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在剛剛結束的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專案中,中國隊強勢奪冠,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本屆冬奧會首金!而今天文章的主角,則要從冠軍們手中那束絨耀之花開始說起。花草本無意,拈花者有心。看看北京冬奧頒獎花束,則會發現不僅拈花者有心,編花者更有心。有別於往屆奧運的傳統鮮花花束,此屆冬奧首次採用手工絨線花製作,並創新性地融入上海非遺——海派絨線編結技藝,成為奧運精神與當代非遺融合的國際典範。而這一束束永不凋零的奧運之花,將滿載中國非遺文化的芬芳盛放在2022年的冬奧賽場,也將歷經四季,永遠盛放在每位運動員的冬奧記憶中。

作者

| 劉舜欣(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

| 鄧達佳(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

| 時光

| 文化產業評論

編結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

一個世紀前,絨線編結技藝從歐洲傳入了中國沿海城市,智慧的中國手工藝人將東方傳統結繩技法融入絨線編結技藝,絨線編結的針法、花樣及使用場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今日我們看到的“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就是這些編織技藝在上海匯聚發展的成果。

2009年,“海派絨線編結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在剛剛拉開帷幕的北京冬奧,這項上海傳統非遺搖身一變永不凋零的奧運之花,作為奧運頒獎花束走上賽場,走出海外,與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見面。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於廣博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萬物皆為媒。

而此次,則是以花為媒,向世人娓娓道來中國文化的動人故事,訴說奧運精神的時代內涵。

花材過萬支,耗時近5萬小時——永不凋零的絨耀之花

“這是我的‘圓夢時刻’。”在上海非遺“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傳承人勵美麗看來,北京冬奧圓了她的“國際夢”。兩年前,她曾表示希望絨線花走向國際,可那時候做夢都沒想到,這個願望竟能在北京冬奧這麼重大的場合實現。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傳承人勵美麗(來源:公眾號“上海黃浦”)

此次北京冬奧頒獎花束的花材共有七類,包括象徵友誼的玫瑰、象徵堅韌的月季,象徵幸福的鈴蘭、象徵團結的繡球、象徵勝利的月桂、象徵收穫的桂花和象徵和平的橄欖。北京冬殘奧會頒獎花束則在此基礎多了波斯菊,象徵著堅強。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2008年,運動員手持北京奧運頒獎花束“紅紅火火”

據瞭解,此次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頒獎共用花束1251束,累計花材共16731支,均為純手工製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如編結一片玫瑰花瓣需要20分鐘,一支玫瑰由10片花瓣組成,加上葉子、花莖,僅一朵玫瑰就需要一位編結師耗費至少5小時。

此外,花材各異,導致技法也不盡相同,完成一束精美的花束需耗時達35小時,製作所有花束則耗時達到近5萬小時。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來源:公眾號“新民體育” 除了精緻的外表與奧運精神的傳遞外,每一束花的背後,還藏著不少動人的故事。

為完成這項任務,讓更多人參與北京冬奧,發動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等省市七地的編結社團共同參與,其中北京冬殘奧會的花束主要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負責完成。此外,還有上海區域部分手工工作坊也參與了花束製作。

楊浦區巧手媽媽工作坊正是其中之一。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來源:公眾號“新民體育”

從圖中的製作現場可以看到,團隊多為“媽媽級人物”,有的帶著老花鏡,有的兩鬢斑白,但都在為冬奧之花的誕生而埋頭苦幹。從一天只能製作2朵到日均產出100來朵,製作過程經步步摸索逐步形成。如何更快、更熟練地完成?如何包紮花兒才能更加挺拔、硬朗?阿姨們都摸索出了經驗,以一己之力助力冬奧,助力上海非遺的傳承。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來源:公眾號“新民體育

”源遠流長的“海派絨線非遺技藝”

作為此次冬奧中極具東方韻味的非遺元素,“海派絨線編結”究竟是門什麼手藝?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下。

故事得從極富盛名的“海派文化”開始說起。

“海派”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民國時著名記者曹聚仁曾把京派形容為古典的大家閨秀,而海派則是浪漫的時髦女郎。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所謂“海派文化”,是近代江南文化與西方先進文明交融碰撞後形成的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從最初的戲劇、影視、文學等領域延伸到社會民俗、穿衣打扮等民間生活領域,具有雅俗共賞的特徵。

兼收幷蓄、標新立異、開拓創新

,形成了海派文化獨有的特色。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海派文化的另一體現——海派旗袍

而海派絨線編結,則是在海派文化沁潤下形成的絨線編結手藝。

這門技藝最初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傳入我國。19世紀,法國傳教士在上海徐家河、漕河涇等地設立了傳習館,教授當地婦女編織用於窗簾、檯布的織帶花邊,隨後運往西歐市場,並以此形成了產業鏈。這是西方手工業與工業美術在我國的首次試探。

到了19世紀末

,西方文化與物資出現大量傾銷的現象,有英商在上海開設博德運絨線公司,生產名為“蜜蜂牌”的絨線,為了擴大銷路,在售賣時附送了絨線編結的說明書與竹製的棒針編結工具。

如此一來,絨線編結的材料與手藝就這樣傳至上海,也在普通市民中流傳開來。

中國女子自古以來便有擅“女紅”的傳統 。

明朝時,上海以顧繡聞名於江南地區,以繪畫與繡法結合

,儘管清末顧繡日漸消亡,但其細緻傳神的技法始終影響著上海本土女紅技藝的進步和發展。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上海顧繡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蘇繡大師姚建萍指導六位領導人夫人刺繡

到了民國時期,絨線編結流行於上海,

與中國傳統女紅一樣,擁有精緻、匠心的文化內涵。這些傳統女紅放下繡花針,拿起棒針與絨線,改變的僅是手工技藝的形式,工於匠心的核心始終不變。

可以說,

海派絨線編織是中國傳統女紅精神與西方工藝技術結合的產物

,也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傳承。

20世紀40至70年代,絨線編織一度成為了中國女性最為普及的手工藝術,幾乎到了

人人能持針,個個會編織

的境界。大到衣服披肩,小到手套錢包,無不透過一雙雙巧手譜寫著手工編織史上燦爛的一頁。

直到20世紀80年代,機械化程度節節攀升,風靡女性世界的絨線編織風光不再,才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儘管如此,近年來,保護絨線編結技藝的力度一直沒有退減。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2007年,上海十字挑花和鉤針編結被列為上海市首批非遺保護名錄。此外,針對民間工藝採取了展館、數字媒體保護等作為橋樑,同時利用“傳幫帶”的教學體驗等,培養出更多的織繡工藝傳承人。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上海非遺——羅涇十字挑花

毫無疑問,此次北京冬奧,將成為海派絨線編織技藝弘揚傳播的新舞臺。

在“海派”的兩大淵源中,之一為西方文化的輸入,之二則是江南文化的延續,其中既有西方與東方文化碰撞交融,也有繼承與創新融合發展,從最初的“舶來”技藝,到海派文化注入與地方改良,

如今再從冬奧出發,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再次印證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真理,

是匠人精神的情懷,更是一種民族情愫與文化自信。

兩大“首創”奧運+非遺的國際典範

回到冬奧頒獎花束本身,

當代非遺與奧林匹克精神融合,是奧運頒獎元素的創新運用,也是中國文創打造的國際典範,實現了兩大“首創”。

其一,這是“奧運頒獎花束演進史”上首次採用非鮮切花作為花束,

採用了海派絨線純手工編結制作。縱觀漫長的奧運頒獎花束演進史,雅典奧運會以油橄欖、非洲菊為主花卉,悉尼奧運會以蒲落蒂、袋鼠花為主花卉,亞特蘭大奧運會以向日葵、橙紅色白合為主,巴塞羅那奧運會選擇了情人草、康乃馨,漢城奧運會則使用了唐昌蒲、散尾葵……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2012年倫敦奧運會頒獎花束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運動員手持頒獎花束

即使是追求創新的2008北京奧運,也沒有打破鮮切花的傳統,採用了9支“中國紅”月季及各6支火龍珠、玉簪葉、書帶草等為配花配葉,寓意“長長久久”“六六大順”“紅紅火火”。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而這一“首創”可謂摒棄了鮮花束需從南方種植基地調運,運輸管理費用高的弊端,同時也方便運動員攜帶回國、長久儲存,更符合低碳環保,節儉辦奧的理念,充滿了人性的溫度與關懷。

更重要的是,這與奧林匹克精神高度契合。

奧運精神不僅存在於“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層面,2022年北京冬奧以“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為辦奧理念,也是新發展理念在北京冬奧籌辦工作的體現。

綠色辦奧,就要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的底色。

這也凸顯了奧運會逐漸從以往的大肆操持、重金舉辦,甚至淪為市民口中的“形象工程”到如今的生態優先,綠色冬奧,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社會理念的更新,也是社會包容度的提升。更用實際告訴我們,

簡約並不代表簡單,匠心精神與文化注入,是更高階的智慧與誠意。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其二,首次融入非遺技藝。

從南到北,橫貫中西,非遺文化一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點綴在祖國四方,串聯起泱泱華夏文明。

此次海派絨線非遺技藝對冬奧的文化注入,不僅對這場體育盛事而言誠意滿滿,對當代非遺文化的傳承更是意義非凡,

為非遺傳承與體育盛事的融合打造了國際典範。

今日我們以海派絨線技藝為切口,明日,崑曲與京劇、篆刻與書法、皮影與藏戲、針灸與太極等璀璨的非遺,都將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源泉。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而言,萬物皆為媒。

從十四年前北京奧運開幕式中,《千里江山圖》的氣勢磅礴,四大發明的智慧演變,“和為貴”的思想傳統,到如今2022年北京冬奧的“絨耀之花”,頒獎禮服中“瑞雪祥雲”“鴻運山水”“唐花飛雪”主題的中國文化味……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變的只是流動的載體與形式,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讓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聲音透徹四海,芬芳散佈世界。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此次,我們以花為媒,以冬奧為媒,以非遺為媒,下次,中國文化的創新傳播將以何為載體?依舊值得期待。

融入非遺!這屆北京冬奧的頒獎花束大有來頭

值得一提的是,絨耀之花的設計與推出對後續的體育文創開發亦提供了很好的開端。

成為運動員手捧的頒獎花束只是奧運之花的起點,後續如何擴大絨耀之花的奧運IP?如何打造從非遺體驗到設計、製作、走向市場的全產業鏈?原本只屬於冬奧運動員的絨耀之花能否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進一步普及大眾併成為擁抱全民的爆款?更如何帶動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傳播?值得我們下一步思考。

結語

絨耀之花永不凋零,奧運精神也萬古長青。萬眾期待的冬奧已至,我們不妨在關注金牌、關注運動健兒的同時,也關注下那一束永不凋零的絨耀之花。那是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奧運理念,是非遺文化的熠熠光輝,是匠人精神的綿延溫度,也是永不過時的中國式浪漫。

參考文獻:

[1]張競瓊,王楠。 近代絨線編結時裝所蘊含海派文化內涵探析[J]。 絲綢,2020,57(04):83-88。

[2]董水淼。 海派編織的源頭[J]。 上海採風,2007,(11):62。

歡迎訂閱關注微信公眾號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 )

行業視窗與頂尖新媒體【文化產業評論】已運維3000多期(持續8年有餘,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遊、體育領域專業優質文章7000多篇。【文化產業評論】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文化、旅遊、體育等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援,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遊、體育企業的重要助手。歡迎訂閱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