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裕會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為何劉裕會被譽為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其先祖舉家遷居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劉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鎮江。

據《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劉裕是漢高祖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二十一世孫。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劉裕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413年,劉裕滅割據益州的譙縱。對內,南下擊潰盧循,收復廣州;攻克江陵,殺了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了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了割據者司馬休之。

於義熙十三年(417年)滅亡後秦,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南朝開始。

稱帝前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

為何劉裕會被譽為

1、人物生平

劉裕自平定桓玄之亂後,從義熙五年(公元409年)開始,帶兵征討,進行了消滅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

他先後攻破南燕(今豫、魯一帶),殺了南燕王慕容超,收復青州;南下擊潰盧循,收復廣州;攻克江陵,殺了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了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了割據者司馬休之。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至此,自桓玄作亂以來,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滅亡,南方歸為一統。東晉境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了。東晉王朝早已名存實亡。

2、當政業績

劉裕當政位時期,吸取了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併,並採取了很多措施,鞏固帝位,這也顯示了這位創業之君的治國才能。

在吏治上,劉裕於永初二年(421年)三月,規定“荊州府置將不得過二千人,吏不得過一萬人;州置將不得過五百人,吏不得過五千人。兵士不在此限”(《宋書武帝本紀》)。

這是由於東晉末年,置官濫亂,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劉裕及時對此進行了制止。在法制上,劉裕對東晉以來苛刻的刑法也進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詔“刑罰無輕重,悉皆原降”(《宋書武帝本紀》)。

劉裕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減免稅役,如在同年八月“蠲租布二年”(《宋書?武帝本紀》)。在平定劉毅時,也曾下令減免稅役。對於那些原來因戰爭需要被徵發的奴隸也一律放還。

劉裕本雖是行伍出行,識字不多,但非常重視教育。

永初三年(422年)正月,下詔:“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尚於此;發矇啟滯,鹹必由之。故爰自盛王,迄於近代,莫不敦崇學藝,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給。

遂令學校荒廢,講誦蔑聞,軍旅日陳,俎豆藏器,訓誘之風,將墜於地。後生大懼於牆面,故老竊嘆於子衿。此《國風》所以永思,《小雅》所以懷古。

今王略遠屆,華域載清,仰風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獎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主者考詳舊典,以時施行”(《宋書?武帝本紀》)。

從而鞏固宋國的統治,同時也改善了社會風氣。他是東晉南北朝,頗有作為,成就最大,最有建樹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元熙二年(420)稱帝。東晉末,群雄並起,經籍散亂,他率兵入關,廣收圖籍,加之府藏所有,僅4000卷。

又下令對赤軸青紙、文字古拙之書,亦加收藏以傳後世。奠定了南朝宋國家藏書的基礎。在位3年,廟號高祖。

3、人物點評

公元三八三年秦晉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曆史的重要轉折。戰後北方再度陷於分裂,戰亂蜂起,南方東晉政權在僥倖的勝利面前並沒有振作起來,以司馬氏為代表計程車族奢迷酒色,罷默賢臣,按人當道,使“晉政寬弛,綱紀不立,豪族陵縱,小民窮理”。

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這個時候,一個本來不惹人注目的寒門庶族地主—劉裕“奮起寒微”,依靠軍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權,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和他周圍的人們組成的寒人武士集團,開創了寒人掌權的局面。

公元420年滅掉東晉,建立了南朝第一個朝代—劉宋政權。在劉裕入朝執政到稱帝的二十年中。

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剷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並在此基礎上兩次北伐,消滅南燕、後秦,使南方出現了一百多年來沒有過的統一。

其子劉義隆(宋文帝)繼續劉裕的政策,終於出現了“元嘉之治”這個分裂時期的大治盛世。

當時北魏的大政治家崔浩曾把劉裕與曹操相提並論,他指出:“劉裕之平禍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認為:“裕之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近代大師魯迅先生說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

南北朝歷史解密【南朝 北朝 歷史】

↑↑↑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感謝支援方:www。weizy。cn

最大的中醫問診社群,詢必回,問必答!

點“閱讀原文”,線上諮詢中醫,每日限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