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說一下

王封臣

(評書演員,北戲曲藝系講師,大學評書專業教學標準指定人之一)

近來有網友向我提出“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

對這個問題,本人有點個人見解。

其實評書就是“講故事”。從評書的起源就能看出來。

最早在漢代劉向的《烈女傳》中有記載,說在古時候婦女們在懷孕期間為了給胎兒進行“胎教”往往找人給自己說故事聽。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顧愷之根據《烈女傳》繪製的《烈女仁智圖》

評書藝術是城市化發展的結果。六朝時期的故事如“六朝怪志”在唐朝已經逐漸發展成另外的一種記錄方式,那也就是有名的“唐傳奇”。隨著古代城市化的發展,唐時出現了東西二市,人們之間的休閒性交流也頻繁起來,由於唐朝詩詞歌賦大行其道,民間說唱藝術也繁榮起來。

如此以來,在唐朝產生了大量的面向市井百姓的文學形式,一些口頭文學也發展起來。所以在當時便出現了諸如“說話、變文”等這樣的透過講故事來吸引人們。當時一些有地位的官員、士族也經常請一些藝人到府上“說話”。我認為當時的“說話”就類似於現代的評書,而藝人到官員府上去表演類似於近代的“堂會”,而當時盛行的“參軍戲”便類似於現今的相聲。

“唐傳奇”無一不是評書的藍本,當然在唐傳奇中仍然有一些志怪色彩,但大多的“傳奇”還是比較不錯的。有名的唐傳奇:《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柳毅傳》、《鶯鶯傳》、《霍小玉傳》、《虯髯客傳》、《聶隱娘》等等。這些傳奇基本上已經有了“公案俠義”、“志怪神話”、“才子佳人”的分別。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電影《刺客聶隱娘》的海報

“唐傳奇”中的人物取材已經開始“平民”化,其中的妓女、俠客無一不是民間市井們平時的口頭話料。以至到後來元明時期的劇作家根據唐傳奇改編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戲劇比如《西廂記》、《倩女離魂》等。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單田芳以虯髯客為主人公之一的評書《風塵三俠》

另外除了唐傳奇,在唐朝也出現了很少一部分“話本”小說,這種小說沒有韻文,後來史學家認為這種話本小說在當時應該是用來口頭表達的。再另外,大家不要忘了“評書”的祖師爺是誰,是大唐丞相“魏徵”(這是一種說法,目前最普遍的認為是周莊王),雖然這是民間傳說,但是也應該反映了唐朝社會對口頭文學的推動。唐朝中的“變文”類似於現在曲藝的唱書,不再詳談。

社會繼續發展,城市化繼續發展。到了宋朝,都市已經開放,不再象唐朝那樣規定具體區域讓商品、文化交流。所以唐朝的東西二市在宋朝已經被打破,宋朝的市井百姓可以自由在城中交易(可以參看《清明上河圖》)。當時城市經濟大發展,娛樂場所增多。瓦舍、勾欄這種娛樂場所為各種藝術提供了發展的場所。這樣更加促進口頭文學的發展。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勾欄瓦舍娛樂場所

宋朝一直處在外患之中,老百姓對英雄的崇仰度極度上升。一些英雄形象也漸漸在人民口傳意會的過程中豐滿起來、演繹起來、神話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後世宋朝的英雄層出不窮的一個原因。比如中國四大家將中三家出自宋朝——《楊家將》《呼家將》《岳家將》,另外《三俠》、《小五義》、《大小八義》、《水滸》等等許多評書藍本的素材都出自宋故事。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年出版劉蘭芳先生的《四大家將》

詞的發展使得說唱藝術在宋時也得到進一步發展,透過不斷的演繹和發展,人們口頭文學漸漸的系統化起來,所說的故事情節和人物也漸漸的豐富、系統、明朗起來。這給後世小說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據記載當時有個藝人叫孔三傳創造了一種“諸宮調”來說唱長篇故事(其實中國曆來說唱是不分家的)。金朝的董解元根據唐傳奇改編的《西廂記諸宮調》進一步發展了這種說唱藝術。而在當時由唐“說話”發展過來的“說話”藝術也在這種環境下繼續發展,它不僅繼承了他朝“說話”的形式而且將唐“變文”的一些特點也融合進來,在當時也出現了專門用來為“說話”服務的故事藍本,如《五代史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等(不過這在文學史上是有朝代爭議的,即他們出現在宋還是元是有爭議)這就是後來的“話本”。在宋時,“說話”有四類:一、小說。講一些傳奇志怪的故事;二、說經。講一些佛經故事、歷代禪師故事等;三、講史。講一些歷史故事。四、合生(我個人理解這類類似於數來寶,見什麼就可以說出來的一種“說話”)。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白佩玉先生的《殘唐演義》和《五代演義》

元朝,蒙古大軍使得北方許多城鎮遭到破壞,但同時使得一些百姓大批流向城市,使得城市經濟繁榮。這在歷史上出現了一次“畸形”、“不均衡”的社會發展。市民階層壯大起來,如此以來他們需要更多、更市民化的藝術以供其娛樂。宋時的一些“說話”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繼承,這時候人們將這種藝術稱之為“評話”,同時“話本”也多了起來。《平話武王伐紂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秦並六國平話》、《平話前漢書續集》、《平話三國志》等(這些書現在不好買了,前幾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國古典小說白部”上基本都有)。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元《全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平話》之“鬼谷下山”

宋元時期的故事要為更多的市井服務便在內容上開始注重它的娛樂性,一些作者開始編織故事情節,在話本中出現了一些幽默的插科打諢的情節。這樣便與近代評書更加貼近了。當時的說書人即“說華人”為了更好的吸引自己的聽眾必須使得故事中的人物刻畫深刻,使市井百姓能夠產生共鳴。這樣就突出了“書膽”、“書賊”、“書筋”的形象刻畫。《射鵰英雄傳》開篇便由當時的一位說書藝人說當時的局勢來發展起來的。而《三國》、《水滸》在元末的出現不僅是文學上的轉折,而且更時說書藝人的結晶。到了此時,才有更多的人關注一些分散在各地各種人民身上的口頭文學,透過整合、取捨來編寫出“藍本”

明小說的時代終於來了,“擬話本”三言、二拍簡直就是五部故事集,尤其寫作風格,往往是一個小故事來引出一個大故事。出現瞭如同相聲裡“墊話”的形式。“志怪神魔”小說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西遊》、《東遊》、《封神》等等。而《東周》、《三國》等講史小說在此時也得到開發和成熟。這位說書人提供更為準確和完整的藍本。明末清初時出現了一位“評書表演藝術家”——柳敬亭轟動一時。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柳敬亭像

真正說書藍本時代到了!!清!繼承了明朝小說,而將小說更為平民化、市井化、通俗化。才子佳人、袍帶講史、俠義公案等等各種小說百花齊放。尤其到了清朝後期,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小說在題材和內容上突然有了新的變化,俠義公案小說風行。出現了《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而此時的“說書”藝術也日臻完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說書”藝術,他們用當地或本民族的語言演繹自己心中的英雄故事。而在北方講這種“說書”稱為“評書”,在南方蘇杭稱為“評話”,在廣州乾脆稱“講故事”。

所以“評書”、“評話”就是講故事,是一種民間故事表演藝術。

它是“講故事”的一個子集,你可以說評書就是講故事,但不能說講故事就是評書。“評書”於其他講故事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單單隻講述故事情節和內容。它還對故事情節、人物、典故作一評價和解釋,增加故事的可聽性和趣味性,同時它還須跳入跳出去表演。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單田芳能拿“全國糧票”的評書四大家

但是“評”要在講的基礎上作,而絕對不能喧賓奪主。

在這一點上,一些先生做得不好。比如,有些說書先生的書,聽著是非常火爆和熱鬧,但聽完後往往會有種空落感。他們會把故事使勁的擴展出去,讓人分不清主次,有點賣弄之嫌。但這也是某些先生的評書適合“看”的原因。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評書的“評”和百家講壇的“評”是有區別的

不過“評”要怎麼“評”,“評”的方法如何。不同的說書人側重點不同。大

家不要把“評”看成“批評”,這種認知是不對的。評書的“評”是“評演”,是說書人能不能進入書中的每個人物,把這些人物“演”出來,而不僅僅是隻作為說書人敘述。

這種“評”是評書的特質,是評書區隔與其他藝術或行為的特質!

否則,如果只認為評書的“評”是“評點”、“批評”,那評書是無法區隔百家講壇的。人家為何要聽評書,去看百家講壇不比你評的好?所以,評書的“評”指的是“評演”這一點對於評書從業者尤為重要。可能有些說書人一輩子難以真正成為說書人,因為他很難去評演,很難進入角色,用專業術語來說,

這位演員沒有“信念”。

“講故事”與“評書”有什麼區別嗎?簡單專業地說一下

王封臣,連麗如,王池良,田連元,王麗堂南北評書評話演員

即便是作為“評點”來講的“評”亦有“明評”和“暗評”。跳出劇情外的“明評”其實並不難,臺下查查資料塞進去即可。但在說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告訴聽眾的“暗評”最為珍貴。不信我們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在一些先生的書裡,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但這些知識有許多不是明著說出來的。也有許多是明著說出來的,但夾雜在普通語句裡,渾然一體,讓人不能分辨。這也叫“評”。

評字便是“言”“平”組合,平和的言語往往是好的評價,所謂“大道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