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9 月 27 日是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 “ 文博會 ”)公眾開放日第三天,不少觀眾進館後看到眼前琳琅滿目的景象,紛紛表示 “ 大飽眼福 ”。事實上,文博會上不乏大代表團、大企業帶來的大專案,這裡也有屬於年輕人的夢想和故事。深晚記者在展會上專訪了三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年輕人,傾聽他們的文博會故事。

小作為 大責任

用 IP 打造系列文創挖掘內涵

文博會已經過去四天,9 號館江蘇展區的沙天鵬和他的夥伴們這幾天一直忙個不停,只要有人走近,他們就趕緊上前介紹。這次他們帶來的是原創 IP“ 鹽小勺 ” 系列文創產品,這是一隻 Q 版造型的勺嘴鷸,一身潔白,頭上的兩根黑毛,搭配長又扁的嘴喙,像一把小勺子,顯得非常呆萌。由於造型、配色設計簡潔、質感突出,這系列的文創產品在展會上受到不少採購商和普通觀眾的歡迎。

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 “ 鹽小勺 ” 系列 IP

沙天鵬是 “ 鹽小勺 ” 原創 IP 系列設計團隊中的一員,今年 25 歲的他研發這一系列文創產品已有 5 年之久。沙天鵬介紹,這一系列文創產品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世界自然遺產鹽城黃海溼地的瀕危候鳥勺嘴鷸,把勺嘴鷸酷似 “ 勺子 ” 的獨特嘴喙作為設計元素,將 “ 自然 ”“ 藝術 ” 等寓意融入其中。依託這一形象,設計出了一系列 “ 鹽小勺 ” 的文化衍生品,以此來傳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讓世界遺產 “ 活起來 ”,打造出系列文創產品是有效途徑之一。沙天鵬表示,“ 鹽小勺 ” 是最受歡迎、最具代表的文創 IP。“ 由於目前全球可繁殖的勺嘴鷸大概只有 210 對到 228 對,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因此沙天鵬認為,這類文創產品的推廣具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更重大的現實意義。

” 這是文創人的一份責任和擔當。“ 沙天鵬告訴記者,如果能把這一系列文創產品做好,除了對個人成長具有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公眾對世界自然遺產和瀕危候鳥的關注和保護。除了 ” 鹽小勺 “,沙天鵬表示,未來還將推出更多系列溼地文創 IP 及文化衍生品,並根據不同年齡受眾做進一步開發設計。用創意展現自然生態,用設計點亮生活,凸顯地方人文,感受自然的氣息,把人與自然有機聯絡起來,將生態保護融入現代生活。

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 ” 鹽小勺 “ 系列 IP 設計者之一沙天鵬

耐住寂寞 守住初心

"90 後 " 手藝人用心做好紫砂壺

在文博會山西展區,有一位戴著眼鏡的山西小夥坐在桌前,用木搭子一遍又一遍地捶打著熟泥料,不緊不慢。眼前這位斯文的小夥子名叫張強,今年 23 歲,畢業於晉中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張強稱,成為一名紫砂壺手藝人是興趣與機遇巧妙的碰撞。

小時候的張強熱衷於做手工活,經常一做手工就沉迷其中,忘了時間的流逝。大學時期他所學專業也跟手工製作密切相關。2020 年,恰逢山西省鄉寧縣為加強紫砂陶小鎮建設,大力推廣紫砂文化,大學畢業的張強便藉由這股 ” 推廣風 “,踏上傳承紫砂文化之路,成為一名紫砂壺手藝人。

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 ”90 後 “ 手藝人和他的紫砂壺作品

張強介紹,要完成紫砂壺製作,一是要靠手藝人的製作技藝,二是要靠繁多的製作工具。一件紫砂壺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複雜的成型工序。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後挖足、開面,最後加柄、嘴、蓋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藝人的細心、耐心和巧手。

慢工出細活,很多手工製品都需要有異於常人的耐心,製作紫砂壺也不例外。以前的學徒跟著老師傅學習,都要從學習拍打泥片開始,拍打泥片要講究門道,要求拍打出來的泥片薄厚相同,厚度像一片 3 毫米左右的紙,有些學徒一拍就拍了 3 年左右。” 做手工紫砂壺,打好基礎至關重要。“ 張強說,這個過程需要有耐心、反覆地訓練。因此,張強在前期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毫不留情地把自己製作的瑕疵作品敲掉重新做。

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 ”90 後 “ 手藝人在現場製作紫砂壺

在文博會展出的紫砂壺作品中,張強的仿古壺便是他的得意之作。仿古壺外形看似樸素、簡單,製作技藝卻一點都不簡單。仿古壺也叫 ” 仿鼓壺 “,是十大經典紫砂壺型之一,其形狀最初來源於古代戰場上的鼓,外形挺括飽滿,線條簡約流暢,給人呈現大氣之感。” 最簡單的往往是最難的。“ 張強表示,仿古壺素面朝天,不施任何裝飾,不容任何瑕疵,能呈現出紫砂的天然本色。就像做這門手藝,需要摒棄浮燥的內心,耐住寂寞,守住初心,才能做好紫砂壺。

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 ”90 後 “ 手藝人在現場製作紫砂壺

接棒非遺 做出創新

潮汕姐弟倆推動優秀文化可持續傳承

在潮汕平原,祠堂、廟宇屋脊上多裝飾著嵌瓷,亮晶晶、五彩斑斕。據悉,嵌瓷是瓷片裝飾的圖案、雕塑,俗稱 ” 貼饒 “ 或 ” 革饒 “,是潮汕三大建築裝飾藝術之一。文博會汕頭展區便展示了栩栩如生、精妙絕倫的嵌瓷工藝品。其中,有的嵌瓷工藝品便出自 ”90 後 “ 許令餘和她父親許少雄之手。

小時候,許令餘的玩具跟其他同齡人不同,她接觸的玩具就是各種顏色、大小不一的瓷片。一開始,許令餘會在父親嵌瓷的時候,幫著打打下手,遞遞工具,跑跑腿。再後來,她也逐漸愛上了嵌瓷,並萌生了嵌瓷創新的想法。

於是,她嘗試將十二生肖用卡通形象的方式呈現,並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我們的作品相較於父輩,在傳統圖樣上進行了一個創新,呈現風格更接近現代化,脫離潮汕傳統的花卉、龍鳳印象,使得元素更加多元,更適合現代普通年輕人受眾的審美。“ 許令餘說,加上創新的卡通元素,使得傳統的工藝品令大眾更加喜聞樂見。

與多數非遺專案一樣,嵌瓷這項古老的建築裝飾藝術,並未在歷史演變中流失,但也面臨著傳承的困境。有些嵌瓷老藝人堅守家傳,寄望於子承父業。弟弟許煒堯便主動挑起這項技藝的傳承大任,今年就讀於北京化工大學研究生的他,從小生活在嵌瓷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每當有空閒時間,也會幫父親打下手,因此,小小年紀的他便學會了嵌瓷。現在的許煒堯也把嵌瓷當成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一種責任擔當的使命。許氏姐弟倆同心戮力,藉著文博會的大平臺,推動優秀文化可持續傳承。

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許令餘的卡通嵌瓷作品

專訪|文博人物會客廳 深晚記者專訪文博會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許令餘的卡通嵌瓷作品

深圳晚報記者 鄭淑儀 圖 / 張焱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