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蓮花山題詠之作——張紹美《夏五遊蓮花山四首》

蓮花山在武威城西松樹鎮科畦村,舊名姑臧山。從姑臧山一名來看,和涼州舊名姑臧一致,可以說明,其開發史和武威建城史年歲相仿,也是涼州城千年滄桑的見證者。山間泉壑疊出,深谷儼然,是古谷水的源頭之一,說其間冰雪融水滋養了涼州城也不為過。清代張昭美修《武威縣誌》載:“蓮花山,縣西三十里。層巒合抱,疊起如蓮,泉水縈寺,駕椽為筧灌園。又有水可療病,俗號‘藥泉’。”又記:“善應寺,在城西蓮花山。成化年敕賜重修。兼有西竺、彌勒、觀音、準提、三官、無量、靈官、黑虎等寺觀;山腹有塔,在諸寺巔。”可見,蓮花山舊時自然景觀之盛,山間藏有七十二寺觀,佛道一體,盛景依然可以從些許文字中感知出來。民國時張大千曾二訪蓮花山,繪有《蓮花山飛瀑》一圖。歷經1927年大地震這一天災和解放後前三十年之人禍後,蓮花山盛景早已不見,無論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顯衰敗。

武威蓮花山題詠之作——張紹美《夏五遊蓮花山四首》

清代武威邑人張紹美大約於乾隆十二年夏日遊覽蓮花山,一時興起,留有五首詩作,題名為《夏五遊蓮花山四首》。其詩如下:

武威蓮花山題詠之作——張紹美《夏五遊蓮花山四首》

其一:

未到靈巖意已閒,踏苔捫壁闖松關。

懸崖紺宇雲封徑,斷澗紅橋石作斑。

五月榴花香火地,廿年蕉夢鼎湖山。

偕行徐孺頭頒白,老扣禪扉一暢顏。

其二:

鑿石誅茅仄徑穿,白雲深處叩僧禪。

澄心月印臺前樹,溽暑風清嶺外天。

接竹引泉流遠韻,傍崖築室臥蒼煙。

入山何問人間事,一任浮沉逝大川。

其三:

山色遙看近卻無,招提處處綴瓔珠。

藥泉汲水供茶灶,松石點蒼入畫圖。

宗室臥遊辜勝景,匡廬結社得吾徒。

歸來四載嬰殘疾,剛到壺天氣象殊。

其四:

濟勝芒鞋九節藤,蓮花峰頂更同登。

沙明遠塞黃成海,水繞孤城綠滿塍。

古塔鎮魔真法藏,前身轉世說番僧。

卻看嶺外梯山雪,盛夏常如玉井冰。

武威蓮花山題詠之作——張紹美《夏五遊蓮花山四首》

從詩中可以讀出詩人辭仕歸鄉後的滿心愉悅以及身在梵境中的超脫達然之意,頗得田園隱逸之趣。歷經百年而其味尚在。

蓮花山五月十三廟會,卻並未隨著蓮花山的衰落而消釋,依然發揮著出遊及宗教需求的作用。

不過我這涼州邑人卻直到去年三月底才得以出遊蓮花山,茲以隨感兩篇作為收束:

其一:

武威蓮花山久聞盛名,卻一直無緣前去。幸老友相約,今日才得一遂心願。

蓮花山又名​姑臧山,以涼州舊名名之,可見其在涼州建城史上的重要地位。山間河道無數,終匯一流,滋養了涼州東部的水河湖地,也滋養出了涼州史上第一座城:蓋臧城。

蓮花山舊有廟宇72座,西域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家闡教在此匯為一體,亭臺樓閣無數,蒼松翠柏,飛瀑流泉,民國時張大千兩次經過,皆繪有圖,圖上題跋為:境絕幽邃,高崖懸瀑,梵宇出雲……當日勝形令人神往,現今只可見山勢奇峻、巨石遍野。

可惜全山廟宇松柏皆毀於破四舊時期,現下雖有個人出資故地修復了一部分廟宇,可惜整個勝地的梵音已然不存,鳩摩羅什主持十六次水陸法會的號聲也已遠去。飛瀑流泉只能在盛水季才能一見,乾枯的河床也不可見潺潺細水,衰敗無比。

涼州城內春意已濃,可惜春風還未吹到海拔2700米的西山中,給這裡越發添了些肅殺氣息。山間依稀還可見當日人工開鑿的痕跡,惹人無限悲慨,山間府洞還可看見,靜修之人早不見了蹤影。

半山中見到了財神廟看守人,道家裝束,卻是佛學信徒,年逾五十,身形如二十,容顏如三十,可見修行能讓人保持年青,畢竟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其二:

山間溝壑儼然,眼下卻空無滴水;飛瀑痕跡猶在,不見嘀咚之聲;谷水河道深深,河中全無流水;山間舊時牆壁依稀,寺廟早都不見了蹤影。武威蓮花山,曾經道教、西域佛教、中原佛教、藏傳佛教共存一山的盛況早已不見了盛況。生態與人文兩相衰落。

武威蓮花山題詠之作——張紹美《夏五遊蓮花山四首》

近年來武威市有恢復蓮花山盛景的招商意圖,望有識之人多多關注涼州聖山之地位和意義,出資以復當日盛況。

武威蓮花山題詠之作——張紹美《夏五遊蓮花山四首》