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瘞鶴銘》真是一個傳奇。鶴去而主人以隆重之禮葬之,並紀其事,志於石。這大約只是小說中的事吧~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焦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區北長江之中,海拔高程71。0米。東漢末年焦光隱居於此,因而得名。上有定慧寺,寺院樓閣掩映于山林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說。定慧寺東有寶墨軒,又名焦山碑林,藏著歷代碑刻四百餘方,數量之多,為江南第一。在碑林北側,一座亭子背山面水,被稱為“碑中之王”、“大字之祖”的摩崖刻石《瘞鶴銘》就收藏於此。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瘞鶴銘》原石位於焦山西麓崖壁上。據學者考證,《瘞鶴銘》直到北宋景德年間尚未殘缺,此後不久,一部分崩裂入水,後來崖壁上半部分也逐漸淹沒。至北宋慶曆八年,當地郡守錢彥遠於焦山腳下的江中獲得銘文殘石一塊,《瘞鶴銘》至此重現於世。

到元代至順年間,《瘞鶴銘》殘石再一次墜落江中。直至清代康熙年間,蘇州知府陳鵬年將殘石打撈出水,並將其中一塊一分為三(其一為宋人摹刻),儲存有九十三字。清人遵循原石刻行次,以摩崖的形式在定慧寺旁建亭保護,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瘞鶴銘》。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餘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彷彿,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後蕩洪流,前固重局,餘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瘞鶴銘》真是一個傳奇。鶴去而主人以隆重之禮葬之,並紀其事,志於石。這大約只是小說中的事吧,如《紅樓夢》裡的黛玉葬花,“我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我知何人?”雖多幾分淒涼,但卻是能啟人心扉的命題。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相比於黛玉葬花的無奈與無助,鶴主人的葬鶴雖有對鶴逝的悲傷但更有著神遊天地的味道,從其銘文中“化於”“廖廓”“仙鶴”“曩以玄黃”“藏之茲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仙家之真”“山陰降跡”“真侶”等等,可見鶴主人心境包天地,全無滯礙,葬鶴之事無意間給後人留下一個參悟玄真的法門。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作為書法的《瘞鶴銘》是在遇到黃庭堅之後豁然光滿人間的。一塊碑與一個人的故事在《瘞鶴銘》和黃庭堅身上也是一段傳奇。“大字無過《瘞鶴銘》”,黃庭堅認為它是右軍的遺蹟,是以《瘞鶴銘》其書法氣息斷定的。那是魏晉時的真味道,是渾穆、圓融、通脫的無上真境界之物。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黃庭堅學《瘞鶴銘》,潛心其間,於其字格局所得尤多。他的大字楷書,如《七佛偈》《七祖山題詩》等極似《瘞鶴銘》。《七佛偈》字勢渾樸,得《瘞鶴銘》之厚;《七祖山題詩》點畫開張,得《瘞鶴銘》之展脫。可以說,《瘞鶴銘》是黃氏楷書的根基,奠定了他書法的格調,並將他學顏真卿得端正而稍失之板的毛病沖和了,增強了其書法之“活”性成分和儒雅特質。但黃庭堅於《瘞鶴銘》之超逸處所得為少,除去其用筆稍急迫的原因外,主要是由於他的性格偏於端正剛毅,少些《瘞鶴銘》作者那份蕭散閒淡。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瘞鶴銘》被認為是焦山碑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塊碑,與漢中博物館的《石門銘》一南一北,各領風騷。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如今,千餘年間,一塊碑,數個人,傳承一種精神、一種氣韻,何嘗不是作為書法之雅事!撫字而追往,其物、其人、其事,如在眼前,引人無限思量。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瘞鶴銘》的拓本分為水前本和水後本。水前本字數不多,極為罕見。水後本分為五石本和拼合本。《瘞鶴銘》拓本種類繁多,僅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瘞鶴銘》拓本就不下五百本。有整幅拓片,也有五石分拓的拓片,還有分裱本和卷軸。版本有水前本,水後本,別刻本,翻刻本,塗描本等等。此外還有許多民間收藏,但多為水後拓本和摹刻、偽刻本,鑑定起來極為不易。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日前所知的水前拓本有以下幾種: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何紹基舊藏水前本,二十九字本,割裱本,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拓本前有何紹基等題簽。此拓本還有“宋氏小坡金石之印”、“瓶齋曾觀”、“多齡審定”、“王濟印”、“秉文氏”、“白心草堂”等鈐印。

故宮博物館藏清王文治舊藏水前本,三十字本,是出水前精拓本。有潘寧題簽,王文治、潘寧、鐵保等跋。有“遊似”印,費兆錕、崇思私印,鐵保私印。石賓、師吾齋珍藏等印23方。

上海圖書館藏水前本,李國松藏水前小撲小紙拓本,存中上石,中下石,凡全字四十二,半字四,淡墨拓,是國家一級文物。

水後本版本較多,以曾熙藏水後本、沈均初藏水後本、梁啟超藏水後本最為出名。

此外還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拓本,例如:

張大千藏本,全本為明人塗描,共存七十二字,半字殘缺的多遭剪棄。但張大千說《瘞鶴銘》左上石第二行辰字,所見傳世諸本均未有此字。

楊澥雙鉤本,文字共兩行,右行為“華陽真逸撰”左行為“壽不知其紀也壬”六字半。此兩行文字是瘞鶴銘的原文首行和二行文字,位於摩崖左上角。原碑的此文字久佚,相傳只有古本方能見此類殘字,目前存世的水前拓本不存以上諸字,所以這個雙鉤本就有很高的價值。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法書至尊·中國十大楷書”系列叢帖是本社繼廣受讀者讚譽、暢銷不衰的《中國碑帖名品》之後又精心打造的一套大型叢帖。本套叢帖所選十大楷書,從東漢、晉、南北朝、隋唐,以至元代,跨度一千餘年;十件法書起於鍾繇之古雅,訖於趙孟頫之端嚴,既可見各時代風尚,又可見楷書風格流變,實為千餘年楷書史之概括。本套叢帖的印製每種各分為正本、附本。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瘞鶴銘》正本刊印水前拓本和水後拓本各一,水前本選用清李國松舊藏明拓本,水後本選用清沈韻初舊藏清代出水後精拓本,均為上海圖書館藏本,有張運、繆全孫、吳鬱生、楊守敬、李健、徐康等人的題簽、題跋。水前、水後本相互參照,為書法臨習和書學研究提供佳的範本。法帖冊頁函裝,從攝影到調色再到印製,都以專業的眼光,準確還原法帖的神采,保持了原法帖真實資訊的完整性,幾同真跡。正本後附有《瘞鶴銘》整拓,以觀全貌。附本為《瘞鶴銘》之簡介、釋文、註釋與歷代集評,為讀者對原帖的深入閱讀提供了重要參考。

《瘞鶴銘》原來是一篇悽美的葬鶴銘文

“中國十大楷書”系列之《瘞鶴銘》

上海書畫出版社

定價:1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