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釋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7日訊(記者 魏金金)27日,第二屆中國非遺發展大會北京論壇在京召開。會議上,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李可染畫院)、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陝文投)釋出了由西沐主筆的《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以下簡稱《報告》)。

《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釋出

報告發布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據悉,這是我國目前首份常態化釋出的關於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年度研究報告。整個報告較為系統、全面地研究分析了在世界非遺發展格局下,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背景、現狀、問題、特點、規模結構、趨勢、重點發展板塊、戰略路徑及建議與對策等。《報告》主體分為二十二部分,包括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大背景,非遺的概念、內涵與特點,世界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分析,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問題,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中國非遺產業發展的前沿實踐探索,案例研究:世屹文化創新共享平臺及政策與建議等。

解放思想 全面理解非遺的基本內涵與特點

《報告》指出,我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但面臨三大問題:一是要客觀系統地認識中國非遺發展的內在規律,認真解決好非遺發展過程中的搶救、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二是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看點上,全面系統地認識中國非遺發展的戰略意義與地位;三是必須解放思想,從系統性資源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方面推進中國非遺發展的未來格局。

《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釋出

為此,《報告》提出,非遺領域的發展需要一場新的思想解放,並進一步深刻理解中國非遺文化發展的時代戰略使命。新時期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下大力氣做好非遺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二是積極推進非遺文化及其資源與當代設計、時尚文化及新的消費業態相融合,推動非遺文化融入當代生活,適應當代生活方式;三是進一步提升非遺文化及其資源是我們民族最為獨特的戰略性資源的認知,進一步深刻理解非遺文化及其資源更是中華民族復興與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在能夠進行非遺文化資源化、資產化的領域,大力推動非遺文化資源市場化、產業化的程序;四是進一步研究與認知我國非遺文化傳播的內在規律,創新非遺文化傳播的路徑,積極推進利用市場機制、產業機制進行非遺文化傳播的規律研究與探討,積極推動非遺文化“走出去”,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程序。

《報告》強調,要全面理解非遺的基本內涵與特點。非遺是一體四維的綜合體。研究非遺還要注意關於發源地狀態研究,僅僅進行文字及內容式的研究是不夠的,必須關注非遺的鮮活性的狀態,一旦離開這個狀態去研究非遺,就容易走向概念化、文獻化的路子,使非遺的研究失去立體性、系統性與歷史性。所以,在非遺的研究分析過程中,既要重視非遺是一個整體,也要注意非遺研究分析的四個維度:一是本體內容研究,強調民族屬性,特別是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增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強調以“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作為非遺的確認方式,特別是關注動態傳承性。也就是要把研究的關注點放在本體內容的傳承發展上。二是非遺是發展中的非遺,是在時間過程中的非遺,不同狀態下的非遺都有不同的時間或者是時代烙印。三是非遺都是在一定空間中生存發展的,空間概念是非遺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特徵與標誌,不同的空間對應不同的非遺狀態。四是非遺的發展都是開放的系統,環境是非遺系統進化發展的基礎與前提,離開了環境,非遺系統就會瓦解與變異。要特別關注非遺的民族性、地域性、主體性、多樣性、獨特性、脆弱性、藝術性、商業性等特點。

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謹防過度開發

在對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趨勢研究的基礎上,《報告》顯示,僅對中國非遺產品產業的核心層進行相應的規模分析,據預估統計,2018年中國非遺產業規模保守估計為14000億元。

《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釋出

《報告》指出,當前我國非遺產業發展結構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中國非遺產業規模發展迅速,特別是非遺業態的發展進一步豐富,新的業態在融合的過程中不斷生髮。二是中國非遺產業規模在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是中國非遺產業發展的聯動作用,表現在規模結構上就是有了核心層、外圍層與輻射層的分佈,三頭並進,相互促進,帶動了中國文化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四是在中國非遺產業規模結構中,非遺工藝品類產業、非遺醫藥類產業及非遺餐飲類產業是主導,超過了整個中國非遺產品產業規模的70%以上;非遺民俗旅遊產業、以版權為中心的衍生非遺產業、非遺傢俱家居產業等,目前雖然所佔的規模不是很大,但其成長髮展最為迅速;非遺產品的支撐服務產業的規模也在迅速提升,成為中國非遺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發展板塊。五是中國非遺產業生態正在形成。六是中國非遺資產管理的規模不斷提升。

《報告》強調,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戰略不斷明晰。首先,中國非遺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戰略共識:一是非遺發展的宏觀背景是全球化程序的深化。二是遺安全已成全球化程序中的重要議題。三是在當下或者是以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非遺發展過程中的搶救與保護還是最為重要的戰略任務;非遺傳承發展過程中,要把握好出新與變異的邊界,既要強調傳承出新的活態化過程,又要防止過度開發而帶來的扭曲變異。四是非遺文化的發展,是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深化過程中的必然結果。非遺文化及其資源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路徑與突破口。五是非遺文化消費是一種深刻的文化體驗,所以,非遺資源系統化、非遺產品、非遺市場、非遺產業發展的過程,既是一種消費過程,又是一種非遺文化的體驗過程,更是一種非遺文化的傳播過程。六是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非遺資源的梳理、挖掘、發現、使用等管理工作是核心。七是非遺資源與當代設計的融合發展是非遺進入當代生活,融入當代社會與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徑,更是產品創新與產業融合的重要路徑,是非遺在當代發展的重要戰略取向。八是網際網路及其機制的發展,在為非遺的傳播、傳承、交易、市場與產業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更帶來了巨大的生機與發展的空間。

跨界創新融合 搭建產業發展戰略框架

《報告》指出,當前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戰略的框架越來越完備。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路徑越來越科學可操作。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使命就是不斷推進中國非遺資源的活化,具體來講,其戰略路徑就是“一個平臺二個方面五條路徑”:所謂的“一個平臺”是建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除了基本的展示與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遺及其產業資源整合與資產化平臺,產業要素市場與產業資本市場平臺,如透過建立相應的非遺及其產業基金、非遺及其產業設計服務中心等,為非遺及其產業要素市場、資本市場等提供綜合性的服務;

“二個方面”是指在當下,非遺及其產業的搶救保護依然是重點;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非遺及其產業資源的梳理、挖掘、發現、使用、轉化等工作是核心;

“五條路徑”包括:一是通過當代設計培育非遺及其產業鏈條,推進非遺產品與消費品進入當代生活;二是透過市場機制的推動,進一步利用市場交易創新,讓非遺產品、非遺體驗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三是透過發掘新的非遺及其產業消費需求,推進非遺及其產業發展的時尚化程序,創造非遺及其產業新的需求,從而使非遺消費(物質與精神)進入當代生活;四是透過“網際網路+”使非遺產品、非遺及其產業文化等的推廣與傳播大眾化,在與新的生活方式融合過程中,透過跨界創新融合,推動非遺及其產業進入大眾生活的程序;五是透過交流互動發展體驗消費,推動非遺+旅遊這一新業態的快速發展。

最後,在研究的基礎上,《報告》提出相應的政策與對策建議:一是提高認知水平,做好戰略規劃工作與頂層設計工作;二是在認知內在規律與探索資源配置中轉變政府職能;三是把非遺發展納入區域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四是抓住核心推動支撐服務體系建設;五是建構市場與產業體系,提升核心競爭能力與水平;六是加強非遺行業職能建設,完善非遺行業管理體系與組織;七是圍繞需求大力培養各層次人才;八是基於新科技融合提升發展的智慧化水平與能力;九是以法制化建設為抓手推動監管創新。

《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釋出

西沐強調,從當下來看,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與新時期非遺傳承發展自身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嚴重不相符,已遠不能滿足新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需求。我們要有更高的站位,在更高的水平上,進一步推動與發展我國非遺文化建設。

本次活動由中國民協非遺資源管理評價研究委員會、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愛心委員會主辦,世屹文化集團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