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談文化:“社”從何來

提到社,大家會聯想到社會,社團,社群,公社等,這些都是現代字眼,這些詞與我們探討的“社”字中包涵的古文化還有很遠的距離。讓我們從一句耳熟能詳的古詩說起“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首詩是南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我們把全詩摘錄如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首詩歌寫作者信步遊覽山村的見聞,文中有一個詞語“春社”,這就離我們要講的社古文化話題很近了。還有魯迅先生曾有一篇名為《社戲》的散文,也是“社”這一古文化的遺留。

什麼是社呢?

《說文解字》:社,地主也。從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周禮》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

說文解字談文化:“社”從何來

說文古文:社

古文社。

地主,就是土地神,社,即古代的土地神。並且說土地神就是句龍。

《山海經》記載:共工生后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共工是古代的水神,曾與顓頊爭帝。句龍是共工的兒子。后土應該是官職名稱,傳說他能平治水土,故成了土地神。

《詩經·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

記述用粢盛和犧牲祭祀社神。我們來看甲骨文的社,最早是寫作土的。

說文解字談文化:“社”從何來

甲骨文:土(社)

就是地面上豎起的土塊。這裡是土為社,當時漢字很少,常身兼多義,社屬於累增字。

《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古代社會人們以農耕為生,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糧食蔬菜樹木都是土地提供給人們的。所以,土地在人們眼中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就想象著有土地神主宰著莊稼物產的豐歉,於是就加以祭祀。

說文解字談文化:“社”從何來

農田

據《左傳·僖公二十三》記載: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經過五鹿地方,一路風塵僕僕,飢餓中。他向當地的一名老農乞食。不料老農遞給他一塊泥土。他揮起鞭子要打老農。舅父子犯對他說:“這是上蒼賜給你的,百姓對你表示順服。”重耳對老農下跪施禮,接受了這塊泥土。

因為土地廣闊,不可遍祭,於是封土祭祀。當然有人才能有社,這個最小的團體是住在一塊的25戶人家。在社的範圍內會選擇適宜本地種植的樹木,就是社樹。這些樹木本身就是社神的標誌,往往年久蒼邁樹冠巨大。

《淮南子·說林》:侮人之鬼者,過社而搖其枝。

可見古人認為社樹上是依附著鬼神的。

《帝王世紀》上說:湯禱於桑林之社。

這桑林其實就是社神。這就是金文和說文古文中,社字右旁上方何以有木的原因。

古代稱封建社會,封建即封土建國,國君分封的土地,諸侯要供在封國的社壇裡,而作為地方的城邑和村莊也各自建有自己社(壇或廟)。

社是非常神聖的地方,是不用褻瀆和侵犯的。《晏子春秋·內篇》裡說老鼠躲藏在社裡的木結構構件裡,用煙燻恐怕燒燬了社屋,用水灌又恐怕毀了木材上塗抹的一層泥土,這社鼠之所所以不能捕殺,就是因為它依託著社。《晉書·謝鯤傳》還有“城狐”一詞,所謂城狐,就是住在城牆裡的狐狸,因為城牆也不能被損毀,狐狸也很難抓住。後來人們就用社鼠城狐比喻依仗權勢作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一個國家滅亡了,這個國家的社壇會被保留下來,作為執政者的警戒。但是亡國之社要遮蔽起來,上面蓋屋,不能通天。下面堆柴,不能接地,就是說與天地隔絕,社壇要面北向陰,以示滅亡。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春社。民間的社祭,分為春秋兩季。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主要是祈禱風調雨順,物產豐收。秋社的時間立秋後第五個戊日。主要是報神,報告豐收的喜訊,答謝神的賜福,表示感恩。社祭是也是娛樂大會,人們還可以分到酒肉。

另外,諸如戰爭,求子,訴訟等重大事也是在社裡進行的。社,在古代中國百姓的眼中是如此重要。我麼常把國家稱之為社稷,稷,就是穀神。古代的宮室建築左為社稷,右為宗廟,這就叫做敬天法祖。

社,因為聚居的團體而存在,逐漸就引申為集體組織,就成了社會,社群,社團。

或許,你還對我的這些文章感興趣

我的7本關於學習文言文的原創書簡介(大家如果想了解具體內容,或者下載,請私信聯絡我。)

漢字數字“十,廿,卅,卌”探源

《愚公移山》中的“誇娥(不讀é,讀yǐ)氏”,原是大螞蟻

說文解字談文化:鑑,一部鏡子的發展史

《詩經》裡的第一株植物:荇

說文解字談文化:說“恥”道“辱”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課《歸去來兮辭》註釋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