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遺響——民國犀牛角杯

犀牛角,由角質纖維組成,很堅硬,可以入藥,有強心、解熱、解毒、止血等作用。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需要進口的名貴中草藥的一種。犀角多產自非洲、南亞的一些國家,明曹昭《格古要論》載:“犀牛角出南番、西番,雲南亦有。犀牛角中有直線型互不相連的天然紋理,顏色褐,間有黑紅色,底部有小沙眼,形似蜂窩,這是犀角的一個主要特徵。另外犀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角上面有一道溝,底部凹進部分突出一條岡,俗稱“天溝地岡”,這兩個特點是鑑別犀角的重要依據。

絕世遺響——民國犀牛角杯

犀牛角本就非常的名貴,用犀牛角製成的器皿就更稀有珍貴了。見之於文獻記載最早的犀牛角製品唐代敬宗所制犀牛角腰帶。唐蘇鄂在《杜陽雜編》雲:“敬宗皇帝寶曆元年,南昌國獻玳瑁盆、浮光裘、夜明犀,夜明犀其狀類通天,夜則光明,通照百步。覆繒十重,終不能掩其輝煥。上命解為腰帶,每遊獵,夜則不施蠟炬,有如晝日。”犀角製品,考古發掘至今未見有出土品,今之所見犀角器,多為明清及以後器具,以明代為盛。

絕世遺響——民國犀牛角杯

犀牛角器的製作,與竹木牙雕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是牙匠和竹刻匠,兼做犀牛角雕刻,這也就是犀牛角雕刻和竹木、牙雕不論是風格還是題材都非常相似的原因。犀角器因受角形的限制,除以整角製成的酒杯外,尚有蠱、碗、缽、洗、盒、鼎、爐、瓶、筆山、筆架、花籃、盆景、扳指、鉗件及以供欣賞用的人物、動物等雕刻。相傳用犀角杯飲酒可以清熱解毒,所以它便成為犀角器的主要器形。明代始見隨形雕刻的犀角杯,明手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其中尤通為清康熙年間人,特別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絕世遺響——民國犀牛角杯

犀牛角雕藝術從明朝的初步繁榮走向清代,至清中期達到了鼎盛。清初的犀角雕刻繼承明代的傳統風格。因明末著名的牙角雕刻家仍繼續從事雕刻工藝。雕刻蟠螭紋和龍紋的犀角杯數量增多。進入乾隆朝,犀角雕的器形種類頗豐,除杯外,有圓雕人物、洗、掛件及仿古器形爵、鼎、羽觴等。雕刻工藝精緻至極。

此民國犀牛角杯高:8。8cm,口徑:12。1cm,底徑:4。8cm,重量:304。6g。經過巧妙的雕琢,造成了一件極具美感的藝術傑作。杯身琢磨光潤,顯示出犀角本身質地的美感。精心雕刻的紋飾在不同的角度及光影下顯得更加精緻。古代雕刻工藝的精湛,簡樸的犀角杯顯示古人的審美境界之高,此犀牛角杯在民國,僅達官顯貴之人才能所有,在傳世的犀牛角雕刻作品中更屬難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