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導讀:

生活要時時懷有警覺心。警覺世間無常,就會愛惜時光;警覺人情冷暖,就知道謹言慎行;警覺世間的憂悲苦惱,才能提得起、放得下。

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如何提高人生的警覺?

有四點需要:

第一、要安而不忘危

人生活在平順穩定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了各種潛在的危機,一旦危險發生,則來不及應付,所以平時應有憂患意識,以防患未然,不致留下遺憾。

飛鳥類在未雨之前,就懂得修護巢窩;臨冬前的動物也知道要儲存糧食,惟恐冬雪不便;同樣的,

人在擁有財富的時候就應廣結善緣,佈施貧乏。有朝一日,當你有困難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人來幫助。

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第二、要存而不忘亡:

世界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物,年老時仍不願交棒給後人,未能將身後事處理好,讓如日中天的事業而告中斷,甚至百年後,兒孫為了爭奪遺產,惹得烏煙瘴氣。

因此,當

我們身體康泰的時候,就應該想到生存與死亡只是一線之隔,死亡無時無刻不伴隨在我們身邊,人不能只想求生,卻不預做死亡的準備,一但事實昭然,就措手不及了。

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第三、要治而不忘亂:

唐朝大醫家

孫思邈說:「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意思是說從事醫護之人要有「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中國古聖先賢治理天下,常常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

治心亦然,教以止觀,洞察心機之始。因此,處於順境時,應有遭受逆境時的預備和防範,方能臨危不亂。

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第四、要得而不忘失:

人生在世總有得失,即使甜如蜜的愛情,亦如流水,時而載舟,時而覆舟;縱使富比王侯,十年風水轉,黃金變糞土,將相公侯變成階下囚。

明朝憨山大師〈勸世文〉說:「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如同九月霜。」

杜甫〈縛雞行〉載:「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世間無論什麼東西都不是永恆存在的,因此對於人、事、物的無常變化更應該提高警覺,身心才能獲得保障和平衡。

如何提高警覺?有以下四點:

第一、要安而不忘危。

第二、要存而不忘亡。

第三、要治而不忘亂。

第四、要得而不忘失。

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結語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寫道:「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

所以,不要畏怯煩惱,重要的是要有覺照力;有了覺照力,便能突破煩惱,遠離惱害。

人生是非、煩惱、失敗、禍患,無時無刻不盤旋在我們生活中,如何遠離,唯賴我們以智慧對事物做出謹慎的判斷,方能脫離是非煩惱的纏縛。

我們每天必須面對複雜的人事問題,以及各種境界的考驗,內心如果沒有自主的定力,容易心隨境遷,不能明審是非。

遠離煩惱:懷警覺心、安不忘危、存不忘危、治不忘亂、得不忘失。

心有定境,才能觀照問題,以清明的理路思考,妥善處理。

要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

在生活中,能忍才更有爆發的力量,更要和顏悅色的去對待一切事情,因為心態不對,凡事就不會順暢。

@三七觀世音 外在人事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心是否快樂;要懂得自我調適。

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保持警覺。

認知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認知,是一切的起源。

警覺,擴充套件認知的廣度與深度。

人生無常,願每個人都富足康樂。

@頭條情感 #大同小異的人生# #提高警覺#

文|三七觀世音

圖|網路

作者簡介:生命不是過程,而是美麗旅程。做自己喜歡的自己,過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