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說起對丁元英的評價,立馬就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類是特別崇拜的讀者,認為丁元英就是神無所不能。而另一類呢,則截然相反,認為丁元英不過是作者筆下想象中的神話,非人。即類似救世主的角色,過於誇張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明顯不符合世俗人設,是一種爽文模式下的主角既視感。

說到底,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同一類觀點,那就是作為全文主角的丁元英帶有明顯的主角光環,只是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已。因為主角光環所以崇拜,因為主角光環所以不屑。唯一不同的是對待主角光環的態度,一個是選擇忽視,而另一個是選擇詫異。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今天我們將選取一個新的角度來解讀丁元英這個角色背後的真實人設,這個角度便是:正面直視,不偏不倚。一起來揭開丁元英這個角色的神秘面紗,探索丁元英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既成神何為人?

也就是說丁元英是如何被人封神的,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平民大眾走向神話大咖的。

丁元英的簡歷

丁元英,男,1959年出生,籍貫成都,北京戶口,1978年考入清華大學,1979年留學柏林洪堡大學,1985年獲經濟學碩士,同年就職於柏林H。N。S國際金融投資公司,1989年就職於北京通達證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結婚,同年8月離婚。1991年鬼混。1992年3月就職於柏林《世界經濟週刊》,任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員,1994年1月辭職。1994年6月在北京創辦個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預備解散。此人無信仰,愛好音響,在柏林有一套住房,有德國永久居留權。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先來看丁元英的簡歷,清華大學畢業,這不用講了吧,能考上清華的就不會是普通人,智商肯定線上啊。再看看柏林洪堡大學,這所大學大家可能不一定很熟悉,但是沒關係,我們看看百度百科的介紹。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創辦於1810年,前身是柏林大學,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是一所公立綜合類研究型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最高學府和世界學術中心。洪堡大學是蜚聲中外的高等學府,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大學之一,德國精英大學成員。

柏林洪堡大學的前身柏林大學歷史上曾產生過57個諾貝爾獎獲獎者。愛因斯坦、普朗克、黑格爾、玻恩、亥姆霍茲、赫茲、哈伯、薛定諤、韋伯、格林、叔本華、謝林、海涅、魏格納等一大批學界大師都曾在該校學習任教。

什麼概念?反正你記住一點就行:世界名校,就是很牛的大學。這說明什麼?說明丁元英確實厲害。先別說丁元英,這教育背景放任何一個人身上,都不會是一個普通的人存在。所以,丁元英的厲害是有一定依據基礎的。但是大家別忘了,其實丁元英出身的老家是在四川,他有個妹妹叫丁秋紅。

妹妹丁秋紅出場很少,少到只有短暫的一次。但是一出場便顯示出丁元英家境其實並不好,丁元英的爸爸開了一個低消費的茶館,經營了很多年。從丁秋紅想改造茶館的想法,可以看出其實茶館根本不怎麼賺錢,只是父親一個營生的手段,當然還有不變的是:茶館寄託著父親喜歡的,帶有市井文化底蘊的情懷。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電視劇增加了一場丁父去世的劇情,這個其實在原著上是沒有的。

在沒有富裕家庭背景下,單憑個人能力考上清華大學,再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留學,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一路的成長不僅僅只有專心刻苦學習那麼簡單。所以不難猜測從丁元英的一路求學歷程絕對不會太容易。

丁元英因為愛情放棄工作,第一次回北京就業

丁元英的高校學習生涯可謂是一路領先大部分人,名副其實的尖子生。那畢業後就業情況又怎麼樣呢?

1985年獲經濟學碩士,同年就職於柏林H。N。S國際金融投資公司,1989年就職於北京通達證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結婚,同年8月離婚。1991年鬼混。

可以看出畢業後,1985年開始,丁元英在柏林一家國際金融公司一呆就是四年。1989年回國在北京一家證券公司工作,幾個月後在北京結婚。這說明丁元英很可能就是因為愛情回的北京,回北京找工作,籌備結婚事宜等等。只是沒想到2月份結婚,8月份就離婚了,婚姻僅僅持續了半年。那為什麼會離婚呢?書中其實有間接提到(來自肖亞文對芮小丹的一段對話)。

肖亞文說:“你先好好聽著,我還沒說到地獄呢。我見過他前妻,也聊過幾句,你可以參考參考他前妻說的話。她說:他永遠都不會跟你吵架,他的每一個毛孔裡都滲透著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於跟你講道理,包容到讓你自己覺的低俗、自卑,當你快要憋死、快要瘋掉的時候,你能想到的就只有一個字,逃!”

離婚後的一年鬼混

就這樣,丁元英的前妻真的就逃走了,剩下丁元英鬼混了一年。什麼樣的鬼混?書中也提到過。

芮小丹看完之後問:“鬼混是什麼意思?”

肖亞文說:“酗酒、女人,花天酒地那套唄。”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丁元英的這段婚姻,和婚後的一年鬼混能說明什麼?說明丁元英自己也沒搞明白為什麼就離婚了。丁元英極大可能是因為愛情從而放棄柏林4年的工作,才回北京找工作結婚的。估計是打算從此就在北京平淡安穩地生活下去,只是沒想到僅半年時間,轉眼自己又變成孤身一人。

此後的一年便是鬼混,為什麼鬼混?原因很簡單啊,丁元英莫名其妙地受打擊了唄。

為什麼會受到打擊?原因也很簡單:作為高智商的學霸丁元英,學習工作一向都順風順水,可是一到婚姻家庭生活就出總出問題,估計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什麼個事嘛?丁元英不屑於生活上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說人情世故吧,所以碰到任何事情,都是沒有什麼情緒和態度,故而不吵架,不爭論。可是很可能就是這種態度,丁元英的前妻就受不了啊,自己很生氣,但是又沒人願意和你吵架,感覺自己就是空氣般的存在,一來二去,只能一個字:逃!離婚成定局。

所以丁元英鬼混的一年其實就是在受打擊中尋求為什麼會離婚的答案,但是一年後終歸是沒有找到答案,所以最後對女人和愛情都怕了。

用韓楚風的話來說就是:“芮小姐,你來找我,我肯定會讓你失望了。元英害怕女人是怕到骨子裡了,教不得,鬥不得,還不如花錢來得明心見性。至於評價他這個人,我覺得有一句話就夠了:元英是個明白人。”

何為說丁元英害怕女人是怕到骨子裡了?那是因為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婚姻無疾而終,莫名的傷感,莫名的害怕,最後發展為習慣性的害怕,類似本能的害怕。

丁元英重新振作後,再回柏林就業

一年後丁元英又回到了德國柏林,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新的工作,這一呆2年又過去了。兩年後丁元英又回了北京。

1992年3月就職於柏林《世界經濟週刊》,任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員,1994年1月辭職。1994年6月在北京創辦個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預備解散。

那為什麼2年後丁元英又會回北京呢?北京不是丁元英的傷心地嘛?難道丁元英在柏林新的工作幹得不如意?

我想,理解這個很關鍵,理解了這個,是理解丁元英後面丁元英為什麼會來到古城的基礎和前提。

首先可以肯定,並不是工作不順心。為什麼呢?因為丁元英在德國奮鬥的十年中,拿到了德國永久居留權。啥叫永久居留權?簡單的理解就是:類似美國的綠卡一樣的概念。單靠個人努力奮鬥的方式,拿到永久居留權的人肯定不簡單。丁元英就是其中之一,可見丁元英肯定不是工作上業績不行,不順心之類的。以丁元英的教育背景,可以推測丁元英的工作肯定不會混得很差。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丁元英也很有可能和同事合不來,有辦公室文化之類的勾心鬥角,被排擠了所以要離開。

其實這一點完全沒有可能性,或者說可能性極低,為什麼這麼說呢?辦公室文化中有兩種人其實是受歡迎的,一種是老好人,見誰都客氣得不得了,誰也不得罪,所有的罪都自己默默承受的。還有另一種就是丁元英這類性格的,人“狠”話不多,不屑於搞內部勾心鬥角的實幹派。當然這裡的狠不是心狠手辣,而是幹活狠,努力幹活,特別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那種,取得成績,又不喜歡計較功勞歸誰,論功行賞吃虧還無所謂。你想想如果你是丁元英的同事,人家只幹活又從不和你吵架,你會沒事去刁難人家嗎?哪怕您就是喜歡刁難同事,尖酸刻薄,但是丁元英不屑,或者對你的態度無所謂,多來幾次你也會感到無趣不是?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丁元英就是那個缺席的巴掌。

兩年後丁元英又回到北京,開始創業

我們接著回到上面的問題:兩年後丁元英為什麼又會回北京這個傷心的城市?

這有兩個原因,第一便是丁元英所就職的工作《世界經濟週刊》,第二個便是丁元英的對待主流社會身份的感同身受。

先說第一個“世界經濟週刊”是幹什麼的?看名字就知道是研究經濟的,而且是世界經濟。當然還是照例百度百科的解釋吧,這樣說服力強一點。

《世界經濟週刊》多角度地分析世界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深度報導以國家或城市為主體的區域經濟、以企業為核心的產業經濟、以金融為核心的財經經濟、有卓越貢獻的經濟人物等。特別關注主要深層報道地區或國家重大經濟事件,深度解讀世界經濟法規、時事報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致力於搭建國際經濟資訊交流平臺。

丁元英在這裡的工作崗位是什麼?擔任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員,光看研究員表面意思就知道是做研究工作的,而且還是戰略研究員,說明研究的層次不會太低。

那這個工作對丁元英會有什麼影響呢?很簡單,這個崗位能看到當時1992年的中國經濟很落後,尤其是和走在前列的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不過好在中國那時正處於在高速發展階段。丁元英作為中國的出國深造的學子,作為中國的有為青年(那時的丁元英33歲),此刻應該是滿懷熱情,打算回國將一身所學物盡其用,用於振興我中華。所以最直觀的思路便是:回國創業!

是的,丁元英回來了,他沒有去找工作,而是成立了一傢俬募基金公司,開啟了海歸回國創業生涯,和大多數人創業者一樣期待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創業成功。

那丁元英真的如所願創業成功了嗎?這個等下再講,我們先講完丁元英第二個回國的原因,那便是“主流社會身份的感同身受”。

這是一個不太容易理解的語句,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要分兩部分來看,一個是主流社會身份,另一個則是感同身受。都不是很好理解,我們先看看原文丁元英和芮小丹的一段比較長的對話吧。【慢慢體會】

芮小丹說:“那麼多人都幹警察,怎麼一到我這兒就不一樣了?說到底就是因為我有德國居留身份就金貴了。”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丁元英說:“德國拘留沒有價值嗎?我就曾經為一紙永久居留身份在柏林熬了十年,為這個去工作、買房子、納稅。德國居留身份意味著很多東西,高收入、高福利、不愁生老病死,自由出入歐美國家,在國人面前有身份、有面子,過去甚至還有華僑商店的待遇。”

芮小丹說:“出國的人肯定得為居留權奮鬥,我母親連國籍都加入了。但是……這個我不說了,你把但是後面的東西說出來。”

丁元英說:“但是,你得到的,是人家德國人能夠給一箇中國人的東西,包括你在中國人面前的優越感。總有些東西是人家不能給你的,比如你永遠是邊緣人,你融入不了別人的主流社會。你不用表達,也不用提醒,人家錯待不了你。警察是主流社會的標誌,你在德國做不到,在中國就能做到,這是國家和血統給你的權利,這就是祖國。”

芮小丹本能地伸出右手,做出一個握手的表示,隨即與丁元英神戶的手握在一起,誇張地上下襬動了兩下,笑著說:“同志!同志啊!”然後鬆開手感慨地說:“沒有在國外待過的人,很難理解主流社會這個詞對於一個普通公民究竟著什麼。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就生活在主流社會,他們不缺祖國,缺的只是一點鈔票,所以不理解。我就是覺得警察威風,我就是想要那種感覺,這和思想火花沒有關係。”

這是一段很長的原文節選,不是我又想水文章,而是我建議大家都好好看看,好好理解下這段話。因為我們正身處主流社會當中,很多時候我們感受不到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歸屬感,只有失去後或者某些特定場景才能真正理解,所以平時無法感同身受。那“主流社會身份的感同身受”到底作何理解? 簡單地說就是:你必須感同身受了,才能理解的主流社會身份的可貴。

是不是不太好解釋?不過我可以舉個例子,相信大家一下子就能意會“感同身受”的那種感覺了。吳京的《戰狼2》在結尾的時候有下面這麼一段話寫在護照背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的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當我們看到電影最後顯示的那一刻,大家是不是有無比激動的感覺?是的,這種感覺便是:中國護照也許不能讓你去世界的任何地方,但能把你從任何地方接回家。這就是祖國和其所帶來的歸屬感,所以丁元英帶著滿腔熱情回國創業了。

丁元英主動解散私募基金,創業生涯提前結束

只是很可惜,丁元英的創業之路似乎並不美好,僅僅不到一年時間(11個月),公司就走上了解散的結局。

1994年6月在北京創辦個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預備解散。

那私募基金公司為什麼會解散呢?是公司經營不善,賺不到錢要倒閉了嗎?當然不是,恰恰是因為太賺錢了,所以丁元英才要提前結束運作並解散公司。

這是什麼邏輯,平常人根本沒法理解嘛,哪有因為公司太賺錢要解散的?

你還別說,還真有,丁元英就是其一。為什麼呢?因為公司雖然賺錢,但是大部分利潤被德國人賺走了。說白了,就等於是丁元英在幫助德國投資人,在中國市場投資運作,最後賺錢了丁元英只賺了幹活的辛苦費,賺得大頭都是投資人的。

那為什麼丁元英不自己給自己做呢?因為丁元英沒錢,只能找別人來出錢,自己出力。

那為什麼不找中國的投資人來出資呢?這個書中沒講,我猜測大概是沒人願意風險投資吧。

那有多大的風險呢?我只能告訴你私募基金的風險很大,具體多大呢?比炒股風險還大,具體怎麼描述這個風險,我也不是特別專業,這個只能大家去自己找知識理解了。

居然風險很大,中國投資人都不願意投資,為什麼德國投資人願意投資並敢投資呢?難道是相信丁元英的本事很大?當然不是,創業要有這麼簡單就好了。創業何其艱難,無需我多說,創過業或者正在創業者相信都能理解。我恰巧就是堅持多年的持續創業者,我能感同身受丁元英的當時應該不會太容易。

這樣看來,丁元英之所以能拿到投資人的錢,其實不是靠專業能力,而是主要靠風險擔保。那誰願意給創業的人擔保呢?只有丁元英身邊的幾個好友:詹妮、韓楚風、鄭建時。

風險擔保方:

柏林索林特博彩公司董事長詹妮 擔保金:380萬馬克

柏林中華園餐飲公司董事長鄭建時 擔保金:50萬馬克

北京正天商業大廈總經理韓楚風的私人代表李志江 擔保金:45萬美元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也就是說,如果丁元英沒有風險擔保方,那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很可能根本開不起來。而且擔保方主要來自丁元英的洪堡大學的同學詹妮,風險擔保380萬馬克,詹妮有家底,而韓楚風也沒什麼錢,45萬美元對韓楚風那個階段來說估計是能拿出來的全部了。

好在丁元英最後是賺了錢,如果沒有賺錢,而是虧本了,可想而知,丁元英的下場不會好過,不僅自己沒錢了,連身邊的好友風險擔保金都要一起賠進去了,這就是所謂的博弈,需要的不僅僅是魄力,專業智慧與博弈魄力並存。否則你敢做投資方包賺不賠的方式嗎?反過來,如果不是丁元英找到風險擔保,包賺不賠,投資人會投錢嗎?所以丁元英賺了錢,不是簡單地賺來的,更不是大風颳來的。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獲利資金凍結,丁元英開啟古城清淨之旅

私募基金解散時,丁元英的可支配利潤為1712萬馬克,扣去風險擔保費風險投資回報,最後丁元英分紅:513。6萬馬克。由於丁元英是中途解除合同,根據合同條款和現場投票結果,丁元英獲利資金被凍結兩年。

我經常看到有人提出疑問:如果丁元英不是因為有錢,沒有40多萬的音響,你還會覺得丁元英在王廟村扶貧很牛嗎?

我這裡給一個答案:不管有沒有錢,丁元英很牛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要動不動就只以賺錢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如果不牛,能考上清華嗎?

如果不牛,能到德國洪堡大學去留學嗎?

如果不牛,能獲得德國永久居留權嗎?

如果這些都還不算的話,那我想說的是:試想,如果你創業,沒點過人的能力,你覺得你身邊的人會為你做鉅額風險擔保嗎?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時,所以丁元英角色人設的能力無可置疑。

私募基金解散後,丁元英開啟古城清淨之旅。

最後引用文中肖亞文的一段內心獨白來結束本次的解讀(肖亞文看著失落神態的劉冰):

當人一旦從危險裡跳出來,他就不再去關注這個事物的危險了,他的目光就會全部落在這個事物的利益上,這就是人。

是的,當所有人看待丁元英無所不能的時候,都以為丁元英就是神,目光單一的落點,卻往往忽視了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很多時候哪怕計劃得再完美,但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比比皆是。丁元英既成神何為人?這個問題,我相信此刻你心中會有答案。

電視劇天道:探索丁元英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即成神何為人?

這一期文筆寫得比較隨意,望請見諒。我們下期解讀,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