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要遠赴江西,宋之問贈他一首詩,說走好,不送了

中國詩歌的發展在唐朝達到了巔峰。一提到這個朝代,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李白、杜甫等盛唐時期的大詩人。盛唐詩壇雖然是人才輩出,詩歌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但這種輝煌光憑盛唐短短几十年的光陰,只仰仗幾位大詩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

盛唐的輝煌主要還是靠前人的努力。早在初唐時期,王勃等人就對古體詩進行了創新和開拓,為格律詩的成熟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杜甫就曾說出“不廢江河萬古流”的評語,表達了他對前輩們的敬仰。而宋之問,這位初唐著名的詩人就是其中的一員。

杜審言要遠赴江西,宋之問贈他一首詩,說走好,不送了

宋之問有一首代表作,名叫《渡漢江》。其中一句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讓天下人為之驚豔。從這句詩裡可以看出,宋文問是一位感情豐富且細膩的文人。當這樣的人懷著與摯友分別時的悲痛,又會寫下怎樣的傳世佳作呢?

提起宋之問的好友,也是一位鼎鼎大名的詩人,即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公元698年,杜審言被貶謫到江西的吉州去做地方官,宋之問聽到這個訊息後,揮淚寫下一首五言詩,為好友送行。下面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中的離愁別緒。

杜審言要遠赴江西,宋之問贈他一首詩,說走好,不送了

送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首聯先是描述自身的狀況,然後感嘆好友的遠行。詩人因臥病在床而導致親友的疏遠,難免會產生孤單寂寞的感覺。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好友遠行的訊息。

詩人在首聯裡,一連表述了三件悲慘的遭遇,層層遞進,不僅點明瞭離別的主題,還將離別時的悲痛推到了巔峰。一個“嗟”字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感嘆和憂傷,為本詩營造出悲涼的氛圍。

杜審言要遠赴江西,宋之問贈他一首詩,說走好,不送了

因為臥病在床,所以詩人無法親自去送行,即“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離已經是很痛苦的事情了,送行是唯一能緩解這種痛苦的良方,但詩人卻因病不能前去。此時的詩人正面臨著來自身體與心靈上的雙重打擊。

既然無法看著友人離開,詩人只能展開想象,用江邊的樹木來代替自己。這與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處的“江樹”不僅指送別地點的樹木,還包括好友遠去沿途的樹木。寄情於草木之中,與友人一路相伴,也算是一個奇思妙想。

杜審言要遠赴江西,宋之問贈他一首詩,說走好,不送了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在頸聯裡,詩人提到了兩位古人。孫楚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晉書·列傳第二十六》對他的評價是

“楚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缺鄉曲之譽”

這是一個才高八斗,卻恃才傲物的可憐人,一生鬱鬱而終,而詩人的好友恰恰也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杜審言的驕傲在我的文章《唐朝最自信的詩人》中可見一斑。

屈原的事蹟大家都知道,無需贅言。唯一值得一提的杜審言此行,正好經過屈原自沉的汨羅江。

詩人先用孫楚來展現好友孤傲的性格,再用屈原來暗示他遭受貶謫的無辜,最終藉助這兩位文學大家的學識肯定了好友的才華橫溢,可謂用典精準,令人歎服。

杜審言要遠赴江西,宋之問贈他一首詩,說走好,不送了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在尾聯裡,詩人依舊是用典故來為好友打抱不平。據《晉書·列傳第六》的記載,晉人張華和雷煥發現夜晚有紫氣沖霄,於是斷定在豫章的豐城埋有寶物,並最終在監獄的地下獲得兩把古劍,即龍泉與太阿。後來人們常以龍泉劍來比喻才華,而寶劍的沉埋則被比作懷才不遇。

詩人借這個典故再次肯定了好友的才華,並以龍泉劍最終被人發現的事實,來激勵好友,盼望他能有朝一日可以重見光明,有一展抱負的機會。

杜審言要遠赴江西,宋之問贈他一首詩,說走好,不送了

靜閱閒話

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另闢蹊徑,沒有描繪依依不捨的送別場面。而是借因病臥床的現實,捨棄了短暫的相聚,透過沿途的樹木寄託自己的思念,讓它們與好友一路相伴,表達出兩個人之間深厚的友誼。

後兩聯全部用典,表現出詩人的博學多才,並藉助古人的事蹟,對好友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呈現出一位恃才傲物,卻又鬱郁不得志的才子形象。而尾聯則在悲傷中注入一絲希望,來撫慰彼此的心靈。

參考資料《全唐詩》《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