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正月十一,很多地區已經沒有了相對應的年俗。

古人也好,今人也罷,這一天都已經上班了,聚會也差不多結束了,即便還沒聚,也都會等正月十五聚,趁著節日聚會,更加熱鬧。

當然,古人假期比較多,比如宋朝、明朝等,正月十一還是在放假。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但是,普通老百姓已經開始工作了,放假的是官家,老百姓也是藉著過年和元宵節繼續湊個熱鬧,小商小販們也多賺些錢。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親朋好友互相拜年。

大年初二或正月初四,是不同地區“回孃家”的日子。

“回孃家”是對女性的尊重,其實主要是女婿給岳父拜年。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大家走親戚,都是有來有往,女婿給岳父拜年了,岳父也要有所表示,只是岳父不能上門拜年,還是得女婿去,這次去就不是拜年了,而是正兒八經的當客人,大多不帶禮物。

從初二到初十,當女婿的都沒能以客人的身份去岳父家,而今天可以去了,這就是今天的年俗。

當然,只是部分地區,很多地區已經沒有年俗了。

除去這件事,還有一些地區有當地特有的年俗活動,咱一起來聊聊。

一、子婿日

我們先來看看“歸寧”這個詞。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歸寧,有多重意思。

可以指已嫁女子回孃家看望父母;可以指婦人被夫家遺棄,永歸母家;可以指男子歸省父母;諸侯朝覲後返回國安邦;可以指回家治喪。

用在年俗上,它的意思是“已嫁女子回孃家看望父母”。

在古代,已婚的婦女是不能擅自歸寧的,所以過年有專門的時間,其他時間父母、兄弟不叫,不能回。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西遊記》就有這樣的例子,唐僧的母親殷溫嬌一十八年沒被自己的父親發現被劉洪搶了,這就是已嫁女子的父母、兄弟不叫,她不能回所導致的。

女婿給岳父拜年了,岳父也要有所表示,所以在正月十一主動邀請女兒和女婿去做客吃飯。

十一請子婿,吃點兒什麼呢?

現如今隨便吃,沒有什麼特殊的固定。

古代不同,古代吃的是“剩菜”。

不是一般的剩菜,而是祭玉皇大帝時剩下的佳餚。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古代,正月初九慶祝玉皇大帝的誕辰,會做很多美味佳餚。

古人節儉且不富裕,但初九不會吝嗇,所以菜剩下很多,有的甚至沒有動過。

過年的剩菜,大年初四“吃折籮”,這初九的剩菜主要是初十一家人吃,再就是十一接待女婿。

不要認為“剩菜”是岳父看不起女婿,因為慶祝玉皇大帝誕辰的菜可不是誰都有資格吃的,“供養”都是自家人吃,給女婿吃,那也是拿他當半個兒子看。

有了大年初二陪妻子回孃家,拿著禮物給岳父母,才會有正月十一被請去做客,尊重都是相互的。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民謠唱的好:“誰家窈窕女,宜室又宜家,今才子婿日,明又歸寧期”。

二、炮龍節

正月十一,南方有很多特色年俗,比如在2006年,被列為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彩橋”等。

年俗,還是看影響力,所以書生著重跟大家聊一聊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賓陽炮龍節”。

書生北方人,但對這個節日並不陌生,大學同學就是廣西賓陽人,每年正月十一都能看到他發的朋友圈。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相傳,北宋年間廣西廣源州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舉兵反宋,破邕州後,改國號“大南國”,年號“啟歷”。

之後,像大多數農民起義一樣,前期取得了不少的勝利。

在賓陽,起義軍與官軍激戰,未分勝負。

當時鎮壓起義軍的將領是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的北宋名將狄青。

面對此等局面,北宋將領們想到智取,因此藉著馬上要元宵節,城內百姓已經開始提前慶祝的機會,在正月十一這天全城紮起炮龍張燈結綵,迷惑儂智高。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儂智高果然上當,放鬆了警惕,遭到官兵的突襲,敗陣。

後來,為了紀念那一仗,當地的居民每年都定期過“炮龍節”。

光是紀念,還不夠,老百姓們又想到了舞炮龍能招吉祥興旺等,讓這個節日更具有年俗色彩,使其延續至今。

當晚舞炮龍時,不少人抱著孩子去鑽“龍肚”求吉祥,還會請炮龍進自家屋宅舉舞,有求子的人,還會與龍隊私下定取”龍珠”,以求添丁發財,等等。

在賓陽,“炮龍節”是非常隆重的活動,每家每戶都會參加。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上午,彩架遊行開始,從文化大廣場到思遠路,再到臨浦街,再到商貿城大門,最後返回文化大廣場。

活動一般都由8頭雄獅、2條長龍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作前導“開路” ,隨後具有象徵意義的主題“彩架”入場,比如“蓮花飄香”、“梁祝姻緣”、“三姐傳情”等,一般裝制6、8、12臺不等,還有孔雀隊、昆蟲隊、彩燈等,隊伍最長几百米,聲勢浩大。

下午,盛大的“百家宴”,象徵家家戶戶人丁興旺,事業發達等等。

晚19點炮龍節在炮龍老廟開幕,屆時會有近20條龍,其中五條是百年老龍王。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接下來,舞炮龍的隊伍會在指定的路線上行進,鞭炮聲不斷,慶祝活動逐漸達到高潮,一直持續到第二天6點。

活動內容還有很多,書生不多做介紹了。

賓陽當地的傳統民俗活動,現如今得到了眾多外地人的肯定,每年都有幾十萬的外地人參加,變得更加的熱鬧。

由於“炮龍節”極具特色,所以外地仿效的不多,畢竟要放那麼多的鞭炮,沒有特殊的節日,是不會得到允許的。

說在最後:

年俗,很多被忘記,很多被傳承和發揚。

正月十一,吃了禮的老丈人們,該有所表示了

雖說年俗更多的是人們表達對美好的嚮往和未來的期盼,但很多年俗還是被誤以為迷信,當做“糟粕”遺忘。

這樣的事情誰都難以阻止,沒有誰能改變歷史的程序,沒有誰能左右所有人的思想。

“盛極而衰,衰極則盛”,並不適用某些已經被打上“迷信”標籤的年俗。

像賓陽“炮龍節”這般熱鬧,盛大,且意義重大的年俗,不會因地域限制而消失,只會因其背後的意義被髮揚和傳承。

真希望更多的年俗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哪怕沒有人再去做,但也能讓後世之人永遠記住。

參考文獻:

1、《宋史》

2、《賓陽縣誌》

注:本文部分來自網際網路圖片很難核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絡書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