盡”的姿態。

北宋肯定是打不過金國的,可這不代表北宋就該亡,如果不是被亮劍戰略綁架,徽欽二帝完全可以跑到江南當皇帝。而金國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完全消化宋廷這塊肥肉,所以只得黯然北歸,留下一個孤零零的偽楚政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宋廷在江南的統治秩序並沒有被瓦解,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自然還傾向於尋找一面大家認可的旗幟,更希望出現一個強勢的皇帝。否則,他們的既得利益就很難得到保證。

如果大宋的旗幟還飄揚在帝國上空,如果還有一個強勢的皇帝,那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就不會響徹雲霄。

如果大宋的旗幟突然消失,或是隻剩下一面旗幟,卻沒有一個強勢的皇帝領銜,那整個天下就會亂成一鍋粥。

到時,那些讓既得利益者感到恐懼不已的口號,就會成為時代最嘹亮的聲音。當然了,即將面臨異族統治的事實,也隨時會變成現實。

在這種背景下,既得利益者自然會想辦法,尋找一個人延續法統,並且齊心協力維護這個人的地位與權力。

趙構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即使沒有趙構,也會有另一個人代替他的歷史地位。而且,也很容易鞏固皇權。

因為,在那個沒有豪門大族壟斷軍政資源的社會里,在那個沒有強大軍閥、流寇存在的社會里,一個人爬上了皇位,就容易確立號令天下的權力。

在河北擁有一萬士兵的趙構,為什麼始終不救汴梁?

雖然沒有趙構,大宋也不會徹底滅亡,可為什麼是趙構,而不是別人呢?

這就牽涉到第二個問題:趙構有足夠的威望和清醒的頭腦,他讓大家相信,選我上位,才是最正確的決定。

在趙構剛當皇帝的時候就有人說,趙構這個皇帝是非法的,因為徽宗和欽宗還活著,趙構這個皇帝算怎麼回事?明天我們把徽欽二帝迎回來之後,應該怎麼安排這兩位呢?

趙構一聽這話,立刻下令把這個人殺了,沒人表示異議。

這背後的事情很是耐人尋味:按照後世的理解,迎接被俘虜的兩位皇帝,是天下最正確的決定,可趙構居然敢因此殺人,而朝堂上下一片默許,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要明白,此時的宋廷之所以能夠存在,並不是因為皇位繼承人沒有爭議,而是因為大宋還沒有李自成、張獻忠那種巨寇,也沒有左良玉、鄭芝龍、高傑那種大軍閥。

南宋可以迅速擁戴出一箇中央政府,是因為舊的文官系統還普遍存在,基於他們的利益,他們希望擁戴出來個強勢的皇帝,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

最接近真相的猜測就是:朝堂主流意見是先保基本盤,然後再考慮下一步行動,現在立足未穩,居然就有人喊著北伐救皇帝,不殺他殺誰?

從表面上看,趙構殺人是因為他膽小怕事又戀權,可仔細一分析就能發現,趙構的行為基本代表了康王帥府當時的主流意見。

大家需要趙氏大旗,趙構有建立帥府的威望,又願意迎合大眾意願,這才使得趙構成為了南宋的開國皇帝。

在河北擁有一萬士兵的趙構,為什麼始終不救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