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此文,你才發現自己誤解“知行合一”很久了

讀了此文,你才發現自己誤解“知行合一”很久了

內容來源:

2018年1月1日,第十八屆學習型中國—世紀成功論壇在京舉辦,李安老師做《讓陽明心學照亮每一家中國企業:基於陽明心學的學習型企業的建構》主題分享。筆記俠作為獨家活動筆記合作方,經主辦方審閱授權釋出。

圖片設計 |

Holly

責編

| kay

第 1952 篇深度好文:4443 字 | 12 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精華筆記·文化戰略

本文新鮮度:★★★★ 口感:山中桃花

筆記君邀您,先思考: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陽明心學可以為構建學習型企業帶來哪些助力?

讀了此文,你才發現自己誤解“知行合一”很久了

今天,我透過陽明心學的關鍵點,與大家分享有關建立學習型企業的內容。

序:學習型企業研究的理論基礎有3點

任何一個事情、任何一個專案都一定要基於一定的哲學基礎,如果沒有彼岸,那麼此岸的內容也就無從構建;如果沒有無用的東西,那有用的東西也無所謂有用。(下文將對此進行詳述)

我們的理論基礎基於三點:

第一,中國的傳統文化陽明心學,

第二,建構主義哲學方法,

第三,沙因的企業文化理論。

筆記俠注:

埃德加.沙因

是享譽全球的“企業文化之父”、“組織心理學理論的奠基者”。

學習型企業的建構有一部分基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陽明心學,我們把建構學習型企業稱為“企業火種幻化器”。

如果說變化是物質、身體層面的,那麼幻化就在一種精神層面。如果說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覺醒,那麼十九大以後的新時代將是一個人心市場的覺醒,得人心者得市場。

與西方環境和他們的信仰體系不同,我們生活在中國,那麼我們能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找到一種哲學思想,而這種哲學思想是和構建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西方哲學相通呢?我找到了陽明心學。

臉書(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2017年哈佛大學畢業演講中說: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創造一個能夠使自己產生使命感的環境而努力

我們是人,我們不是動物,我們不要只想著我們肉體上能獲得什麼(這個當然也是必要的),我們還要明白自己作為一個人在天地當中的使命。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實際上是我們多年來經過許多企業的發展打造出來的知識。

讀了此文,你才發現自己誤解“知行合一”很久了

一、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陽明心學的內容有許多,為便於大家學習,我總結了一下:

1。陽明心學的三大哲學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2。修煉途徑:事上磨。

3。一個目標:人人皆可成聖人。

下面我們就抽一點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陽明心學的起點是:心即理。可以推出4個結果: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學。

人類繁衍至今,對無限的世界其實依然抱有恐懼,安全感一直都是人類追求的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無限的時間中安頓有限的身和心?

中國有一個偉大的理學家朱熹老先生,他說天道不在天上,天道在世間萬物。所以我們要想理解天道,便應該“格物致知”,每天格一物,對這個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思考,推演出天道。

一千年後,王陽明先生十七八歲,在準備科舉考試的過程中讀到了朱熹先生的格物致知,覺得有趣。

但是我覺得王陽明在思考格物致知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念頭:聖人說的話就對嗎?

他在37歲的時候在貴陽龍場悟道,悟出的不是格物致知,是格心。

這一點太厲害了,我們可以想一想,對於一個客觀的存在,例如一個音箱,人們對它的認識和客觀的存在能夠完全一致嗎?不可能。

人的眼睛只能看到能看到的東西,

人的鼻子只能聞到能聞到的氣味——人認識世界透過自己的感官,而人的感官只是人的感官,不是人之外的感官

人只能認識到人認識的世界,認識不到人認識不到的世界。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得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無知面前人人平等。

誰也不要裝神、誰也不要認為自己是對的。遇到事情大家要一起商量,這是人的有限性所決定的。

陽明先生說,當我們說物不是客觀的物而是我們心中的物,就做到了“心無外物”。

如今已經過了500年,裸眼3D和VR技術已經出現,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陽明先生五百年前說的心外無物——我們可以不透過“看”的動作(眼前沒有實物)刺激人的視網膜,人從視網膜上獲取影象與在現實中獲得的影象是一樣的,這就是心外無物。

當我們境界提高到一定程度,當我們用哲學思想看待萬物本能的時候,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當我感受到500年前陽明先生的觀點和我們今天是如此的相通,我甚至能夠看到陽明先生那淡淡的笑容。

為什麼人們對心外無物常有誤解?

這很正常,因為人在認識新事物的時候,往往會情不自禁地用以前的知識結構去認識新的東西,所以不是說心外沒有物,而是當我們遇到一個物的時候,這個物是我們心中的影像、心中的物,而不代表身外的物,這是“心外無物”本來的含義。

讀了此文,你才發現自己誤解“知行合一”很久了

分享一個著名的故事(這個故事在陽明心學中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據說有一天,陽明先生陪著朋友在山間遊玩,他的朋友看到桃花已經開了,想起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就問王陽明,“你說心外無物,那你看到的山中桃花自開自落和我的心有什麼關係?我來了它就開我不來它就不開嗎?你怎麼知道它無物?”

陽明先生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前半句話可以引申為,如果地球上沒有人,萬物有什麼意義?

後半句話用了一個顏色,我覺得極妙,我們學過光學,知道顏色只不過是物質反射進入我們的眼睛的。

同理就是說,我們的心決定了我們企業的樣子,人只能認識到人所認識到的世界。

講到這裡,不知同學們心裡面是否又泛起善意的笑容?這些內容的價值改應用在企業的哪些方面呢?

上面的句子包含一個哲學道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包括你、我,也包括蘇格拉底、耶穌、釋迦牟尼、孔子、老子、孟子、亞里士多德……包括所有人在內),對世界的認識是具有侷限性的。

你、我對世界的認識更具有侷限性,當我們懂得上面的道理,自然可以知道:無知便是智慧。

當我們建立起這樣理念,企業再遇到一些事情、問題、做決策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自以為我們老闆是最英明的,我們一定會把與大家相關的問題擺在桌面上,然後你提你的建議,他說他的看法,我說我的角度,綜合方方面面的人的看法得出一個看法。

二、

“人人皆可為聖”是陽明心學的目標

那麼什麼叫做聖人?聖人不是隻去考慮自己,聖人是視世界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天人合一。我們能夠吃食物說明我們和固體是一體,能夠喝水說明我們和液體是一體,能夠呼吸空氣說話我們和空氣是一體……

我們人都有同情心,誰的同情心不是出於一種本能,而是可以作為覺悟去釋放、駕馭出來,他就是聖人。

所以陽明先生說,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為聖人。

朱民老師講過,整個世界是一個整體。如今,便捷的交通工具使人們可以跨地域進行很好的聯絡,資訊的聯絡使整個人類真正一體的概念得到了一種呈現,從股市的全球性上也能看到一體化的概念,這就是天人合一,這就是萬物一體,這就是天下一家。

不一定要停下工作去山裡面修行,“事上磨”這種修煉途徑意思是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做好現在在做的事。

一個人無法稱為“成熟、長大”。

“事上磨”要求我們不能沉浸在一個自以為是的角色當中,而是可以根據時空的變化,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知識、才能、能力把這個角色扮演好,而且以此使你所在的組織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一個“成熟的人”。

所以,能夠在各種角色中不停穿越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事,走在路上,我們就是行人,要遵守交通規則;坐在飛機上,我們就是乘客,要服從乘務員的安排……這便是做好每一件事情。

為了便於初學者更好地學習陽明心學,我還請到一位非常出色的年輕創業者——筆記俠來共同解讀這個理論。(~感謝李安老師提到筆記俠,為筆記俠打call)

如今,我們所有人都沉浸在浩瀚的文字中,我們每天讀了很多、唸了很多、寫了很多的筆記,啟示,有一種方式是結構化地學習。

結構化學習的價值,是會令我們在看見陽明心學、理解這個人和他的理論的時候,知道他的思想結構是怎樣的,把那個框架梳理出來,同時知道正在研讀的內容對應在框架的哪一個位置。以此方法做更多領域的知識獲取。

學習不是為了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

做老師時間久了以後,我其實非常清楚,老師就是一個火柴,是點燃別人的,不可能替代別人;老闆、領導、管理者也是一樣,我們是喚醒別人的。

所以,我們是為了學好自己,不是為了學成寫書的人和講課的人,你要自己掌握自己。

三、

“知行合一”

是陽明心學的機理,

也是難點

在陽明心學中,我們最熟悉也是被誤解最多的概念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是言行一致和說到做到,它指的是思想、行為是一體的。結果源自於行為,行為源自於頭腦中的認知。

當事情出現不想要的結果,那麼就去尋找昨天、前天做了什麼事導致這樣的結果。一定是因為頭腦中有一個導致結果的認知。

我們要把這個認知改掉,才能防止以後發生同樣的結果;如果不改自己頭腦中的東西,事情就會很麻煩。這是知行合一的概念。

例如,為什麼會以貌為取人?因為外部的行為和內部認知是一體的。

簡單地說,

知行合一就是你對一個事情的認識決定了你對這個事情的做法

對我們企業家而言,知行合一要求我們不要停留在掌握知識技能上,更要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不一樣,捕捉到的事物本質就不一樣,而抓住本質做出的滿足本質的產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產品。

這是知行合一在我們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中的一種體現。

四、“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宗旨

人類的最高使命是致良知。

良知是知善、知惡,良知意味著當我們學習技術的時候,當做人的良知被喚醒的時候,評價一個事情不是按照輸贏,只是按照善惡判斷的時候,這個世界在我們面前是通透的。

當良知覺醒的時候,不論你做什麼事情,你的良知都會自然產生出做好這件事必備的心情。

作為領導,你自然會有責任心;面對家庭,自然會有愛心;面對困難,自然會有決心;面對成績,會有平常心;面對苦難,會有同情心……這是良知的價值。

我用一句話作為結尾:

企業不是少數人剝削大多人的工具,企業也不是爾虞我詐的功利場,企業更不是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企業是我們每一個員工的生存家園、心靈港灣和尊嚴的舞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蘇格拉底說:“學習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我們學習型企業研究中心的建立正是基於這個理念,我們學習,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點燃我們每個人內心當中良知的火焰、人性的火焰,讓我們的世界充滿光明和溫暖。希望今天我的分享可以點燃在做企業家們學習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