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算了”、“慫了”還是“懂了”?哀其不幸

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到中年“算了”、“慫了”還是“懂了”?哀其不幸

1.中年人的苦,叫“孤獨”。

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離開了煩擾的四合院,出來單住。不離家,不知當家苦。早晨一睜眼,做飯、催孩子、送孩子;到了單位,被這樣那樣的工作忙不停,臨下班還有任務;下班後,又是一番接孩子,做飯,輔導作業;好不容易深夜了,還有家務!都睡了,反而自己“來勁了”!誰都渴望背後有個人支撐自己。但悲催的生活告訴你,人到中年“三無”(無話可說、無吵可吵,無ai可做),渡人者自渡。

人到中年“算了”、“慫了”還是“懂了”?哀其不幸

2.中年人的累,叫“委屈”。

都說自己三十而立。而自己來到了三十歲,確是一地雞毛。我比別人都努力,但我比別人都差。掙錢買不起房子,買不起車;生活只能畏畏縮縮,不敢說。雖然我們越來越被看重,但增重的只有負擔、壓力和體重!拼死拼活,有的多是失落,沒有成就和獲得。雖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越來越感覺,我什麼時候把自己賣了,自己早已不屬於自己。

人到中年“算了”、“慫了”還是“懂了”?哀其不幸

3.中年人的愧,叫“將就”。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但常常自愧有時間的時候沒錢,有錢的時候沒時間,總有理由邁不出步伐。我們嚮往心中的詩和遠方,但自愧整天有慣性,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走不出眼前的苟且。“我是我命運的主宰”,但自愧活成了自己的“奴才”,小心駛得萬年船。歌德曾說過:“沒有在長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但人生就是要有“靈魂之痛”,“物質之痛”,“身體之痛”?還是犯了錯,只知道前半句是“哀其不幸”,卻忘了後半句是“怒其不爭”?

人到中年“算了”、“慫了”還是“懂了”?哀其不幸

這也許就是我們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我們浪費掉了太多的青春,

那是一段自以為是又如此狼狽不堪的青春歲月,

有歡笑也有淚水,

有朝氣也有頹廢,

有甜蜜也有荒唐,

有自信也有迷惘,

我們敏感,我們偏執,

我們頑固到底的故作堅強,

我們輕易的傷害別人,

也輕易的被別人傷害,

我們追逐於頹廢的歡樂,

陶醉於寂寞的美麗,

我們堅信自己與眾不同,

堅信世界會因我而改變,

我們覺醒,其實,我們已不再年輕,

我們的前途或者也不再是無限的,

其實,它又可曾是無限的,

曾經一瞬間我們都以為自己長大了,

有一天我們終於發現長大的含義除了慾望,

還有勇氣,責任和堅強,以及某種必要的犧牲,

在生活面前我們還都是孩子,

其實我們從未長大,還不懂得愛與被愛。

人到中年“算了”、“慫了”還是“懂了”?哀其不幸

人到中年“算了”、“慫了”還是“懂了”?哀其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