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意義,“無常”的哲學表述: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

實踐意義,“無常”的哲學表述: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

佛經說的“無常”,哲學的表述就是: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儒家的表述是“易”,其經典就是《易經》。道家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代表,有無相生,高下相成,福禍相依,等等。古往今來,大家對“無常”的看法高度一致。

無常是對世間一切人物事物現象的真實表述。

而佛教的認識更加深入:為什麼無常?因為一切皆空。

因為空,所以才能有無相生。

無生的時候無相,民間有“無生老母”的說法,類似西方說的God,人為當他是世界的起源。

無相就是沒有現象,沒有人,沒有東西,沒有波,沒有場,啥都沒有。

無相就是“無”的相。“無”是什麼?就是沒有什麼。無人就是沒有人,等等。無是有的反義詞,離開有,無就不存在。所以老子說“有無相生”。

空是什麼?

空間裡現象的變化是時間的基礎,如果無相——沒有現象,時間也就無法成立。

空是什麼都沒有的一種存在。

透明無雲的天空,空無一人的會堂,這種種空曠就能令人體會空的本質:它不等於無,但它什麼也沒有,它是一種奇異的存在。

當然,佛教是一種實證,空也只是“名”,是立足世間對世俗現象的一種表達及理解乃至覺悟。連立足點都空的時候,就是不可思議了,究竟的境界是涅槃、不可思議,離諸名、言。言語詞彙無法企及了。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作為“有”的一種東西——語言,它是有限的。例如,說北京是首都,這誠然不錯,但北京只是首都嗎?地理人文風尚……呢?

如來之所以建立種種名、言體系,成為教化有情離諸虛妄的佛法,無非是大慈大悲。

大般若經有許多段落,有這樣的話:實際不完全這樣。意思就是語言有限,引領你進入實際,佛言只能是類似指南針的作用。

我們凡夫俗子在世俗生活,離不開苦樂感受。所以,世俗層次的“無常”、空,是我們離苦得樂的鑰匙 ,或說良藥。

其實我們經常在日常情境中表述無常、空的概念。例如:

有啥沒有? ——尋伺,能否有所得。

啥也沒有。——無所得。

有啥?——這個啥就是有,“有”就是能被感知、感受、感覺到的什麼。

“無”則是感知感受感覺不到什麼。

啥也沒有!就是“空”,雖然感知感受感覺不到什麼,但這種感被覺悟到了,就是名為“空”的一種存在,如果對空再實際如實證明,就是不可思議、離諸名言的涅槃境界。

有,就是被感知 感受 感覺 覺悟到的什麼。

如來證悟到了涅槃,所以如來的境界是我們世俗認為的“常”,是常樂我淨,永恆的自在安樂。類似說能不變應萬變,能永遠立於安樂勝利而玩轉世俗的一切事物現象。

得到,離不開感,感受、感知、感覺、覺悟。我們凡夫俗子都是以“有所得”開路,生生不息,又往往不能隨實際情況調整,由錯誤的執著感受相繼發生的苦果。

因為無常,所以應該放棄錯誤的執著,實事求是,安頓身心,離苦得樂。所以應該以無所得開路,以無常安頓焦慮,以空消除煩亂。

我們往往是被動捲入世俗的種種事務,被轉。而不是隨心所欲地轉內外的一切。所以常常受苦。

堅定無常的概念有何益處?因為無常,所以應該安忍,做到不驕不躁。執著與堅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凡夫俗子就是習慣胡亂用詞。執著至少有遲滯貪戀的意思。該行動不行動,該放棄不放棄。俗話說步伐不對,節奏不對,其實就是應對不當,遠非能人高手。

般若則是因地制宜 實事求是 恰如其分 恰當及時 妥善 應對得當 而且自如。是高手風範。追求般若波羅蜜多的意志不可改變,這是堅定。就是要成為樣樣自在的高手,而且都是最高的高手,無上之士。

通俗的說法,佛教的基本法則就是,不僅要恰如其分地生活工作,還要追求卓越,到達極境——被稱為無上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