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唐朝沒有流行歌手,但是流行詩人和詩歌,唐朝曾經出現過一大批詩人,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一個僅僅憑藉6首詩歌,卻佔據唐詩重要地位的詩人—王之渙。

王之渙,字季凌,山西人,生活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他一生官運不是很好,只當過主簿、縣尉這種小官。而且中間還因為被人誹謗,辭官回鄉,在家裡賦閒了15年之久。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01 黃鶴樓

旅遊在現代人眼裡就是看看風景、嚐嚐小吃,美顏自拍,社交點贊,千山萬水,飛機來回。但在那個車馬和日色都慢的年代,旅遊可是許多詩人的“大事”。他們常常登高望遠,讚頌大好河山,同樣,也會寄情于山水,抒發心中的一片壯志。

王之渙的家鄉山西有一座“名樓”,叫做“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對於自己家鄉的著名景觀豈有不讚之理,王之渙就在爬山之餘寫下了著名的詩歌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歌每句5個字,一共4句,是標準的五言絕句。這首詩歌通篇全是白話,理解起來毫不費力。所以後人認為,在眾多的五言絕句詩歌中,應以這首詩為最絕。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太陽、山川河流是古代詩人最喜歡描寫的景色之一,落日、河川在詩人眼裡都是如此壯麗遼闊,意味讚頌大唐的昌盛、繁榮。那還想要看的更高、更遠嗎?詩人說道:二樓,走著!

整首詩歌看上去是如此通俗,卻也寄存著詩人對自己的要求。在寫作、創作方面,勇攀高峰,永遠向上看,學無止境,更上一層樓。後人也評價他能夠“究文章之精”。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02 衡水河畔

在家賦閒的王之渙有一位崇拜他,並時刻相伴左右的妻子李氏,二人恩愛有加。李氏的父親是河北衡水縣令,一日,一家人在城樓喝酒欣賞美景。

王之渙看著眼前的美景佳人,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禁不住賦詩一首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

(quan)

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

(zhao)

,桃溪淺處不勝舟。”

這首詩描寫的是:長長的河岸邊樹木發出了新芽,映照之下,河水也都變綠了;一條細小的水流慢慢併入漳河之中;不要聽那船槳拍打、催促的聲音,你們厚重的船舶,可別驚擾了一樹桃花盛開。

在這裡,除了表達春天河岸邊的美麗風景,詩人也充分表達了自己新婚生活的愉悅之情,桃紅柳綠江南岸,夫妻雙雙把家還。詩歌裡面的熱鬧景象,也在詩人的口中吟誦而出,時至今日,仍然歷歷在目。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03 旗亭畫壁

靳能在墓誌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說起朋友,王之渙在詩歌文學圈中有2個“死黨”,一個叫高適,一個叫王昌齡。三個人因為性格相仿,又是詩歌愛好者,於是常常在一起把酒言歡,論詩鬥畫。

一次,他們一起在一間酒樓小聚,席間有駐唱歌手獻歌一曲。第一個歌手唱了王昌齡的詩句,第二個歌手唱了高適的詩歌。2人洋洋得意,他們的詩歌如此受到大眾歡迎,隨後就在牆上畫下了歌詞裡描寫的內容。第三位歌手上臺,結果又唱了一首王昌齡的詩詞。

這下,好面子的王之渙再也忍耐不住了,把酒杯往桌子上一摔,說道“剛才三個小妹,都是唱功平平無奇的素人歌手。最後出場的絕對是咱們這裡的頭牌,我敢打賭,她唱的一定是我的詩歌!如果不是,我從今以後退出詩壇!”

王、高二人面面相覷,卻暗中較勁,沒想到的是,最後出場的歌手真的演唱了王之渙的成名詩歌《涼州詞》。王之渙遂即表示,贏了!贏了!王、高二人也被他弄的哭笑不得,只好繼續對飲,

這也為後世留下了著名的“旗亭畫壁”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04 玉門關

這個歌手演唱的詩歌《涼州詞》是王之渙最重要的一首詩歌,如果說其他的詩歌多是詠誦大好河山,佳人朋友,那麼《涼州詞》裡則飽含著詩人對家國、百姓最深沉的愛。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詩歌描寫的是一片塞外風光,長長的黃河源自白雲盡頭,連綿不絕的山脈之中,有一座小小的城池,把手城門計程車兵吹奏起《折楊柳》,你可知那春風,並沒有吹出玉門關。

玉門關是漢朝時期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如今位於甘肅敦煌附近,是重要的軍事要道。那裡遠離繁華、熱鬧的長安城,背後抵擋著萬千躍躍欲試的匈奴大軍。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詩人的王瀚曾經寫過一首同名

《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在王瀚的口中,戰爭是殘酷的,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加油,奧利給!

但是在王之渙的心裡,看到的卻是連綿不絕的大山,孤寂的城市、憂愁計程車兵。士兵們吹奏的是當時中原大地流行的送別歌曲《折楊柳》,可是他們演奏的樂器卻是外邦人的羌笛。在這裡,無一不體現了悲涼的氛圍。

這首詩有對大好河山的讚美,也有對普通人守護邊疆的讚頌,對普通士兵的哀怨情仇看在眼裡、記在心中,感同身受。難怪清代王漁洋稱這首詩為唐人七絕之最,章太炎也譽之為“絕句之最”。

僅憑6首詩歌,成為“絕句之最”的詩人王之渙

結語

王之渙作為唐代重要的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他的詩句朗朗上口,筆下的國家豪邁壯闊,同時將視角對準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深情款款,是唐代詩人中不可錯過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