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文本里為何有宋朝濟陽郡王的身影?

紅樓夢文本里為何有宋朝濟陽郡王的身影?

紅樓夢裡好多典故具有可追溯性,也就是說典故可以在過往的歷史文化裡找到相似的影子或者例子。紅樓夢的人物名字幾乎都來自唐宋傳奇,自然宋代文化在紅樓夢文本里也有體現,這個可以印證紅樓夢文字確實帶有自傳性質。比如宋朝就有一位濟陽郡王曹彬,他在北宋初年統兵平定四川統一江南,又攻取山西和河北部分割槽域,是大宋的開國功臣。。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歷史上的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他嚴於治軍,尤重軍紀。開寶七年他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曹彬死後追封為濟陽郡王。

濟陽郡王曹彬在週歲抓周的情景與寶玉週歲抓周幾乎如出一轍,根據《宋史·曹彬傳》記載,曹彬週歲生日,他的父母也和賈政一樣,將許多器物玩具擺到地上,看孩子喜歡什麼。結果,和賈寶玉抓的東西不同,曹彬左手抓起干戈,右手捧起俎豆,干戈是打仗的兵器,而俎豆是祭祀的禮器,最後曹彬又拿起一枚印璽。寶玉別的一樣不抓,只伸手把些脂粉釵環抓來,使賈政大不高興,認為這孩子將來不過是酒色之徒。這個當然是一個假故事,但是寶玉有事沒事就在姑娘堆裡混,動不動就吃丫鬟嘴上的胭脂,一看就知道是個紈絝子弟,絕對不是個領兵打仗的材料。

可是作者為什麼要在這裡寫宋朝的濟陽郡王曹彬呢?這個還要從賈府的原型說起,紅樓夢十首懷古詩第二首是交趾懷古,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表面上說的是王莽末年漢中太守馬援和和漢朝的張良。歷史上的馬援繼歸東漢光武帝劉秀,參加攻滅隗囂、平定涼州的戰爭,後來鎮壓交趾起義。漢代的張良也為劉邦建立統一的漢帝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劉邦曾稱讚他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顯然作者在這裡是為了頌揚賈府的老祖宗的英勇事蹟。

附:《宋史·曹彬傳》

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父芸,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彬始生週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於席,觀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及長,氣質淳厚。漢乾祐中,為成德軍牙將。節帥武行德見其端懿,指謂左右曰:“此遠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貴妃張氏,彬從母也。周祖焚香禁殺 [2] 受禪,召彬歸京師。隸世宗帳下,從鎮澶淵,補供奉官,擢河中都監。蒲帥王仁鎬以彬帝戚,尤加禮遇。彬執禮益恭,公府燕集,端簡終日,未嘗旁視。仁鎬謂從事曰:“老夫自謂夙夜匪懈,及見監軍矜嚴,始覺己之散率也。” 顯德三年,改潼關監軍,遷西上閣門使。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於數四,彬猶不受。既而曰:“吾終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世宗強還之,彬始拜賜,悉以分遺親舊而不留一錢。出為晉州兵馬都監。一日,與主帥暨賓從環坐於野,會鄰道守將走價馳書來詣,使者素不識彬,潛問人曰:“孰為曹監軍?”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為紿己,笑曰:“豈有國戚近臣,而衣弋綈袍、坐素胡床者乎?”審視之方信。遷引進使。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群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陽召歸,謂曰:“我疇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為周室近親,復忝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交結?”遷客省使,與王全斌、郭進領騎兵攻河東平樂縣,降其將王超、侯霸榮等千八百人,俘獲千餘人。既而賊將蔚進率兵來援,三戰皆敗之。遂建樂平為平晉軍。乾德初,改左神武將軍。時初克遼州,河東召契丹兵六萬騎來攻平晉,彬與李繼勳等大敗之於城下。俄兼樞密承旨。 二年冬,伐蜀,詔以劉光毅為歸州行營前軍副部署,彬為都監。峽中郡縣悉下,諸將鹹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獨申令戢下,所至悅服。上聞,降詔褒之。兩川平,全斌等晝夜宴飲,不恤軍士,部下漁奪無已,蜀人苦之。彬屢請旋師,全斌等不從。俄而全師雄等構亂,擁眾十萬,彬復與光毅破之於新繁,卒平蜀亂。時諸將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圖書、衣衾而已。及還,上盡得其狀,以全斌等屬吏。謂彬清介廉謹,授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彬入見,辭曰:“徵西將士俱得罪,臣獨受賞,恐無以示勸。”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設有微累,仁贍等豈惜言哉?懲勸國之常典,可無讓。”六年,遣李繼勳、党進率師徵太原,命為前軍都監,戰洞渦河,斬二千餘級,俘獲甚眾。開寶二年,議親征太原,覆命為前軍都監,率兵先往,次團柏谷,降賊將陳廷山。又戰城南,薄於濠橋,奪馬千餘。及太祖至,則已分砦四面,而自主其北。六年,進檢校太傅。 七年,將伐江南。九月,彬奉詔與李漢瓊、田欽祚先赴荊南發戰艦,潘美帥步兵繼進。十月,詔以彬為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分兵由荊南順流而東,破峽口砦,進克池州,連克當塗、蕪湖二縣,駐軍採石磯。十一月,作浮樑,跨大江以濟師。十二月,大破其軍於白鷺洲。 八年正月,又破其軍於新林港。二月,師進次秦淮,江南水陸十餘萬陳於城下,大敗之,俘斬數萬計。及浮樑成,吳人出兵來御,破之於白鷺洲。自三月至八月,連破之,進克潤州。金陵受圍,至是凡三時,吳人樵採路絕,頻經敗衄,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鉉奉表詣闕,乞緩師,上不之省。先是,大軍列三砦,美居守北偏,圖其形勢來上。太祖指北砦謂使者曰:“吳人必夜出兵來寇,爾亟去,令曹彬速成深溝以自固,無墮其計中。”既成,吳兵果夜來襲,美率所部依新溝拒之,吳人大敗。奏至,上笑曰:“果如此。” 長圍中,彬每緩師,冀煜歸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諭之曰:“事勢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歸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彬曰:“餘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共焚香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與其臣百餘人詣軍門請罪,彬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煜入或不測,奈何?”彬笑曰:“煜素忄耎無斷,既已降,必不能自引決。”煜之君臣,卒賴保全。自出師至凱旋,士眾畏服,無輕肆者。及入見,刺稱“奉敕江南幹事回”,其謙恭不伐如此。 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副帥潘美預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及還,獻俘。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未幾,拜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議徵太原,召彬問曰:“周世宗及太祖皆親征,何以不能克?”彬曰:“世宗時,史彥超敗於石嶺關,人情驚擾,故班師;太祖頓兵甘草地,會歲暑雨,軍士多疾,因是中止。”太宗曰:“今吾欲北征,卿以為何如?”彬曰:“以國家兵甲精銳,剪太原之孤壘,如摧枯拉朽爾,何為而不可。”太宗意遂決。太平興國三年,進檢校太師,從徵太原,加兼侍中。八年,為弭德超所誣,罷為天平軍節度使。旬餘,上悟其譖,進封魯國公,待之愈厚。 雍熙三年,詔彬將幽州行營前軍馬步水陸之師,與潘美等北伐,分路進討。三月,敗契丹於固安,破涿州,戎人來援,大破之於城南。四月,又與米信破契丹於新城,斬首二百級。五月,戰於岐溝關,諸軍敗績,退屯易州,臨易水而營。上聞,亟令分屯邊城,追諸將歸闕。 先是,賀令圖等言於上曰:“契丹主少,母后專政,寵幸用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遂遣彬與崔彥進、米信自雄州,田重進趣飛狐,潘美出雁門,約期齊舉。將發,上謂之曰:“潘美之師但先趣雲、應,卿等以十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不得貪利。彼聞大兵至,必悉眾救范陽,不暇援山後矣。”既而,美之師先下寰、朔、雲、應等州,重進又取飛狐、靈丘、蔚州,多得山後要害地,彬亦連下州縣,勢大振。每奏至,上已訝彬進軍之速。及彬次涿州,旬日食盡,因退師雄州以援餉饋。上聞之曰:“豈有敵人在前,反退軍以援芻粟,失策之甚也。”亟遣使止彬勿前,急引師緣白溝河與米信軍會,案兵養銳,以張西師之勢;俟美等盡略山後地,會重進之師而東,合勢以取幽州。時彬部下諸將,聞美及重進累建功,而已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謀議蜂起。彬不得已,乃復裹糧再往攻涿州。契丹大眾當前,時方炎暑,軍士乏困,糧且盡,彬退軍,無復行伍,遂為所躡而敗。 彬等至,詔鞫於尚書省,令翰林學士賈黃中等雜治之,彬等具伏違詔 失律之罪。彬責授右驍衛上將軍,彥進右武衛上將軍,信右屯衛上將軍,餘以次黜。四年,起彬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淳化五年,徙平盧軍節度。真宗即位,複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數月,召拜樞密使。 鹹平二年,被疾。上趣駕臨問,手為和藥,仍賜白金萬兩。問以後事,對曰:“臣無事可言。臣二子材器可取,臣若內舉,皆堪為將。”上問其優劣,對曰:“璨不如瑋。”六月薨,年六十九。上臨哭之慟,對輔臣語及彬,必流涕。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諡武惠;且贈其妻高氏韓國夫人;官其親族、門客、親校十餘人。八月,詔彬與趙普配饗太祖廟庭。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嘗忤旨,亦未嘗言人過失。伐二國,秋毫無所取。位兼將相,不以等威自異。遇士夫於途,必引車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後見。居官奉入給宗族,無餘積。平蜀回,太祖從容問官吏善否,對曰:“軍政之外,非臣所聞也。”固問之,唯薦隨軍轉運使沈倫廉謹可任。為帥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後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聞此人新娶婦,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婦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緩其事,然法亦未嘗屈焉。”北征之失律也,趙昌言表請行軍法。及昌言自延安還,被劾,不得入見。彬在右府,為請於上,乃許朝謁。 子璨、珝、瑋、玹、玘、珣、琮。珝娶秦王女興平郡主,至昭宣使。玹左藏庫副使,玘尚書虞部員外郎,珣東上閣門使,琮西上閣門副使。玘之女,即慈聖光獻皇后也。芸,累贈魏王。彬,韓王。玘,吳王,諡曰安僖。玘之子佾、傅。佾見《外戚傳》。傅,後兄也,榮州刺史,諡恭懷。

注:本文部分參考專業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