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在偏處運城市鹽湖區西北郊的寺北村,有一座唐代古塔——泛舟禪師塔。村名“寺北”,因此處原是唐代報國寺的所在地,寺宇早毀,唯塔獨存。泛舟禪師是報國寺的僧人,不過這位禪師身份有點特殊,加上這座塔是留存至今的罕見唐代單層圓形塔,雖體型小巧卻早躋身於中國名塔之列。

不過關於此塔的建造年代和泛舟禪師的身世,網上各處資料描述都不一致,有些官方介紹錯漏百出,更有甚者,有些內容是完全的張冠李戴,互相傳抄,不加辨別,以訛傳訛,此處一併對舛誤之處略加勘正。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村中的標語

唐代單層圓形塔的孤例?

車行村中,遠遠圍牆外就能看到塔尖,塔院常年有人值守,似乎就在院中居住,門口還寫著值守人的電話,以便聯絡。進院正對著的是文保碑,有一塊1960年運城縣的“文物古蹟保護標誌”,稱此塔為“報國寺磚塔”,當時即要求“如在塔周圍十公尺以內興工動土時,須經縣人民委員會批准”,可見當時對此塔的重視。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從碑向左望,即為此次探訪的主角——泛舟禪師的高階墓塔。

運城境內古塔遺存眾多,如新絳龍興塔、安邑太平興國塔、芮城壽聖塔、臨猗雙塔、永濟鶯鶯塔,都是稜角分明直插雲天,需抬頭遠觀才能見全貌。而泛舟禪師塔身量不大,只需找個高處踮腳,平視就幾乎能把上下通覽。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泛舟禪師塔從外形上分類屬於單層亭式塔。梁思成在其《中國建築史》中曾說,“

除天寶間之淨藏禪師塔外,唐代佛塔平面一律均為正方形。如有內室亦正方形。

”這話如今已被證明太絕對了。存世的唐代磚石古塔中比較知名的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以及大理三塔中最大的千尋塔等,都是方形的,但除梁思成提到的淨藏禪師塔外,六邊形、八邊形唐塔也都有例項可見。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單層八角形的淨藏禪師塔,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

在一眾多邊形塔中,如泛舟禪師塔這樣的單層圓形塔,較為罕見,在浮屠世界中顯得別有風姿,透過其質樸渾厚的外形,給人一種融和寬張的感覺。

但罕見並非特例,很多介紹資料裡就此講這塔是唐代單層圓形塔的孤例,恐怕未必。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莫高窟盛唐217窟圓形塔

單簷塔在早期並不少見,莫高窟壁畫中多處可見造型多樣的單簷塔。實物中,除泛舟禪師塔,運城還有一座

招福寺禪和尚塔

,從資料照片中可以看出,一樣是單層圓形塔,塔上銘文記載為唐鹹通七年(866年),可惜這座塔今已不存。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招福寺禪和尚塔,建於唐鹹通七年(866年)

運城永濟縣有一座

棲巖寺故大禪師塔

,據記載建於唐天寶十三年(754年),也是單層圓形塔。此塔銘文有啟功加持,名重一時,早先破敗不堪,如今已修葺一新。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棲巖寺故大禪師塔,建於唐天寶十三年(754年)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棲巖寺故大禪師塔銘,啟功藏本

五臺佛光寺附近有一座志遠禪師塔,梁思成、林徽因曾探訪並留影,從舊照片上看也是單層圓形塔。此塔如今仍在原處。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志遠禪師塔,建於唐會昌四年(844年)

細看泛舟禪師塔

泛舟禪師塔佇立在圓形的磚基上,大致可分成塔基、塔身、塔頂三個部分,高約十米,每部分高度約佔三分之一,除塔身、塔頂有一部分夾用石料外,大部分用磚砌成。讓我們從下往上細細看來。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塔基

為圓柱形,由上到下略有收分,高約三十餘層磚。

塔身分為須彌座、塔室、出簷三部

,須彌座從臺基上砌,逐層收進;再上為束腰,周圍一圈很矮的蜀柱,柱與柱之間分隔成壺門小龕,這些小龕排列得非常密集,很是美觀。蜀柱之上為上枋。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須彌座之上為塔室,由八根倚柱將圓周面平均分隔成八面,正南面闢門,通向塔心室;正北面嵌塔銘;正東、正西兩面上為磚雕假門,假門上雕刻出乳釘、門鎖。四個側面上雕刻破子直欞窗,這種門窗形式為唐代建築常見的形制。但泛舟禪師塔並未作出更多的仿木結構,倚柱平直,沒有刻意模仿出圓柱形,也沒有像淨藏禪師塔一樣作出仿木斗拱。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接著往上,是極為漂亮的塔簷。疊澀十一級出簷,最下面還有一圈菱角牙子,最上面兩層是仿木結構的簷椽、飛椽和滴水。塔簷的疊澀層帶有明顯的內凹曲線,極其俏麗。整個塔簷探出深遠,遠超出塔身,亦大於臺基,舒展之極。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塔頂分塔蓋和塔剎兩部分

,塔蓋在簷之上,逐層收進,形成反疊澀收縮,如一般的屋面狀。正中為塔剎,共分六層,下面兩層山花蕉葉,下層山花蕉葉之上有較高的覆缽,再上為一層覆蓮和一層仰蓮,再上為一層火焰,層與層之間收進作束腰狀,有雕刻,火焰之上為一顆寶珠。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從塔基、塔身,再到上面的塔頂,一張一縮,節奏變化中盡顯玲瓏之姿,整體風格不逞奇巧而顯古拙端莊。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從塔銘談人與事

在泛舟禪師塔塔身正北一面,嵌著一方《

安邑縣報國寺故開法大德泛舟禪師塔銘

》,塔高而模糊,現場無以辯讀,不過此塔銘曾見於孫星衍、邢澍的《寰宇訪碑錄》、夏寶晉的《山右金石錄》, 並經胡聘之的《山右石刻叢編》著錄,並不難找,網上也有拓片可見。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塔銘拓本高近一米,寬七十釐米,

罕見地從左往右豎行書寫

。塔銘中有一塊剝落破損,有的介紹裡說是“文革”時期紅衛兵持槍射擊所致,但翻看清人所編的《山右石刻叢編》,中間所缺字正是殘損之處,可見此處殘損早在清代就有,絕非近代所致,此說只怕是無知誤傳。

塔銘為“承務郎富士康河中府虞鄉縣令袁允撰”,“文林郎前富士康饒州參軍薛穎書”。袁允除此塔銘外,《全唐文》中另有兩篇賦收入,也算一時文士。

銘文記載了塔的來歷,主要涉及人物有兩人,一位是中唐平亂重臣曲環,一位則是泛舟禪師本人。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塔銘開篇就介紹了泛舟禪師的出身:“禪師皇之姓指樹,釋之號泛舟,調御大夫以太子踰城,故師以王孫脫屐。叔祖玄宗,祖邠王,貴可知也”。

泛舟禪師出身皇家,祖父為邠王李守禮。李守禮是章懷太子李賢次子,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和玄宗李隆基是同祖父的堂兄弟。

李守禮史稱姬妾很多,有兒子六十餘人,名字見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的,就有十九人,銘文裡沒有說出他父親的名字,因此無從知道屬於哪一房。雖然史書無載,但泛舟出身皇家應無可懷疑,畢竟此塔為唐代所建,恐怕不會有人膽敢冒充本朝皇家子孫吧。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報國寺則是出自曲環的資助。曲環,正是本地安邑縣人,在新舊唐書裡俱有傳。史書稱其“少讀兵書,尤以勇敢騎射聞。”

天寶中便隨哥舒翰征戰,曾參與平安祿山史朝義、破吐蕃、平李納、平李希烈等等戰事

,戎馬一生,累立軍功。做好多處節度史。曲環告老還鄉後,資助建造起報國寺。塔銘中記載:“貞元五年,陳許節度使曲公富貴還鄉,霜露逾感。輸金買地,營寺酬恩”。並請來泛舟禪師興宗開法。

貞元九年,泛舟禪師圓寂。塔銘中關於這個年代的記載有矛盾之處,後文中又說泛舟禪師“生於己卯,滅於壬申,僧臘三十四”。貞元九年的干支是癸酉年,而壬申是貞元八年,和前文略有矛盾。考慮到塔銘的撰寫是在二十多年後的長慶二年,可以推測壬申的干支推演有誤的可能性更大,例如《淨藏禪師身塔銘》:“天寶五載,歲次丙丁”,竟將“丙戌”誤為“丙丁”,因此泛舟禪師於貞元九年(793年)圓寂也許更靠譜些。由此上推己卯為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則圓寂時五十四歲,以“僧臘三十四”計算,是二十歲出家的。

泛舟禪師圓寂在貞元九年(793年)正月十六

,塔銘是長慶二年(822年)所鐫,前後相距二十九年。那這裡就產生一個問題,這座塔究竟建於何時呢?這也是網上資料各異的地方。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泛舟禪師塔的建造規格極高,塔銘中記載:“曲公以上將營護,陝伯姚公以日俸備供,邑宰崔君躬飭吏辦……遵大師躊躇之選,窆於寺之春率,建窣堵波……”。曲公即曲環,“陝伯姚公”指的是同州刺史、陝虢觀察使姚南仲,也是唐史上有傳的名臣顯要。畢竟是王孫出身,即使出家,亦高人一等,有曲環、姚南仲這種等級的加持,有地方政府領導的親自督辦,還有弟子們的盡力操持,在禪師生前指定的地方,興工建造這樣秀麗的墓塔“以為瞻慕思惟之向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

泛舟禪師塔的建造時間是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

基本可以肯定。

泛舟禪師塔丨舊時王孫,唐塔遺存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塔建在貞元九年,為何要到二十九年後的長慶二年才刻塔銘,此時曲環、姚南仲早已下世。其實

先建塔立石,後刻塔銘是唐代常有的事

。以玄奘塔為例,塔建於總章二年(669年),當時大概並未刻塔銘,太和二年(828年)重修塔身,直到開成二年(837年)才由劉軻撰文,四年(839年)五月十六日才書丹,此時上距建塔之日已過了一百七十年,距離重修也已十一年。至於唐人在葬後數年,甚至於數十年之後,才刻神道碑的事,更不勝列舉。

因此,泛舟禪師圓寂後近三十年後,袁允撰塔銘並刻刊,有敘往追思之意。“蓬戶朱門,躍翥愛恩,精微潔淨,登得禪聖,神本將形,不為形使,

神去形留,水過停滓,滓亦無滓,塔亦無塔

,尊教敬師,傳者斯答”。

歷盡千餘年滄桑之後,宏偉的報國寺蕩然無存,舊時偉跡,先賢閎休,俱為塵埃,只有古塔遺存,偏居一隅,無語見光影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