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十三關——偏頭關

偏頭關東連

丫角山

,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現存關城為明

洪武

十三年(1380年)所建,明宣德、天順、

弘治

元年、嘉靖六年、隆慶年間均有修建。

萬里長城十三關——偏頭關

偏頭關

偏頭關,位於

偏關縣黃河

邊,與

寧武關

雁門關

合稱“三關”。偏頭關東連

丫角山

,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讚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早在

春秋戰國

時期,這裡就是戰場。“

趙武靈王

略中山破

林胡

,取其地置儋林郡”。

偏關

秦漢屬

雁門

,隋屬

馬邑

,唐置唐隆鎮,名將

尉遲敬德

在關東建

九龍寺

。偏頭關城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有甕城。城高10米處砌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西牆、北牆多為夯

土牆

,東部城牆已毀。明代除設定“偏頭關”外,在重山峻嶺的長城沿線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樺林堡、

老牛灣

堡、草垛山堡、

老營堡

等。這些堡城的邊牆現多僅存夯土,唯地處黃河岸邊的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邊牆儲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於河岸,甚為壯觀。

萬里長城十三關——偏頭關

偏頭關長城

偏關縣在漢、唐的時候還不出名,也沒有設縣治,到了五代十國時期

北漢

末代皇帝

劉鈞

於天會元年(957年)置偏頭砦;北宋時這裡成為與西夏交兵的國防前線,因駐紮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遼置

寧邊州

;金時仍用該稱呼;元代時候州、縣俱廢,改偏頭砦為偏頭關,明

洪武

年間始築今天的關城,明成化年間設偏頭關守禦千戶所,嘉靖年間上升為路城,萬曆年間又大規模建設此城,稱為“九塞屏藩”;清雍正年間改偏關為縣,屬

寧武府

,又名通邊關;1940年解放。偏關與

寧武關

雁門關

,合稱

外三關

。此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