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然暮色之中的羅浮山靜謐而縹緲,猶如一幅空濛迷離的山水畫

本文乃“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望羅浮(翁方綱)

只有濛濛意,人家與釣磯。寺門鍾乍起,樵客徑猶非。四百層泉落,三千丈翠飛。與誰參畫理?半面畫斜暉。

註釋

羅浮:廣東東南部的山名,跨博羅、增城、龍門三縣,主山在增城縣東。山樂洞壑、飛瀑,道教稱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

濛濛:霧氣迷茫,模糊不清。

徑猶非:小路還分辨不清。

參:驗證推求。

蒼然暮色之中的羅浮山靜謐而縹緲,猶如一幅空濛迷離的山水畫

詩人翁方綱

這首詩寫暮色中遠眺羅浮山所見的迷離避侃倘的景象,雖未入山,然已捕捉到了羅浮的神韻。前兩聯寫望中的羅浮煙需迷濛,第三聯寫山中的飛瀑與幽泉,尾聯的議論帶出斜暉中峰戀的美色。全詩以現實的感受與想像的景物相結合,形象鮮明,在翁氏的作品中可謂清新之作。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九),翁方綱督廣東學政,不遠千里從北京來到廣東,見到了有“南粵名山”之稱的羅浮山,遂寫下了這首五律。

蒼然暮色之中的羅浮山靜謐而縹緲,猶如一幅空濛迷離的山水畫

羅浮山風景圖

詩人其實並沒有身入名山,只是於黃昏時遠眺而已。首聯即寫望中所見,山色在暮需中一片迷茫,只有幾處大家與釣磯依稀可見,這兩句猶如一幅空濛迷離的米家山水畫,雲氣淋漓而點綴一二人物,使整幅畫面更為靜謐而縹緲,令人神往。頜聯即承此而來,進一步具體地刻劃山色迷濛。在蒼然暮色之中,時而傳來山上佛寺的鐘聲,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樵人出沒的小路仍被雲遮霧障,分辨不清。

蒼然暮色之中的羅浮山靜謐而縹緲,猶如一幅空濛迷離的山水畫

羅浮山山腳四季如春

這兩句一寫耳之所聞,一寫目之所見,然都緊扣住“濛濛意”三字,唯其朦朧難辨,所以僅可聞聲而未能見得分明,遂更加重了山間寂靜與迷茫的氣氛。“四百層泉落,三千丈翠飛”二句從大處落墨,概寫出羅浮山的崗巒飛瀑之美。羅浮山脈共有四百三十二個大小峰巒,形態各異,變幻無窮,而且山中危崖怪壑,峰峰有幽泉跌落,飛瀑懸空,所以說“四百層泉落”;詩人面對飛瀑,自然想起了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然而羅浮的層嵐積輩,泉水清冽,所以瀑布呈現出翠綠與古人所謂“今古長如白練飛”(徐凝《廬山瀑布》)的描寫迥異。

蒼然暮色之中的羅浮山靜謐而縹緲,猶如一幅空濛迷離的山水畫

羅浮山風景圖

所以“三千丈翠飛”一句的魅力就在一個“翠”字上,令人似乎見到了羅浮飛瀑的明豔色彩。這兩句分明是詩人的想像之辭,但也應合了“望羅浮”的“望”字,因只有遠望,才能將“四百層泉”與“三千丈翠”盡收眼底。尾聯則又回到現實中來,說那眼前的山戀沐浴在斜陽之中,半明半暗,壯麗非凡,猶如一幅大自然神奇的傑作。詩人以為由此可體味到繪畫藝術的三昧。表面上似乎是在說自然山水給人的啟示,其實也還是意在委婉含蓄地讚美羅浮的奇瑰壯麗。

蒼然暮色之中的羅浮山靜謐而縹緲,猶如一幅空濛迷離的山水畫

羅浮山山腳風景圖

此詩的語言平易,未有絲毫斧鑿之痕,然運思卻十分細密。如首聯中以“人家與釣磯”反襯出暮需中山色的迷濛;頷聯中以所聞與所見兩相對照;頸聯中又以泉瀑之廣度與高度互為補充;尾聯跳出直接的模山範水,以議論作結:都體現了詩人工於煉意的匠心。翁方綱論詩標舉“肌理”二字,即欲以義理、考證充實詩歌,以此來糾正神韻說的空疏、性靈說的膚淺,因而他的詩力求細密,鋪陳排比、用字辨音都十分講究,其流弊就是“誤把鈔書當作詩”(袁枚)《論詩絕句》),而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則往往造句用字,推敲得當,前後照應,脈絡清晰,表現出一種縝密的風格,此詩便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